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这一天下午,七八个友人从乡村来小城参加“春分读书会”。在一行行文字皱褶里,大家咀嚼光阴的故事,寻觅时代的灵魂和脚步。间而闻幽琴、赏越剧、看旗袍秀,意兴冉冉。月千辉,书万香,我们温酒、把盏。酒酣之际,朋友说乡人,道村事,其情腾腾。
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乡事,助助酒兴,也开拓眼界,博得一乐。
座下女士优先,快人快语。说村里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是苏南大银行白领,竟然回来了做农业。说乡村振兴战略吹醒了她心中的“乡村梦”,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跑田间,蹲地头,学习传统农耕。去高校,入课堂,参加现代农业培训。新村官抡起“三板斧”。一是流转土地,“小田变大田”,规模经营,建成了“吨粮田”;二是探索大数据,走智慧农业这条路;三是守护生态,施用有机肥,培养黑土层,打造绿色品牌。少妇跳回了“农门”,今年亮相省两会“代表通道”,令村民刮目相看。
家在范公堤的朋友,胖乎乎的,脸上的肉多了没处放。他忧心忡忡地说,眼下本是拓桑时节。然而,我们的“中国茧都”富安,却在毁桑。坎坎伐桑声,此起彼伏。或而在光秃秃的树根刷上除草剂,烂其根。不养蚕了,改种菜。曾几何时,“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养得一季蚕,可顶半年粮”。“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茧丝绸”一条龙,带动20万蚕农致富,风光无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蚕农改弦易辙?原来,乡村日渐空心化、老龄化。养蚕这代人做不动,年轻人又不想做。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怎么办?朋友停顿,卖关子。且看他慢慢道来。一棵小桑树,浑身都是宝。有心人正孜孜挖掘桑树附加值,把桑葚做成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膏,桑叶做成桑叶茶,风生水起。再有,“东桑西移”。这里有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广西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无疑让蚕桑产业“他乡遇知音”。几乎同一时间,远在上万公里之外的非洲,正热火朝天拓植桑园。有经验的富安桑农漂洋过海,精心指导。这岂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朋友家里长草莓,这些年没少赚。他说起陪老父亲看病的事,感慨良多。县域医共体建设“东台路径”声名鹊起,已在全国推广。影像云诊、区域检验和消毒供应直联到镇,集中审方、远程会诊、送药上门、网络心电直联到村。上午九点,带着父亲到村卫生室,测量血压、血糖,然后拿药。要是在过去,父亲吃的这个降糖药要到人民医院开,早上坐汽车去。测血糖不能吃早饭,空肚子排号。药拿好了就到了中饭事,坐汽车回来,还要大半天。现在多方便?老百姓享福了,朋友说得眉飞色舞。
乡下老人看病方便,城里老人有饭吃。朋友瘦单单的,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他说社区开设长者食堂,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这在全是第一家。午饭时,老年人相约而来,饭菜香味扑鼻而来。莴苣炒蛋、面筋塞肉、麻婆豆腐……一边吃,一边聊家常。十一点出头,食堂进入送餐模式。挑几样饭菜,装盒打包,放进保温箱。然后开车,送到社区鳏寡孤独和生病老人家中。一福到,又福至。老人们拿“红包”了。听,水乡报道员娓娓叙来。每年除夕,五星村创业有成的老板从苏南赶回,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三百多名老人每人五百,村大礼堂里一片欢声笑语。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老板把“红包”送上门。这样的风俗,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雷打不动。
来自堤西的朋友说,听说过“陪烈士过年吗?”广西防城港市城北烈士陵园,安葬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三百名烈士。其中,有我们东台籍烈士。正月初五,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带着儿女,奔赴万里,在墓碑上擦拭尘土,敬献鲜花,三鞠躬。并在墓碑上,张贴烈士烤瓷像。这对夫妇是我村西村民,被张贴烤瓷像的主人公是同村人。年过半百的主人公,从事铝合金销售,其妻祖籍广西。于是,每年就有了“广西之祭”。
朋友说:“有个新鲜事,叫家政收纳。”自己的乡下表妹,进城做这行当。想要“断舍离”?却舍不得扔,家里的东西凌乱堆积。有了家政收纳,好了。定期上门,提供收纳盒、百纳箱。空间规划、色彩搭配、美学陈列等都是私人定制。小城人的生活日趋精致,衣橱整理、全屋收纳越来越走俏。收纳,整理,也是在“整理”主人心情。
轮到来自海边的摄影师了。他似乎胸有瑰宝,此时慢腾腾地说着,好像讲着最后的精彩。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黄海东台条子泥湿地,这几天惊现“钻石”海滩,风景殊异。寒潮袭来,阳光灿烂。远处辽阔的冰层与海水、淤泥交织。冰层中夹杂着泥沙的纹路,仿佛大地脉络被冻结在时光中,微光闪烁,犹如撒了一层细碎的钻石,又像披上了一层透明的铠甲。大自然鬼斧神工,看一眼,莫负此生。他露出神秘的目光,绘声绘色。
春风十万里 十万好新闻。我们喝酒、喝酒、还是喝酒,竟至于微醺小醉。岁月静好啊,我们若不笑不乐,找不出一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