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雅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了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鱼水之上的星空》(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和《河流漫游者》,散文集《沅水第三条河岸》和《江湖记》。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湘江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评委奖、东丽杯孙犁优秀散文集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红高梁诗歌奖等多个奖项。
水鸟的鸣唱、月琴海的涛声、北大荒之歌,这都是我今夏听到的最悦耳的交响乐。它们都来自北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一座湖泊——兴凯湖。当然,它也是全亚洲最大的湖。
傍晚,我到达兴凯湖畔,为了赶赴一场美丽而辉煌的落日。微风轻吹湖水,落日悬垂,湖浪千重,金色的暮光辉映一望无际的大湖,只看见这轮落日徐徐缓缓,踱到对面山崖,恰好落在最高处的电视塔尖,就像在山顶上高高擎起了一束燃烧的火炬。夕阳把湖水染得金黄了,一层层波浪堆涌过来,溅起雪白的浪花。湖浪拍岸的声音如琴声齐奏,轰鸣而响。原来,在辽金时代这里就叫“北琴海”,一座北方的大湖,如同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浩浩荡荡,形如月琴,无边无际,浪击琴响。
初伏日,酷暑难当,我一路自驾,寻访东北三省的边境河。沿鸭绿江,从丹东到集安,再到图们江。沿途水土不服,历经艰险。这天清晨我从珲春口岸的“一眼望三国”之地出发,连续行驶七个多小时,到达密山。下午四点多才接近兴凯湖,一路疲惫不堪。隐隐闻到一座大湖的水腥气从湖畔吹送过来,顿时让人暑气顿消,凉意四起。
停车湖畔的兴凯湖湿地博物馆,我仔细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我国境内的兴凯湖以两个地方最为著名:一处在新开流,另一处在当壁镇。导航定位兴凯湖,直接就驶到了新开流。这座新开发的沿湖湖滩,可以晨起看日出,傍晚到湖中游泳,也可以从高处的观景台瞭望大、小兴凯湖,以路为界,一青一黄两座湖,个性鲜明,对比强烈,蔚为壮观。而另一处在当壁镇,距此地四十多公里,最著名的有王震纪念馆和北大荒纪念馆。当年王震将军在三江平原开拓了北大荒,从此,北中国的荒滩野地变成了全国的大粮仓。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击而成的沃土,它南抵兴凯湖,所以兴凯湖畔也洒满了将军的“五色土”。
兴凯湖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湖。由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组成。它们均为造山运动地质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湖。一条天然的沙坝把大小兴凯湖隔开了,虽然离得很近,但两湖却迥然不同。大兴凯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小兴凯湖清澈明丽,浅洼池沼,湿地水鸟生存繁衍,好不热闹。最重要的,小兴凯湖完全属于中国。如果从空中俯瞰,大兴凯湖的湖水浊黄,但小兴凯湖绿地成片,湖水清澈。两座相连的湖,水波荡动,有着完全不同的水色天光。
兴凯湖蕴藏丰富的历史人文,更有奇丽的生态风光。前些日子,因为连日暴雨,连接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的岸畔公路完全被水淹没,两湖汇成一座更大的湖。我们来时正是退水季,沿着湖畔公路行驶,见树枝上残有斑驳的泥泞,大小兴凯湖再度如约而至,美不胜收。
水鸟的鸣唱
6500年前,天地翻涌,地壳跃动,火山狂怒,岩浆喷薄,而江河奔涌之水,汇聚成流,共同缔造了今天的兴凯湖。在东北大地上,古老磅礴,波澜壮阔,水天相接的兴凯湖,溢出了我对湖泊的传统认知。
在我的地理常识中,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没有料到的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在兴凯湖。在清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兴凯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整个兴凯湖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达60多公里,面积是4380平方公里,比正常状态下的鄱阳湖面积大了1406平方公里。
唐代时兴凯湖原名为湄沱湖,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而那时的兴凯湖处在渤海国东平府的湄洲和沱州之间,因此被称为湄沱湖,盛产“湄沱之鲫”,就是如今的兴凯湖大白鱼,烹调后汤汁乳白,味道鲜美。金朝时湄沱湖改为月琴湖,因烟波如海,其形如月琴。清朝时此湖属吉林将军管辖,始称兴凯湖,“兴凯”是满语,意为“水从高处流往低处”,这里是满清的龙兴之地。
但是,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1860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北京条约》,这个原本为中国的内湖从此成为中俄的界湖,湖的东南部割让给了沙俄。但是沙俄在具体划界立碑时得寸进尺,多划了一块进去。原本双方是以东北松阿察河河口与西南白志河河口的连线为界,沙俄只能占去兴凯湖东南一角。但是在具体划界时,沙俄又耍诈,将白志河改成白棱河。白棱河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河,俄国将吐尔必拉河当作白棱河。于是清朝又多割让7200平方公里土地,兴凯湖湖面更是多损失一半。沙俄抢走72%的兴凯湖,留给我们的只有28%,约1160平方公里。
从此,兴凯湖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变成了第七大淡水湖。到如今,兴凯湖整个湿地面积2225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境内湿地连成一片,成为世界最大的三块湿地之一。
我是为考察兴凯湖的生态湿地发展状况而来,想对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做一次调查了解。第一站是兴凯湖博物馆,一栋明黄色的三层建筑,旁边就是兴凯湖湿地公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兴凯湖是丹顶鹤和白枕鹤的天堂,每年迁徙到兴凯湖来的候鸟超过200万只,这里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的重要迁徙廊道,也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也是我国第二大丹顶鹤繁殖地。每年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量有100多只。
我来兴凯湖看鹤,但现在是七月酷暑,丹顶鹤和白枕鹤早就迁徙到了北冰洋。我站在小兴凯湖畔,湿地水波荡漾,沼泽连绵,只遗憾地看到丹顶鹤飞过后,剩下的一片荡漾的湖水。
博物馆二楼的候鸟展厅里馆藏着各种鱼类和鸟类标本。年轻的监测员满脸含笑,他给我们详细地介绍眼前的候鸟种类:成年白尾海雕的尾羽白色;丹顶鹤头上的红色是裸露的皮肤颜色;秃鹫不擅长走路,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是所有的鸮都是晚上捕猎的,雪鸮白天活动……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只只鹤类和其他珍禽的标本,它们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有展翅欲飞的白鹤,有仰天长鸣的金雕,有草丛中的中华秋沙鸭。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原有保护鸟类1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包括国家1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金雕、白头鹤、白枕鹤、中华秋沙鸭等1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白琵鹭、大雁等56种。
从古至今,兴凯湖这把美丽的月琴就一直在弹奏着自然界最和谐美妙的鸟类和声。紧挨的兴凯湖湿地公园就建在小兴凯湖畔,一条长长的水上观鸟廊道将我们引入小兴凯湖迷人的湖境中。观鸟廊道长约几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小兴凯湖。傍晚廊道少有人来,大量的水鸟在湖中游弋觅食,一些原来应该北迁的野鸭、凤头䴙䴘、灰鹭留在湖中,安享眼前的生活。
我看到集群的红嘴鸥在芦苇丛上空盘旋,或隐秘于芦苇丛中;远处有凤头䴙䴘结伴游来,它们游动在水草丛中,并不怕人;白骨顶鸡羽毛乌黑,头顶上有一抹白色,它们有的嘴衔芦苇叶忙碌营巢,有地钻到菱角叶子上觅食。在湖心一块礁石上,一只长腿的灰鹭飞停石上,停驻良久。还有伶俐的普通燕鸥不时飞过,整个湖面是鸟类的世界,一片生机盎然。当我把简易望远镜对准红嘴鸥的巢,一只毛茸茸的雏鸟探出脑袋,瞬间融化了我的心。
在茂密的水草沼泽地,一只水獭探头探脑,露出了毛茸茸的头,冷不丁看到我,又把头缩到水下,一会儿又把脑袋钻了出面。水獭主要以鱼类为食,看来它们是小兴凯湖的主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兴凯湖畔,生长着一种独有的树种——兴凯湖松,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湖岗上,是介于赤松和樟子松之间的自然杂交树种,唯兴凯湖独有。我观察了这些植物,保护区的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错过了冬天最奇妙的候鸟季,但游弋的水鸟却仍然在夏天,以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兴凯湖最生动的一面。
我听到了它们的鸣唱,那是兴凯湖夏之交响乐中最自然、最舒缓的乐章。
北琴海的龙吟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新开流附近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称之为“新开流遗址”。新开流遗址位于大、小兴凯湖之间。
沿湖而行,我在新开流遗址点附近,找到了一尊高大的古代东北肃慎人的塑像。他高大威武,英姿勃发,手持一柄长矛,青铜雕像浑身上下透露出一种英明神武的气概。在他的肩膀上,站着一只名为海东青的猎鹰。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雕”。海雕是一种珍贵的鹰类,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它是古代东北肃慎民族钟爱的猎鹰和图腾,在流传至今的肃慎文物上,都能寻见海东青的身影。
新开流是满族祖先肃慎人的发祥地,诞生了肃慎人在兴凯湖畔创造的渔猎文明。当年遗址点曾发掘出古墓32座,出土石器、骨器2000多件,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这尊古代肃慎人塑像,像佛让我走进了那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走进渔猎部落,在林间湖畔,一群肃慎人正在捕鱼打猎,过着火热的渔猎生活。
我沿着分界湖堤往前行驶,一条水泥公路,两旁杂树丛生,公路上标识有“新开流——珍宝岛”的路标。也许这条公路直通鸡西珍宝岛,来来往往的大车小车,呼啸而过,轰轰隆隆,车声不断。大、小兴凯湖有不一样的风光,往新开流的方向行驶,左边的小兴凯湖,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湿地,沼泽水草遍布,游禽水鸟嬉戏于湖中,或展翅飞翔在湖面。大兴凯湖宽阔无边,湖波浩荡,岸边绵延礁石群和沙滩,听到湖浪拍岸的声音。
道路两边的树叶上残留着斑驳的泥泞,不久前这条路被淹没了,此时才刚刚退水。来到酒店门外,外面大树茂密,浓荫蔽日,紧挨的小兴凯湖沼泽水生植物疯长,显得幽深而神秘。静寂的湖畔酒店没有什么游客,年轻的服务员也只是懒懒地抬头和我打了招呼。
“酒店的私人沙滩现在能游泳吗?”我问道。
“涨水淹了,但傍晚可以去新开流景区看看,那里有沙滩。”她说。
“附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
“开车过去一公里的村子里有渔家餐馆。”她答道。
我放好行李,用冷水洗了把脸,走下楼,开车往新开流景区行驶,不过几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小兴凯湖的靠湖广场整洁开阔,有一座四层观光楼,大约有几十米高,登到楼顶,大小兴凯湖的湖景一览无余,一青一黄两座湖,相互依靠,十分壮观。小兴凯湖边停着十几艘白色游艇,坐游艇可以在小兴凯湖上喂湖鸥。我开车进停车场,想四处转转,看守停车场的大爷严肃地说:“先交停车款。”他面色黝黑,想来是附近的渔民。
“你们什么时候能开湖?”我交了钱,一边问他,看到他露出了笑脸。
“每年五一前后是我们的开湖节,到时候您来,开湖节由鱼把头主持,举行祭湖仪式,热闹得很。”
广场对面是大兴凯湖,湖岸有一大块金色沙滩,搭建着一排遮阳的草伞,周围有卖游泳衣、救生圈的商店,花花绿绿,琳琅满目,这里就像一个热闹的海滩,沙滩上停着一辆大轮胎的车船,几艘摩托艇。水波晃动不止,几个穿黑色潜水服的小伙刚刚驾驶摩托艇从湖上归来,他们晒得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
阳光慢慢往下落,我脱了鞋子,赤脚走到沙滩上,从湖东边走到西边,沙子细腻金黄。湖水在澎湃,一层层浪花卷起,退到湖水深处,阳光打在水面,给湖水染上一层层金色。往东走,耸立着一块竖立的大石头,上面赫然写着“兴凯湖”三个红色大字。沙滩上有孩子们在挖沙坑玩沙子,姑娘们穿着长裙拍照,三三两两的游人沐浴凉风,在湖边散步。往西走,是一座礁石岛,落日悬挂在电视塔的天线杆上。
这一天黄昏将近时分,是兴凯湖最闲适舒服的时光。湖风劲吹,周围凉爽而干净。夜晚的磨盘在转动不停,在落日西沉之前,我找到一个渔家餐馆,想大块朵颐。渔家餐馆的大爷傲气十足,餐馆里摆着一条有二十多公斤的大鱼,是刚刚从兴凯湖捕捉上来的。
“您是渔民吗?现在是不是过了禁渔期呢?您能给我详细说说吗?”我问道。
“以前是渔民,现在开这个餐馆,大儿子捕鱼,能够供我们餐馆用。每年夏天6月6日至7月20日为禁渔期,渔民陆陆续续驶向岸边,把渔船进行清洗、整理,拉到船管站集中管理。冬天湖水封冻,直到来年4月底随着气温渐升,冰面才开始慢慢融化,5月1日左右才开湖,禁捕期间禁止所有捕捞作业。今天你来得正好,开湖才两天。这都是儿子从兴凯湖捞上来的鱼。”我从别的地方了解到兴凯湖连续70年实施禁渔,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两国都在做出努力。
“俄罗斯那边禁渔吗?”我好奇地问。
“他们的禁渔时间更长。今天湖东边鱼比较多,有人起了100多斤鱼,我这有四五十斤鱼,能卖1000多元。”傍晚时分,经过一天的劳作,下湖的渔船陆续回来了。因为7月21日湖上风浪太大,考虑到渔民生产作业安全,密山边防委、渔政等相关部门,等到22日风浪渐渐平缓后,才让渔民下湖捕捞。老人的儿子也是今天才下湖,收获了这条大鱼。
兴凯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最著名的是兴凯湖的大白鱼和白虾,我们点了一条不大不小的白鱼,用南方做鱼方式先煎再煮汤,果然汤汁如乳,鲜浓无比,我的水土不服症状马上就被治愈了。
夜色笼罩,我沿着临湖公路走回酒店,公路靠近小兴凯湖。暮色四起,湖边水鸟在归巢。我眼前成群的蚊蚋在飞舞不停。在暗蓝色的湖水中,不时有黑色的剪影游动在湖面,但是却看不真切,像野鸭、白鹭、苍鹭、凤头䴙䴘,这些都是湿地常见的鸟儿。
轰轰隆隆的车声呼啸而过,我心里想着:丹顶鹤已经飞到北方,我注定与它们无缘了,无法见到它们飞起来巨大宽展的翅膀。湖水暗蓝,夜色很快席卷了过来。
第二天清晨,我去大兴凯湖畔。天色深青,鱼鳞状的云层排列在东方的天空。我穿过林荫小道,这条小道曾被水淹过,现在长满青绿的苔藓。酒店后面就是大兴凯湖,私人沙滩已被湖水淹没,平日遮阳的草伞也移到湖岸上。只看到巨浪汹涌澎湃,拍击湖岸,发出巨大的声响,浪花四溅。这是咆哮的大海吗?一块露出的礁石上镌刻着两个朱红大字:“龙吟”,原来这是兴凯湖的“龙吟虎啸”之地。
那巨浪拍岸的声音,轰轰烈烈,像一支大型的乐队,将兴凯湖的夏之交响推向了高潮。
北大荒之歌
兴凯湖被称为“北大荒的海”,一代代农垦人在此建造了他们北中国的家园。
当壁镇在兴凯湖北岸,隶属于850农场。850农场正是北大荒人建设而成的国营农场。我重新开流往当壁镇行驶,水泥路一边是大兴凯湖,另一边是小兴凯湖。走不远,小兴凯湖不见了,变成一畦畦碧绿的稻田,早起的农人在农田里忙碌。迎面遇见一座座渔村,沿湖岸边是八五一农场的农业旅游示范区,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一块块良种试验田,一排排现代化温室大棚。高楼林立,环境优美。曾几何时,在农垦人的努力下,三江平原的千年荒原变成了良田美池。
车停当壁镇。当壁镇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渔镇,清朝初年,满文此地叫“奎屯必拉”,意为卷浪小河。历史上的当壁曾是中俄贸易的重镇,镇里店铺成行,当铺林立,所以她得了这么一个名字。战争年代,当壁镇饱受战火,人民流离失所,满目疮痍,沉寂了将近50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垦这片土地,把沼泽变成了良田,开垦这片土地的便是北大荒人。
了解当壁镇首选地是当壁景区、北大荒纪念馆和密山口岸。但周一北大荒纪念馆闭馆,幸运的是王震将军纪念馆可以参观。当壁景区的游人并不多,守门人也许是附近的村民,我前去询问,他答道:“如果去看兴凯湖,大概十五分钟走到湖边就行,如果每个景点要细看,估计要一个小时。”我只想到湖边转转。就一鼓作气穿过百米葡萄长廊,来到了兴凯湖边。
兴凯湖无边无际,水大浪急,高高耸立的一条鱼型雕像早已淹没湖水中,只露出大鱼翘起的嘴吻。一个面色黝黑的女人把摊点摆在最高处,但游泳衣等物件也只是摆摆,估计没有游人租用。不远处有一座盘着巨龙的拱门,门柱上刻着“兴凯湖”,门前有座假山,上面刻着“琴海岛”三个字,石板上有兴凯湖简介:“兴凯湖在我国唐代称湄沱湖,金元时期称北琴海,十七世纪的清代改称兴凯湖。”我听到湖浪声如排山倒海的琴声奏响,浪花飞溅旋即淋湿了我的衣服。
在当壁的历史长河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那段北大荒的创业史。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在沿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一线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这片千古荒原上,无数转业官兵、下乡知青和农场职工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他们就是北大荒人。
我瞻仰了王震将军纪念馆。纪念碑两侧立有两面石墙,墙正面刻着“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的对联。背面刻着两组浮雕,那是十万官兵和百万知青及农场职工在这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场景。纪念馆前厅,迎面墙上有一幅很大的锻铜浮雕记载十万转业官兵在北大荒屯垦戍边的事迹。浮雕前是王震将军半身汉白玉雕像。大厅两侧的展室里张贴着见证北大荒开发建设历程的珍贵照片,还陈列着一些生产、生活实物。
我记下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54年3月,刚从抗美援朝战争归国的铁道兵第五师,在抢修伊春地区汤旺河森林铁路。5月,王震将军视察第五师,发现部队驻地附近荒地很多,土质肥沃,进一步了解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同时还有一些转业官兵急需安置。于是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想法。第二年3月,王震将军在爱民大队(现850农场)召开烧荒现场会,亲自点燃第一把荒火。此后踏查百里荒原,率领铁道兵七个师一万七千多名复转军人,在完达山南北麓摆开战场,开发北大荒。
850农场是铁道兵创立的第一个农场。1955年元旦,北大荒第一个军垦农场建立,三月烧荒,四月开犁,全场当年开荒14万亩,其中人拉犁开荒4.65万亩。然后就以“老母鸡下蛋”的方式,先后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个县境内建起“八五”系列的军垦农场群。
1956年6月6日,王震赶到密山,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正式成立,为农垦部直属垦区。1958年,王震将军指挥包括解放军三总部、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首都警卫师、预备师,志愿军等雄师十万进军北大荒!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700多个生产队。当年4月,6万多名转业官兵和随军家属涌入密山的小县城,他们徒步踏着冰雪走向荒原,最远达三百多里。
1959年,6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北大荒支边,给北大荒带来了袅袅炊烟、万家灯火和勃勃生机。1968年6月18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大约54万城市知青踊跃报名来到北大荒。
我看到纪念馆的统计数据,70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成为农场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从开发建设初期相继创立了农垦勘测设计院、创办了农垦大学、组建了农垦医院。
在开发北大荒的建设中,先后有5万多名拓荒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均年龄50岁。他们把青春和生命融入了开发北大荒的伟业之中,续写英雄篇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北大荒人。
我从纪念馆走出,看到了一个“五色土”坛: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坛,五种颜色的土相互辉映。五色土:褐色代表湖南(湖南浏阳是王震将军的出生地),红色代表海南,白色代表新疆,黑色代表黑龙江北大荒,黄色代表陕北南泥湾,是王震将军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五个地方。五色土寓意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四万复转官兵和五十四万支边青年”;五星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北大荒的海”,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北大荒精神,对应于汹涌澎湃的兴凯湖,虽然那段历史早已逝去,它仍然闪烁在人们心中,并重塑了另一种精神坐标和高度。
我耳边回荡着聂弩绀的《北大荒之歌》:“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与苇塘。苇塘青,苇草黄……”音乐家聂弩绀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北大荒人。我们无法复制那段岁月,遥望那段历史,唯耳边响彻北大荒之歌,它构成了兴凯湖夏日交响乐中最荡气回肠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