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挑羊草是我们每天的常态化劳动。每年暮春时节,正值茅针含苞待放,洁白鲜嫩,茅针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食物,多生于杂草丛中,拨开草丛,寻见茅针,拔了茅针,剥开外层叶片,放进嘴里嚼着白色嫩蕊,清甜带着草香,口感蛮好的。清明节之前,正是吃茅针的好时节,过了清明,茅针老了,就不能吃了。因此每年清明节那天,孩子们都争着到旷野上拔茅针,杂草丛中茅针多,特别是乱坟堆边最多。
茅针别名茅柴花,它包括茅根、茅针花、谷荻等。白茅的根茎比较粗壮,秆直立,约在30-80厘米高度,有1-3节,节无毛。基部聚集着叶鞘,老后长成纤维状。叶片状似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小锯齿,叶舌膜质。圆锥花序稠密,呈穗状,小穗基部有丝一样的柔毛,颖片外稃为透明膜质。花果期在4-6月。
茅针是白茅初生的花穗,呈细长圆锥形,外层包裹嫩叶,颜色多为紫红色或青绿色,剥开后内部有白色絮状物,柔软如棉,味甘甜。长度约数寸,类似缝衣针,因此得名。
茅针是童年时常吃到的“天然零食”,成为一代人的温暖记忆。长大后才知道,它还真有蛮好的营养价值,它的嫩茎含有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它含有较多矿物质,对于孩童的生长发育有帮助;它还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糖。
茅针是白茅的初生花穗,味甘、性寒,主要功效包括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含有糖分,还具有药用成分,如生物活性成分,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
先秦时期,茅针被用于祭祀,用于包裹礼物;女子往往从郊野采了茅针赠予心仪的男子,虽然物微却因情意真挚深厚而显得珍贵,茅针象征着纯洁与虔诚,可见出先秦时期以自然之物传情的淳朴风俗。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写道:
茅针香软渐包萁,蓬蘽甘酸半染红。
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孩童采摘茅针欢乐场景。茅针初生时的清香柔软,孩子们满载而归,把茅针挂在竹篮上,天真烂漫的童趣跃然纸上。
现代诗人尤俊如《揲茅针》一诗写道:“圩沟细揲茅针处,笑指青芽已报春。”展现了春日田间采茅针的画面,表现对茅针的喜爱。
茅针的最佳食用期在清明前后,过时则纤维变粗,口感变差。它不仅是儿时的美味记忆,也是大自然馈赠的“养生小物”。如果偶尔在乡间遇见,不妨采几根尝尝,但记得温柔对待那片草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