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楼环伺的城市空间里,忽有五个并立而且是纯白的巨型筒状物扑入眼帘,看起来既非烟囱,也非水塔之类,此为何物?心头不由得多打了几个褶皱。当目光定格在紧邻“白筒”一侧的单体楼时,迎面一幅蓝色裸眼三D涂鸦作品覆盖了整个墙面,那清新而流畅的时尚写意瞬间刷新了空间,其顶之上赫然标出三个黑体大字:新粮仓。字面之上又以橙色半圆穹顶及五色彩柱图案注解。此时,文字和画面的喻意已出,原来这里曾经是一座粮仓。而今赋之以“新”,断然已非当年囤积物质之仓了。如此,值得探究一番。
走进园区,犹如跨入一个五彩斑斓且令人炫目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这空间大得让我不知南北、无问东西。费力左冲右突好几个来回,才大致搞清楚园区内有三条纵向的宽马路,七八条横向街面构成框架,将三十多幢单体或连体建筑大致分割为三大单元,占地面积约三百亩。据出入口铭牌板上介绍,此地原是省机械化粮库,曾经承担着大量的粮食收购、储存、加工与商贸为一体的任务,是那个时代全国重要粮食枢纽之一。由此可见,这里的建筑物均是当年的仓库或加工车间及部分办公用房,而那高高伫立的“白筒”建筑就是储量巨大的筒式仓库。
对于粮仓的认知,像我这种年过半百之人太熟悉不过了。在农村,一般称呼为粮站,多是以收购、储存和交易稻子、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在农业税时代,农民每年都有粮食征购任务的,其方式就是到粮站送交公粮。我也曾和二爷拉着一板车粮食去送过公粮。那是盛夏时节的一个午后,二爷光着膀子套上背带负责拉车,我穿上一件已看不清颜色的汗衫,从车把下面系上一条长绳,绳的另一头扣在肩上,然后双手用力拉直,二人把腰弯到与地相平,顶着瓢泼大汗送到粮站。到站交粮不是立马就能交得了的,而是要排队等候质检员评定,合格才可以顺利上秤、开单,然后卸货、结帐。质检员用特制的铁钎子“噗噗”地挨个将蛇皮袋子戳了个洞,然后择几粒稻子在嘴里咀嚼了几下。很不幸,那次被当场判为不合格,原因是水份大了,也就是晒得不够干。暴脾气的二爷当场和质检员吵了起来,一阵脸红脖子粗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拉到一块场地把粮食摊开又晒了小半天,才在夕阳西下时分重新打磅。那时卸载没有机械工具,全是人工力量,我们扛着粮包,踏上一条铺好的长木板,一步一步拾级而上,把粮包送到高高的粮囤里卸下稻子,才揣上一张薄薄的凭证(交粮单)一脸轻松地拉着空板车而回,汗水早已随风而干。
眼前粮仓的模样若非仔细辩认,是看不出本来面目了,除了保留基本骨架以外,说其一路披“新”,亦不为过。所有的粮仓都穿上了新的外衣,不论是仓口、仓门,还是仓墙、仓顶,都赋予了独特的外形立面和缤纷时尚的色彩渲染。只不过这些粮仓,有的会根据不同需求而作了一定的切割,但在成百上千的店面表达里,决不会是一孔而示。
“KUKU PARK”大概是“库库公园”之意,抬头望去,满眼标识皆英文表达,以为是一头扎进了欧洲某特色街区,像我这种只记得26个英文字母的人,只能汗颜止步。似乎又是不甘心的,脑子里突然幻化出这样一幕幕情境:雨果会不会躲在这样的房子里熬尽心血决定着苦刑犯冉.阿让的命运?莫泊桑是否在某间小屋里精心设计了一个假项链而让虚荣付出了十年辛苦劳动?尴尬的外文储备顿时让位于对文化的膜拜。这欧范的设计,自有年青一代向往之处,否则人从众模式何以呈现!我的驻足而观,也是一种自得其趣的欣赏姿式。
看不懂英文的地方不敢停下脚步,转身到看得懂的地方,店面画风同样新潮迭起,不论是餐饮、休闲,或文创、运动之类,皆是英汉对照。每一扇窗户、每一道门面都有精彩动感的设计。有的小得精致,“喜见”有种喜上眉梢的雀跃;“小辣椒”原来是时尚穿搭;“繁城易事”却是非遗文化馆;“饼干的礼物”,那黑白分明的月亮门,把饰品、文字、图案等意向呈现得气象万千,惹得你总想去见一见究竟有何礼物在等候。有的大得活跃,“足够乐”的门面黑得深沉,字符金得亮眼;“疗愈空间”一“悠”而“新”;“幻师”那棱角分明的造型,透着一副神密的面孔。饮食一条街,光是那店面就把“舌尖上的中国”搅得风生水起。多数店招倒也简洁明了,如“大道牛杂馆”以“小梦想大牛杂”为广告,“锁哥烧烤”干脆起了一副对联“忘掉大烦恼拥抱小烧烤”,让你会意一笑,却也得承认店家大约是个不大不小的文化人。面对“蜀羽浇头面”,我想破脑袋也不知何意?浇头面是宣城的传统面食,而“蜀羽”究竟是表达什么,一直搞不明白,想起三国时代曹魏群臣常蔑称“蜀小国耳,名将唯羽”,意指蜀国只有大将关羽可畏。进而又一想,此地乃蜀山,谓之以羽,得以插翅飞翔,又何常不可呢!当然,只是鄙人浅陋揣测而已,路过者万不可较真。
我个性喜静,加之老态毕至,任何繁华热闹处皆无意闯入了,若闹中有静倒是有闲趣可获的。诺大场地,应该会有片书斋可供静阅,我想。果然,在一转角处,“可以画廊.可以书店”已静候多时,随昂然而入。
上得三楼,书台迎面而设,乍一看令我发懵,竟然又是全外文书籍。我不死心,找了一圈,终于发现中文书籍是有的,很少而已,但绝非我平时所看的那种俗物读本,而多是冠名艺术大作,如《艺术规划》《尚流》之类。我有自知之明,对这种高端艺术鉴赏,我差得不只是几条街的距离,切不可故作内行这儿翻翻,那儿看看。画廊里的作品多是油画,意境抽象得令我惭愧不已,我像傻子一样转了一圈,自感再多望一眼,都是对作者的不敬,随又止步。看来此书店非彼书店。转身欲走之时,“西泠印社”四个字赫然跳入眼帘。啊,就凭这个伟大的名子我也得打开看看。这是一本厚厚的“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书,内页皆是古人的信札、书简及文集原稿影印件,那泛黄的纸张纹理毕现,清晰的墨宝和钤印依然鲜活明亮。这里有高士奇、李贄、刘墉、沈荃、梁启超等等如雷贯耳历代大家名家,他们中有重臣,更有名士。我对书法也是外行,但并不妨碍我对中华文化这一基石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自汉以来“为官必练字”的文化之根扎得何其之深,而今只沦为艺术欣赏,成了少数人的品匝,而非人人必备,心里实在有点惶恐。想看一下此书价格,却发现封面左下角标注了“非卖品仅供翻阅”七个字。不由得,又对这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天下第一名社”投以敬重的目光。忽觉一些微汗,低头而出。
继续穿园而行,目光所遇,是色彩的撞击,也是精神的巡航。静若处子的“白筒”已成了少儿研学基地和粮食为主题的艺术中心,在这里可以了解每粒粮食的往日今生,让孩子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年悲悯。多年前,电视剧《天下粮仓》讲述了为五谷丰登而战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的亘古大事。而今“新粮仓”盛满了精神世界的美味佳肴,更为合肥这座科技之城赋予了活力之光。
园区的业态多元、生态完善,我试图能将其文化元素聚焦一下,却发现无力找到最确切的表达。这里有“潮玩、运动、时尚、饮食、研学、艺术众创”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多元融合空间创意园,运营者的定位是“希望KUKUPARK不要形成一种所谓的标志性风格,我们的目标是持续进化,不断变形,不拘泥于任何标签。”如此看来,也许没有标签的风格正是其独特的魅力。因为这里的文化融通中外,思接古今,动静相宜,新潮与传统共存,创新与创造并跑,所以,“合集”的归纳自有其道理。
在“居大不易”的都市里,“新粮仓”不会只是城市商文旅的又一网红新贵,在源源不断的创意加持下,它必将成长为一种人人可以定位的新生活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