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去看望我的老乡老战友老兄长老赵。看到他卧在床上,说话不利索的样子,我眼泪流了出来,他的眼角也掉下了泪珠。
老赵是和我同年入伍的,年长我岁把,他一入伍就在军直单位,后来当了军招待所长、军管理处长。从军管理处长转业到一地级市任市国土局副局长。他会办事、会说话,特别在接待、管理、为首长服务方面均是内行。没想到从退休后他就因糖尿病、高血压病久治不愈,直到坐轮椅、卧床。卧在床上的老赵全靠老嫂子照顾,女儿、儿子虽孝顺,但都上班,只能是帮妈妈跑跑腿,搭把手。
在老赵床边坐了一会,便听嫂子说到管理处的水工、电工、木工、泥瓦工、油漆工的那些人和事。五小工中有我熟悉的战友因病走了,我心中顿时难过起来。特别听到那时我在军政治部机关上班,住的是军政治部干部宿舍,因为宿舍建的早了,好多房内生活设施失修,不是门窗坏了,就是水管裂了;不是电线老化短路,就是灯泡坏了。作为机关干部是不敢也不会做这些修修补补、换换改改的活的。哪里一坏就打电话找管理处或者营房处。两部门领导很负责,立即安排“五小工”上门维修。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同“五小工”的联系多了,感情也近了,见面就喊“师傅”。“五小工”中有我的一位姜姓老战友,他是水电工,人好,勤快,技能高,用现在的话可叫“工匠”。再加上他也住在政治部干部宿舍院内,有时灯泡坏了,水管漏了,就找他。
住在军机关宿舍的干部,无论是什么级别,家属随军的还是单身的,都是离不开“五小工”的。“五小工”成了军营里的“必配”。而军营里的“五小工”还真是不负军心和兵心的,他们随叫随到,冬天再冷,为了保证机关干部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行,都能做到“小修小补不出营,故障问题不过夜”。夏天再热,也会用汗水换取官兵及军人家属的需求。在军机关是这种感受,我在师、团机关工作或在营连工作时也是同样感受。我记得在营连工作生活时,若是哪里的水管漏了、厕所堵了,都会看到水工们在那里抢修;若是哪里的电线线路有了故障、灯不亮了,都会看到电工们爬高走低的排查修理。还有营连的宿舍门窗坏了,就会有木工们手拿木工用具修复,为了保护门窗延年使用和清洁,木工们还会经常清洗刷漆,保持宿舍的光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五小工”大多是多面手,他们的工具箱里都会有钳子、扳手、刮刀、起子、刷子等等,而这些工具大都磨得锃亮锃亮的。他们的工作服大概因为经常出没于电线杆上、岗哨楼上、电井房里,甚至还有臭味熏人的厕所里,都散发着油漆的味道。其实,“五小工”也不是什么专职的,他们也是军人的一员,可以说既是战斗员,又是维修工。我常看新时代军营的一些装备维修信息和事情,就想到军营里的“五小工”,对于保障军队战斗力太重要了。就像我军的汽车驾驶员一样,既会驾驶,又会抢修,我记得我在团汽车连学习汽车技能时,班长对我说,军人就应是多面手,既能战斗,又能抢修,咱们汽车兵就应既是驾驶员,又是修理工。
我依依不舍离开我的老乡老战友老兄长老赵,返家路上一直想着有些去世的战友“五小工”,就这样让我想到军营里的“五小工”,把它写一写也是对“五小工”们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