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说,文学是从祭坛洒向这个芜杂的时代的纯粹的清露。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文学在民间生根、繁荣、发展,不追名不逐利,真正从文人相轻转化为文人相”亲“!文学是一束光,是一滴雨,照拂、润泽万物;文学是一片雪花,是一阵风,是美是浪漫。
——香落君按
海平:读完您的《茅草屋》,我仿佛回到了旧时光,走进了那个炊烟袅袅的乡村。文章从杜甫的诗句入手,以个人童年记忆为核心,既有诗意的回忆,也有现实的辛酸。先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写下这篇文章?
顽石:这几年,成都的城市化发展很快,我常常经过一些拆迁后的空地,不由得想到过去的农村生活。特别是茅草屋,那不仅是儿时的居所,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以前,家家户户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大家过着一样的日子,可是如今,茅草屋几乎销声匿迹,盖房的匠人们也放下了工具。它不仅从现实中消失,也渐渐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模糊了。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把这些回忆记录下来,也让年轻一代知道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海平:文章的核心是“茅草屋”,但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描述,更有生活的情感与哲思。您在开篇用杜甫的诗引入,是否想借此强调“茅草屋”的诗意?
顽石:也可以这么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贫寒、无助,但更有诗意的超脱。小时候,我当然不会意识到住在茅草屋里有什么诗意,只是觉得它破旧、容易漏雨,甚至有些寒酸。但回头看,那段生活其实很有味道,尤其是夏天炊烟四起的时候,整片院落被薄薄的烟雾笼罩,宛如仙境。杜甫若看到这样的景象,或许他的诗句会更温暖一些,而不只是忧愁吧。
海平:您在文章里写到家里的布局,三间正房、一间堂屋,还有灶房、猪圈、厕所等,甚至从空中俯瞰像个“T”字。这种细节化的描写,使得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想知道,您在写这些细节时,是否有意识地在进行“还原”,还是回忆自然而然地浮现?
顽石:我是有意识地去“还原”记忆中的场景。毕竟,茅草屋已经不复存在,我必须通过细节,把它尽量真实地描绘出来。像屋顶的木梁结构,墙体的制作工艺,甚至灶房的布置,这些都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小时候总喜欢东摸西看,对房子的构造很熟悉,长大后虽然离开了农村,但这些画面一直刻在脑海里。我希望让读者也能透过我的文字“看到”那时的房子,甚至“闻到”那时空气里的味道。
海平:说到细节,您对茅草屋的建造过程描述得非常生动,特别是墙体的制作方式,比如“竹片当筋”“搓衣板大小的木板工具”这些描写,既展现了建造技艺,也让人感受到那种质朴的匠人精神。这些细节您是如何记住的?
顽石:这些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我小时候,农村人盖房子是一件大事,家家户户都要攒钱、借钱,亲戚邻居也会帮忙。我家盖房的时候,我跟在大人身边,看他们用木槌夯实泥土,搭梁上草。这些过程在当时看来稀松平常,但现在回想,才觉得那是一门真正的手艺。特别是铺屋顶的过程,必须讲究技巧,否则房子很容易漏雨。如今这些手艺渐渐失传,能够记住并写下来,我觉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海平:文章中有一段关于屋顶漏雨的描写:“叮咚之声乍起,如同编钟演奏”,这个比喻特别生动,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雨夜的场景。请问,这段回忆对您来说是一种苦涩,还是带着怀念?
顽石:其实,两者都有。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为了接雨水手忙脚乱,的确有些狼狈,但现在回想,却觉得很温馨。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家人总是一起面对困难。每次大雨来临,我们全家总动员,木脚盆、瓷碗、锅碗瓢盆齐上阵,家里回荡着各种声音,像是一个雨夜交响曲。那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得不幸,反而乐在其中。现在住进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尽管再也不用担心漏雨,可是那种全家团结在一起的温暖,却似乎少了些。
海平:这让我想到您在文末提到的“茅草屋消失”这个话题。随着时代发展,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茅草屋被砖瓦房取代,甚至连砖瓦房也被高楼大厦取代。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顽石:这是必然的趋势。农村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没人愿意回到过去那种艰苦的生活。我并不反对这种变化,但我觉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丢失了一些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比如那种简单而朴实的生活方式。过去的农村,大家守望相助,有事情总是互相帮忙。而现在,哪怕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可能几年都不说一句话。我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让人们记住过去的生活方式,它虽然已经消失,但它的精神不应该被遗忘。
海平:除了怀旧之外,您是否也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一种更深层的情感?
顽石: 是的。这不仅仅是对茅草屋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家”的思考。家不只是一个居住的空间,它承载着我们的成长经历、亲情羁绊,以及生活的点滴。我小时候总想着住进小青瓦房,觉得茅草屋寒酸。但当我真的离开它之后,才意识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岁月,才是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如今,不管我们住在哪里,拥有怎样的房子,我们心里总该有一个地方,像那间茅草屋一样,温暖、踏实,让人愿意回去。
海平: 您的这番话让我想到《茅草屋》的最后一句:“茅草屋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但茅草屋里的生活点滴却一直陪伴着我们。”这句话道出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茅草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象征着一段时光、一种情感。感谢您写下这篇文章,也感谢您今天的分享。
顽石: 谢谢你的认真阅读和提问,我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回忆这些过去的日子。希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记住那些温暖的过往,并把它们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