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风,岁月如歌。回想起那些年我曾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激情岁月,如过往云烟,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有道是,三年攻坚路,一生扶贫情。脱贫攻坚是当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策。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扶贫驻村时,我最大的体会,在村里要想干事,有干不完的事;要不想干,很多事也可以不干,人与人拉开距离的关键节点,就是在想干、愿干、肯干上干点什么……所以,在村里我干了些有想法的实事,结交了些努力改变的“穷亲戚”,苦累相伴,乐在其中。
说起村里的事务,琐碎庞杂,除了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外,还要管理好村集体资产、环境卫生、社会事务,发展好种养殖产业,解决好孩子读书、老人看病、扶弱助残,调解好妯娌吵架、婆媳矛盾、邻里争执等纠纷,以及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即把上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下到乡政府、村委会集体决定的“指示”传达到每个村民,再把村民的诉求、愿望、困难等“汇报”上去,还有开会、打电话、走村访户、填表格、报数据、搞评比的繁杂事一件接着一件……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农村,上面所有工作最终都会落到村级这个末端。“线线”都要从村这根“针”穿过。
“村干部相当于村里的大管家,凡是与村子、村民有关的事,不分大小、简繁,都在他们的工作范畴之内。”
管天管地管空气,每天忙得“连轴转”,有时转的让人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了。若遇有临时性考核检查,“5+2”“白加黑”是常有的事。在村里的日子,虽劳累辛苦但过得充实丰盈,当看到贫困群众洋溢幸福的笑脸和满满的获得感,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人需事上练,刀需石上磨。在乡村,若是没几把“刷子”,真难以应对日常琐碎繁忙的村务。这一切,得益于我“白天走干讲,夜晚读写想”的扶贫工作习惯,不仅没有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还带领贫困群众提前实现高质量脱贫奔康。
所谓“白天走干讲”?就是要按照精准脱贫的目标要求,保持有激情在状态全身心投入,始终把贫困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带头走到群众中去、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一线,严密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做到人不溜号、行不掉队。
“走”,就是要迈开双脚,每天把该走的地方要走到,该转的地方要转到,做好村情户况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情况就容易瞎指挥、打乱仗。走到才能看到,看到才能知道。对所管辖范围内角角落落,有无管理盲区,有无安全隐患,都要通过“走”来发现。在村里,眼晴要尖,耳朵要灵,要有敏感性和鉴别力。要通过“走”,做到村情户况清、群众思想清、村容整治清、安全隐患清,摸清村发展户脱贫、“一村一品”种养殖产业发展实情,情况掌握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做起工作来就会游刃有余,更有助于我们进入角色、抓好工作。
“干”,就是要认真履职,安心专心、用心尽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是本分、是责任,“干”才能尽责,也才能成事。在村里,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个“干”字。小平同志说过,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干”是我们胜任岗位的“敲门砖”。我不仅脚踏实地的“走”,还全力以赴的“干”。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还要做得比他们好。“干”是实践、是尝试,是所学知识的应用,是把说的变成做的,把想法变成做法。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干”,是能力的具体展现,多干才会早出成绩、多出成绩,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得心应手、信心倍增,这是对我驻村扶贫工作的最好诠释。
“讲”,就是要有张婆婆嘴,想到什么讲什么、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要不厌其烦地讲、反反复复地讲,用群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让其信党、爱党,跟党干。作为驻村干部,不仅要多讲,而且要会讲、善讲,能把各种道理讲透、能把要求讲清、能把工作讲明白。重中之重的,是让贫困群众知党情、感党恩,坚定信心永远跟党走。在村里,我开设的“第一书记讲堂”就是“讲”的创新舞台,把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以及扶贫政策“讲”到群众的心坎上,让“讲”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讲”成为“扶志”贫困群众的“加油站”。
所谓“夜晚读写想”?就是要把夜晚这一业余时间、宝贵空闲用好用够,用来盘点工作,用来思考问题,用来为自己充电提升。
“读”,就是要读书学习,尤其是驻村干部要读的东西很多,关键是读好理论书籍、读懂文件法规、读精规定要求,读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过去都是靠读书学习走到今天,也要靠读书学习走向明天。无论白天事情再多再忙,夜晚我也要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充电提高,多学些做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多会些帮群众致富的好招法,防止自身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写”,就是写学习体会、驻村日记,就是做好工作计划,搞好工作总结。作为驻村干部,扎实写作功底很重要,可以练思考力、逻辑力、文字能力。战争年代那么紧张,毛主席一边指挥打仗,一边写出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经典“老三篇”,更不用说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哲学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至今影响着无数世人。杨绛先生曾说“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现实就是这样的。许多人期望有机会到机关工作,写功就是基本功、是“准入证”“助推器”。
脱贫攻坚期间,我注重在写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不仅写了7本厚厚的驻村日记,记录着我与贫困村、贫困户点点滴滴的改变,还把扶贫的汗水以及泪水抒写成了奋斗者最美的赞歌,尽心尽力写了《思想一通天地宽》《老婆说,“做扶贫人是干积德的事,大胆地干吧……”》《扶贫手记│我们都在努力,我们都是追梦人》《浅析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几点思考》《扶上马送一程,沉下心放开手│写在全省新老驻村第一书记交接班时》、《6·30我们在行动:幸福从这里起航》等60多篇学思践悟发表在国家省市扶贫媒介,并把脱贫攻坚期间的实践思考编辑成31万字《奔跑的追梦人》书籍,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扶贫事业行列中。《奔跑的追梦人》书籍也被省、市收录为2016-2018年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
“想”,就是思考,思考一天的工作所得所失,思考重难点问题的破解之道,思考明天工作如何开展。思考力是重要素质,想得明白才能干得明白;思考力是消化力,消化转化才能学习提高;思考力是辨别力,辨明方向才能正确前进;思考力也是一种责任心,心中有事才能干事成事。实践中,我坚持学思践悟,总结推广了走访贫困群众“一听、二看、三安慰、四宣传、五转变、六找书记”的“六步工作法”,提炼了基层一线扶贫人“敢吃苦、敢克难、敢争先、敢亮剑、敢献身”的“五敢奋斗精神”,归纳了“安心、专心、用心、尽心”的干好工作“四心”要求,编写了“听党话、爱国家、记使命、谋复兴……敢创新、勇实践、达小康、美联新”96字《村民公约》、“听党话爱国家,遵法纪讲礼节,孝父母守信诺,保生态美联新”24字《村训》图绘上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风民俗的转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综观往昔脱贫攻坚期间我坚持“白天走干讲,夜晚读写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实践,现如今亦可学习借鉴把新的工作做好。
“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犹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锚定的目标,其推进内容是“全面”的,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一样都不能少;推进举措是“全面”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一起抓,那就需要更多有情怀、敢担当、善作为的乡村追梦人做好“走干讲”与“读写想”的工作。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
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尤其是当下的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全局中的振兴,要以更加全面的视野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用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接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之,在新时代的今天,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儿,你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都能让“白天走干讲,夜晚读写想”养成习惯、成为常态。只要我们真抓实干、久久为功,都会练出不俗的脚力、眼力、笔力、脑力,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进步、事业出色、人生出彩的必备素养。有了这些“硬核”能力,就能堪大任、成大才、干大事,就能在人生奋斗中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