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重返滁州

  • 作者:傅晓棣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1 16:04:15
  • 阅读0
  •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1965年,我的家乡肥东县属于当时的滁县地区管辖,滁州是地区首府,当时的滁县中学(后来改名为滁州中学),也是滁县地区最好的学校,属于安徽省重点中学。就在那一年,我初中毕业后,没有报考我们肥东县的高中学校和离我家几十里的合肥市的高中学校,而是填报了滁县中学高中部。结果非常荣幸地被录取,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滁县中学就读。

      那时,属于滁县地区管辖的有滁县、定远县、嘉山县、凤阳县、来安县、天长县、全椒县、肥东县。虽然我们家乡肥东到滁州市的直线距离只有200里左右,但当时公路交通不便,一般是乘火车前往。先乘淮南线北上的列车,经撮镇、合肥、水家湖到蚌埠,再换乘津浦线南下的列车,经明光到滁州。

      在滁州上学3年期间,来自农村的我,深知读书的重要,一门心思在学习上。虽知道滁州是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古城,但也很少外出和游览。有一次学校安排我和几个同学为滁县地区行署楼房墙面写大字宣传标语,在几天的往返途中,才领略了滁州的市容市貌和古街商号;在学生会的安排下,我和同学们集体参观了琅琊寺和醉翁亭等琅琊山的名胜古迹;在团支部的组织下,我和班里同学在琅琊山的青山绿水间进行了一次野外集体活动;至于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曾留下著名山水诗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西涧湖,就在我们学校西边的围墙外,每天都能见到这美丽的湖光山色;还通过去安徽农学院凤阳分校开展交流活动时,顺便参观了凤阳明中都皇城遗址等景点。其它就没有去过什么地方了,至于以滁州为中心的皖东革命斗争历史更是知之甚少。

      印象里,滁州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物产丰富,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历史厚重,又是我上学多年的地方,我热爱滁州,眷恋滁州。

      1968年,我离开滁县中学回到了肥东家乡,一年后又从家乡参军入伍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华北燕山深处,在北京军区24军70师服役。随着渐渐熟悉这支部队,惊奇地发现我们70师部队就是在以滁州为中心的皖东根据地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皖东地区及后来的淮南地区与日、伪、顽进行殊死战斗,是创建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力部队。

      当时,在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的部队,是在皖南事变后,将江北新四军第4支队、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下辖第4旅、第5旅、第6旅。我们24军70师的前身就是原新四军第5支队、新四军第2师第5旅。新四军第2师在坚持皖东敌后抗战的斗争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驰骋江淮的劲旅。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密切配合,并肩战斗,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与日、伪、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历经战斗34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创建了一块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80多万,主力部队5万多人,地方武装1.5万多人,民兵20多万人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坚持抗日,保卫华中,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战争历史的回顾和学习,使我认识到滁州不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更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四军第2师部队的家乡。使我更加眷恋这块故土,渴望有机会重返滁州,更进一步了解皖东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皖东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德,领略和感受新四军第2师的铁血雄风。

      就在我离开滁州24年后的1991年,重返滁州的机会终于来了。那年的5月28日至29日,中共滁县地委、滁县地区行署将隆重举行新四军第2师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并向原新四军第2师的后来部队发出了邀请。时任师政治部主任的我,受部队派遣,从祖国的塞北燕山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古城滁州,作为新四军第2师第5旅这支英雄部队后来人的代表,参加这样一个隆重的盛会。

      1991年5月28日上午9时,新四军第2师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在滁州剧院举行。应邀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世农,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马长炎,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清泉,原安徽省副省长胡坦,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洪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21集团军副军长施夫俊,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副主任陈硕峰,原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振亚,原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明志,原江苏省国防工办副主任郭石,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党史教研室主任傅英杰,宿县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单劲之,原蚌埠市人大副主任王光前,安徽省党史工委副主任韩旭初等。应邀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还有曾经在皖东地区战斗过和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江苏省六合、仪征、盱眙、金湖和安徽省合肥、长丰、肥东等市、县委领导及党史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滁县地委、行署、军分区、预备役师、驻滁部队的负责同志及院校等各界代表共12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中共滁县地委副书记李志坚主持。会上宣读了新四军第2师老领导郭述申、张劲夫、赵启民给大会的贺信、贺电。中共滁县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友道,滁县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吴炎武,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马长炎、常务副会长李清泉,原第2师老战士吕坤,21集团军代表施夫俊先后在纪念大会上讲了话。

      纪念大会回顾了新四军第2师成长壮大的光荣历史,高度赞扬了第2师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励后人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倍加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大会上,我也代表新四军第2师第5旅的后来部队——北京军区2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70师的全体官兵作了发言,全面回顾了老5旅的光荣历史、辉煌战绩和新时期的发展进步,向大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向我们第2师部队的家乡,向光荣的皖东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向大会赠送了锦旗,上书“淮南,我们的家乡”!。

      通过隆重纪念新四军第2师成立50周年,回顾第2师在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诞生、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我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听了前辈们和各位领导的报告,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历史雄辩地证明,在皖东、淮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在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雄师劲旅震敌胆,皖东人民是靠山,军民团结血肉情,革命传统代代传。此时此刻,我们对创建第2师这支英雄部队的老前辈们充满着无比崇敬之情,对为保卫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而英勇献身的新四军第2师的先烈们表示无限的思念!回顾50年来这支英雄部队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离不开部队在皖东、淮南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在皖东、淮南时期血与火的战斗中培植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离不开皖东、淮南地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50年来,虽然我们第2师的后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驻地也调了一处又一处,但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新四军第2师创建时期这一段艰难的岁月,永远也忘不了皖东、淮南这块神奇的土地,永远也忘不了皖东、淮南人民对我们这支部队的哺育和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发扬新四军第2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皖东、淮南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德,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军事训练、管理工作和后勤保障,努力把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新四军第2师争光,为皖东、淮南人民争光,为党为祖国争光!

      在滁州期间,我和与会人员还怀着深厚的感情,参观了革命老区定远县藕塘镇和来安县半塔镇,并瞻仰了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从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到定远县藕塘镇、大桥镇,再到来安县半塔镇,行走在皖东广袤的土地上,山峦起伏,松林茂密,当年新四军指战员英勇杀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感受,进一步对新四军第2师的斗争历史和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对新四军前辈和皖东、淮南人民更加崇敬。

      江淮大地,一方热土。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是新四军的集中地、东进抗日的出发地,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也是新四军坚持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为加强安徽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指导新四军在安徽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安徽境内的新四军部队,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断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同时,先后开辟了淮南、淮北、皖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中,新四军同八路军并肩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其中淮南抗日根据地就是敌后抗战的典范。

      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2个地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渡江北犯。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项英,“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3月8日,高敬亭任司令员的新四军第4支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东进抗日。5月12日,第9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敌,首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6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新四军进行整编,将第4支队扩编为4、5支队。经过2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4支队开辟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无为地区开辟了敌后游击根据地,并打开了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的联系通道。1939年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到达皖东敌后——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斗争。不久,成立了以张劲夫为书记的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以刘顺元为书记的中共皖东路西省委。

      1940年3月始,江北新四军在江南新四军的配合下,经过1个多月的奋战,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国民党“剿办”皖东新四军的计划,并在路东、路西区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9月,江北新四军粉碎日、伪军1万余人对路东根据地的7路“扫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促进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第2师,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4旅、第5旅、第6旅和路东、路西2个联防司令部。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2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2个区党委,由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从苏北移至2师师部所在地淮南盱眙县黄花塘,师部改驻来安县大刘郢。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淮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各项工作也直接受军部和华中局指导。2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辖路东、路西2个地委;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辖路东、路西2个专署;新四军2师兼淮南军区,罗炳辉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辖4、5、6旅和2个军分区。1943年,淮南根据地军民主动对日出击,夺回部分失地,成为扩大解放区的先锋。1944年11月,2师在路西粉碎日、伪军7000余人的大“扫荡”。1945年春,又击退日军山本旅团对路东的进攻,并先后取得路西占鸡岗、黄疃庙反顽战斗的胜利。8月,向津浦、淮南两路进击,先后从日军占领区收复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仪征等县城,兵临南京城下,成功地争取了汪伪首都警卫3师钟健魂部3000余人起义。

      在滁州参加会议期间,我还重游了我的母校滁县中学的校园,拜望了我的班主任吕中松等老师;到滁县一乡村中学看望了当年的政治辅导员张修玉老师;与当年的团支部书记胡迎春等同学相见,畅谈老同学的情谊和滁州市的发展变化。尔后,带着念念不舍的心情离开滁州,回到了北方的部队。

      自1991年至今,一晃又是24年过去了,我心里始终牵挂着滁州,关注着滁州的发展变化。每当看到报刊上有滁州的内容、网络上有滁州的信息和见到来自滁州的人,我就觉得格外亲切,期望有一天能再返滁州……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重返滁州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qushi/24127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恋风之歌恋风之歌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2
      • 获得积分:653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