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金山其实是座姐妹山,北高峰海拔近两千米,山势陡峻,是姐姐;南高峰海拔仅一千多米,山顶浑圆,是妹妹。
从金路口缓坡爬上南高峰,展露在眼前的是一块山顶平地,依据矮小灌木丛的走势判定,平地总体向中心略微倾斜,极似一个硕大的火山口。
卢刚从农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创业,为果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协助产品销售,光种植西瓜一项,就让村民赚得盆鼓钵满。但是,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主要是西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于是,卢刚等人便把目光瞄在了南高峰顶端那片平地上。
早先,曾有人在南高峰上挖垦过一小块,种植白萝卜和花生,据说产量还不错。卢刚于是决定,把峰顶全部利用起来,种植西瓜,种植黄瓤西瓜。
黄瓤西瓜皮薄肉厚,味道鲜甜,是这一带的热销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有人提出,把山顶全部挖垦过来,清理掉大个头石块,再弄成地垄模样,这样就可以下种了。
卢刚不赞同,他以为,不必全部挖垦,依照栽培西瓜的间距,挖一处隔开一处,这叫“间隔挖垦”。瓜秧种植下去,长藤结果不受影响,而且,瓜藤顺爬在四围草木丛上,接受光照更充分,西瓜更甜。
没有人再提出不同意见,卢彪还大声鼓噪:人家是喝过专业墨水的,错不了。
一项轰轰烈烈的山顶种植西瓜的浩大工程开始了。
全体村民都参股,都有份,于是,每个人都表现出上心和上力。
七月头上,人们站在缓坡上远远望去,能看见在那硕大的弧状平地间,一根根长着青绿圆叶的西瓜藤茎爬在近边的草木丛上,有几根爬得更高的,圆叶下方一朵朵粉红的小花开得正亮眼。
“要结瓜了!”村民个个都很开心,卢刚也开心。
但是,问题跟着来了。
村民在地垄边发现了野猪屎。
卢刚清楚,野猪一旦闯入西瓜地,西瓜必定“颗粒无收”。
做围拦,那畜生用嘴拱挖的功能堪称一流,肯定不行;挖深沟,那畜生的爬越功能也不逊色,估计无用。
怎么办呢?
“先挖沟,再持锣看守。”厚皮叔提议。
看来,只好如此,也只好先如此。
村民持锣轮流看守这一招倒显现出功效,铜锣咣咣咣地透响几通,看守人趟趟趟地驱逐几通后,野猪的踪迹消失了。
连续地晴晒过后,已长至手掌大的西瓜开始干旱缺水,有些瓜叶已经蜷缩或开始枯萎。
海拔近一千米,挑水上山,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而西瓜却正等着喝水。
卢刚站在山坡上眺望,他还带着几个年轻人上了北高峰。
在北高峰,卢刚发现了多处泉水,多处山泉水,他的眼前忽然亮闪了一下。
他决定,架竹天梯引泉水浇灌西瓜。
一项宏大的人工架设竹子天梯的工程立即拉开了帷幕。
南坡近边,一根根粗长的成年竹子被伐倒,削去两头,将竹子对半劈开,再敲去竹节处的硬核膜,一根根半圆水管便制做成功,水管一根套连着一根,下面用竹棍撑顶,连续地撑顶。
很快,从竹管内冒出涓涓的细流来到了南高峰,南高峰平地上的西瓜吃饱喝足,长得愈加欢快。
八月,成熟的西瓜被采摘下来售卖,几家果蔬批发部早就提前进行了预约,他们在大门口竖起块招牌,上写:山顶上的泉水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