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一词,在汉语中,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换句话说,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的,我想,当一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它的颜色;通过嗅觉,可以嗅到它的气味;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在人类认知的领域中,从最基本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到更为复杂抽象的情感与心理体验,感觉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对此,我的感觉是,在最基本的低级阶段,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感觉大同小异,到了发展深化的高级阶段,往往就大相径庭了。特别是对于一些例如黄昏、黎明等比较抽象的事物,更加如此。
近日,读到一篇短文《黎明的感觉》。该文写道:“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这就是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词语,我虽然不是初见,但对其含义却不甚了了。读了这篇短文后,我认真地进行了查阅和思索,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是商汤刻在澡盆上的警句。原本的意思是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苟”是如果的意思,“日”是天的意思,“新”是更新的意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才能不断的更新。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强调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天天学习,修身养性,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永远不要安于现状。
读了这篇短文后使我为之一惊,为之一振!怎么我对黎明的感觉与梭罗提出的“黎明的感觉”的概念以及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大相径庭呢?
黎明,也是一个时间词,是指天将亮或刚亮的时候。黎明时刻,是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而不同。每年冬季大小雪节令时,我们这儿,清晨六、七点钟才迎来黎明。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我就已经睡到自然醒,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待到六点多钟,繁星还未退尽,我便黎明即起,开始了新的一天,在这新的一天里,却几乎完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转眼又是一个黄昏,既没有新鲜的感觉,也没有新奇的发现,黑了又明了,明了又黑了,对什么时也提不起兴趣。这种对黎明的感觉,与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
读了“黎明的感觉”,使我对“黎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也使我对“黎明的感觉”,有了一些重新的感觉。在许多文化中,黎明被认为是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基督教中,黎明被认为是复活节的象征。在佛教中,黎明被认为是禅修的最佳时间。人老虽然不能再少年,但老年人不仅要好好品味黄昏的味道,还要对黎明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把余生的每一个黎明这段最为清新的时间,当作“明月东升”和“天明之期”对待,活到老,学到老,虽不必孜孜以求,但也不可郁郁寡欢,让年纪增长所带来的孤独、焦虑、烦燥乃至“老而无用论”的错觉去求的吧。
( 2024,12,16,草毕,2025,1,2,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