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 作者:邱德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0 09:13:35
  • 阅读0
  •   【“下水作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我们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这就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

      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二、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三、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中通过100个源自校园的真实案例,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了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着对教育的深刻洞察和对教师的真诚建议。它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爱心与智慧的共生共长,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的双向奔赴。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道破了教育的初心是爱。书中那位用周记本与留守儿童谈心的教师,让我看见师爱如春雨,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某教师苦口婆心劝学却遭抵触,直到家访才发现学生因家庭变故背负压力。这让我惊醒:爱需要“看见”的智慧——当学生频繁迟到,别急着批评,先了解背后是否有隐情;当学生“举手总错”,别急于否定,那或许是他渴望关注的笨拙表达。真正的爱,是蹲下来从学生视角理解世界,用巧思让爱抵达内心。

      教育的智慧藏在对日常问题的深度思辨中。面对学生走神,普通教师看到纪律问题,智慧的教师却追问:“是内容太难,还是家中有烦恼?”书中教师发现学生“举手总错”是因“渴望认可却方法不当”,于是用“分层提问”保护其积极性。这让我想起杜威的警示:“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是掠夺他们的明天。”教师成长需把日常问题当作课题,在“观察—思考—实践”中积累智慧。那些信手拈来的教学策略,实则是“勤读经典、勤记反思、勤研案例”的沉淀。

      教育的温度,藏在对学生个体的理解里。当学生爬树被撞见,教师一句“为什么想爬树呀?”胜过呵斥。得知孩子“想找朋友”,教师引导:“试试用微笑打招呼怎么样?”这种“先共情、后引导”的方式,让教育成为平等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为数学特长生提供拓展题,为内向的绘画爱好者创造展示机会,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的土壤里生长。

      教育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群人的智慧共生。书中“教师沙龙”里,不同学科教师分享经验、碰撞思维,常催生破局之策。正如王老师所说:“一人智慧是烛光,众人智慧是火炬。”语文教师从数学“分层教学”中获启发,班主任从美术“色彩疗法”中找到育人钥匙,教育智慧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生长。

      合上书本,我不禁反思:日常教学中,我是否用“忙碌”代替了“思考”?是否用“经验”掩盖了“创新”?教育的智慧从来不是天赋所赐,而是源于对每个学生的珍视,对每个问题的深究,对每次成长的渴望。未来的教学之路,我愿做一名“思考型实践者”——用爱打底,以智为刃,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在交流中启迪灵感,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智慧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4117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