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天山脚下那座哈萨克毡房

  • 作者:刘建军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1-20 21:42:46
  • 阅读0
  •   在伊犁河谷高耸、绵延的天山脚下,曾有一座灰白色的哈萨克毡房,因一次邂逅,便刻在了我记忆深处。三十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么清晰。每每回想起来,心中依然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一九九一年,我军校毕业在伊犁某部任排长。那年九月,部队拉练到距营房三十多公里的加哈乌拉斯台乡加尓托汗村野外驻训。一个星期天,部队休息,我心里登高猎奇的想法又在萌动,便向连长请假说,想登上村西北那座高峰,看看山那边的景色。连长不同意:“年轻人,开什么玩笑?那可是天山山脉。”但经不住我软磨硬泡,最终同意了,并嘱咐我带上两名战士,注意安全。

      我带着排里两名体能比较好战士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憧憬着登上高峰,饱览天山南北旖旎风景的喜悦,脚下生风。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天山脚下。横垣在眼前的天山,巍峨、挺拔,给人以不容挑衅的威严和傲视寰宇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我们选择从一处坡度低缓处开始登山,沿山脊线向目标峰进发。天山地形复杂且险峻,时而是陡峭的长坡,时而是突兀的嶙峋怪石,时而又是悬崖绝壁。我们毫不畏惧,奋力攀登,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越往上,山势越陡峭,体力消耗越大,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就在大家感到体力几近透支的时候,终于攀登至目标山峰脚下。我们不顾疲劳,一鼓作气登上顶峰。“我们胜利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俯瞰山的南面,喀什河像一条蜿蜒的银色飘带,奔流注入伊犁河;村庄、牛羊、金黄的麦田、墨绿的杨树,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放眼山的北边,群山逶迤,莽莽苍苍,一望无边,山北侧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和灌木,成为取之不竭的天山林资源。

      山高风大气温低,不能过久停留。我们稍事休息,便下山回返。“上山容易下山难。”现在大家腹中饥饿,口干舌燥,加之上山体力消耗过大,浑身泛力,双腿打颤,稍不留神就有摔倒滚下山的危险,我们确需休息和补充食物,恢复体力。就在这时,山脚下一座哈萨克牧民的毡房映入我们眼帘。毡房外,哈萨克大叔在堆垛牲畜备冬草料,哈萨克大妈在打馕。见我们过去,他们停下活计疑虑地打量着我们。我来到大叔面前,右手掌护于左胸前微弯腰(哈萨克族礼):“大叔,雅达西(音,您好)!”大叔回礼:“雅达西!”我便上前与大叔握手,并用手比划着说明我们的来意。大叔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他向大妈说了一些什么,大妈便停下手里的活,提着打好的馕笑盈盈地回到毡房了。大叔放下工具,到沟渠边洗了手,便热情地把我们领进毡房。

      毡房约莫二十平方米,进门对面是高于地面五六十厘米的“L”形榻榻米,上面铺着厚厚的羊毛毡子,长边供吃饭、睡觉,短边用于放置食物和烧奶茶。大妈是操持家务的好手,毡房内收拾得干净整洁,物品放置有序,一切都井井有条。我们进到毡房,香喷喷的热馕饼已切好摆上餐桌,中间还有一碗黄灿灿的酥油。茶炉里的火苗正热烈地舔着壶底,茶水即将沸腾。大妈拿出五只茶碗,逐一放入鲜奶和少许食盐,动作麻利流畅,干脆利落。待茶水沸腾注入茶碗,霎时香气四溢。大叔看出了我们饥饿的窘态,赶紧招呼我们吃。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们,已顾不得推辞,就着馕饼蘸上酥油,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高热量的酥油、奶茶下肚,我们很快恢复了精气神,便近距离打量两位老人。大叔约莫五十多岁,戴一顶黑色哈族毡帽,花白胡须,长年的风雪和紫外线浸染,面色黑里透红,双目坚毅而炯炯有神。大叔其实没怎么吃东西,只是喝了一点奶茶,偶尔吃一块馕,是在陪我们吃。他看我们的眼神,俨然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大妈年龄与大叔相差无几,头上包一块蓝色头巾,脸上始终挂着温婉而亲切的笑容。从他们身上,似乎看到我父母的影子,我不由得眼圈发热,赶紧低头喝奶茶。

      吃饱喝足,我们向大叔大妈辞别。大妈还让我们再多吃点,我拍拍肚子以示吃好了,随即掏出五十元钱递给大叔,不想大叔瞬间不高兴了:“哎,不买道、不买道(音,不行)”并起身“请”我们走。我向大叔解释:“您误会了。我们部队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能吃饭不给钱呢?”大叔根本不容解释。我们知道拗不过大叔,只好列队向两位老人致以军人最庄重的军礼,尔后与大叔大妈握手告别。此时,大叔大妈舒心地笑了。这笑里,包含着军民鱼水深情,也包含着对子弟兵深深的爱。

      走出好远,我再回头,看见大叔大妈还在翘首目送我们。我的视线模糊了,他们如雕塑般的身影也定格在我记忆深处。透过模糊的视线,大叔大妈还不时向我们挥手。“边疆是我温暖的家,处处都有好妈妈”的歌词在我心里激荡。此情此景,更加浓厚了我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也将更加坚定我戍边卫国的意志决心。

      我们正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骑马迎面疾驰而来。我用汉语招呼他,能听懂,便问:“小朋友,去哪里?”“回家。”我指着山脚下那座毡房:“那是你家吗?”“是呀!你看我阿达阿妈正在迎我呢!”我掏出那五十元钱“骗”他说:“刚才我在你家买馕,你阿达把钱算错了。这五十元钱是你阿达多给的,你现在拿回去给你阿达。”少年将信将疑接过钱,我赶紧说再见,转身向着驻训点愉快地飞奔。

      这就是我的哈萨克大叔大妈,这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哈萨克族,他们有着勤劳善良、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一座移动的毡房就是家,远离城市,做伴山川;逐水草而居,应时令而动;放牧牛羊,放牧时光。一代一代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这样用毕生的辛劳和坚守,为新疆乃至我国畜牧业发展,为人们餐桌提供优质的牛羊肉而努力着、贡献着……

    【审核人:雨祺】

        标题:天山脚下那座哈萨克毡房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2320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恋风之歌恋风之歌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2
      • 获得积分:653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