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倾听参战者讲述

  • 作者:蝶雨晨萱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2-16 12:26:45
  • 阅读0
  •   正义战争,是为了和平。

      近日,怀着敬畏之心,拜读北京“冬歌文苑”大众文学公众号文友黄伟民先生文集《青春燃烧的参战岁月》,倾听那场自卫反击战亲历者的讲述,从中感知那场战争中一些惨烈的、震撼人心的、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伟民先生虽未曾谋面,却已文交多年。他曾先后担任过部队新闻报道员和《广元时报》特约通讯员,体制内做宣传工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创作颇丰,是四川省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文集扉页简介中有这样两行文字——“生命之花曾在边疆开放,青春热血曾在战地奔流”,读之令人热血沸腾。他讲述的那场战争,发生在四十多年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以战止战、被迫奋起的反击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前出生的人们应该记忆犹新。

      为何是被迫奋起的反击战?伟民先生在书中讲到:1975年越南统一后,黎笋集团背信弃义,无视我国抗美援越倾其所有给予的无私援助和作出的巨大牺牲,在我边境上大量屯兵,进行武装挑衅,在我领土上埋地雷、设路障、挖堑壕、修暗堡,派兵强占浦念岭、庭毫山、薄蓄丁等地区。至1979年2月,越军向我境内开枪开炮300多起,打死打伤我边民 300余人。实行反华排华政策,驱赶华侨20余万人......

      记得当时的战地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越军码在战壕上的麻袋醒目印着“中国”二字,被子弹穿过的洞口涌出白花花的大米。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勒紧裤腰带的支援,换来的是背信弃义。那种恶行,令人发指;那种痛恨,令人咬牙切齿。是可忍熟不可忍!以战方能止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奋起还击。

      1979年2月17日,是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的日子。这天的《人民日报》社论义正词严地指出:“我们的目的是求得边疆的和平和安定,以利于四个现代化的顺利进行。”那场自卫反击战,为祖国已经赢得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兵马未动,墓棺先行。听说过吗?”伟民先生写到:如今国家有能力让烈士们回归国土,就不能让烈士们暴尸异国他乡。而落实“先行”,却需要这些十八九岁的娃娃们先挖好了坟墓再上战场,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战前,工兵连的战士像造梯田一样用推土机推出了层层墓地,当地陆续赶做了近两百副棺材,部队设立了警卫、卸载、整容、掩埋四个工作组和地方组织的支前民工队负责烈士安葬。伟民先生当时作为师汽车连驾驶员,在开战前,就奉命独自开车报到,配属这个工兵连的作战。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军人绝不会因此停滞不前。一家不圆万家圆,是军人的心声,也是职责所系。

      工兵连是一个特别的作战单位,他们的任务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构筑工事,排除地雷,开辟通道,摧毁敌人工事,爆破断后,总之是前进在前,撤退在后。伟民先生以“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和胆魄,与工兵连共同战斗了25个日日夜夜,圆满完成了运送任务,留下了“夜间灭灯驾驶”等可歌可泣的一段段佳话,荣立三等战功。

      “这一去还能不能再见?”书中的几段文字令人泪目和心痛。参战前,每位战士都自觉不自觉地写好了遗书,放在自己的物品包里,交留守人员保管,一旦“光荣”了,就由相关部门送到家里交给父母。有的战友计划利用探亲假结婚的,作战命令一下,停止休假,为不耽误女方,痛心给女友写去了退婚信。一个叫马亮的老兵休假成亲,定于12月15日举行婚礼,给客人的请帖都发了,12日领的结婚证,13日就收到部队加急电报“任务紧急,速归。”只好匆匆赶回了部队。婚礼不得不按期举行,但那天与新娘拜堂的只有新郎的照片。新郎马亮再也没有回来。

      在前线的队伍中,听到乡音分外亲切。他们的对话既简单又直接,“哎呀,想不到还能见上一面。”“老乡,保重!这一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再见。”有的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田娜给丈夫寄去了儿子的满月照,等来的却是《烈士证书》和二等军功章。”田娜的丈夫姓冯,是某连副连长。冯副连长在带领突击队夜袭某高地时,所处位置山草太深,无法架炮,曾是小炮能手的副连长令展排长接替指挥,自己扛起炮身,亲自肩炮射击。炮手自动成为他的助手,连续摧毁敌人四个火力点。敌人罪恶的子弹飞向目标暴露的冯副连长,也射向了助手。十天十夜的战斗结束后,在茅草丛中找到二位烈士遗体时,因高温潮湿,遗体已腐烂发臭,七窍均有蛆虫爬滚,拿手手掉,抬脚脚掉,谁都不忍心下手。金副政委摘下防毒面具往地上一丢,涕泪纵横,哽咽着说:“一定要让烈士全尸安葬。”双手捧起冯副连长的头颅轻轻地放进帆布棺材。战士们也跟着将烈士各部位小心翼翼地收起,将流淌在地上的血肉一捧一捧地捧向帆布棺材……

      书中有好多镜头,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就如触电一样,强烈而突如其来的刺痛和烧灼感,久久不能散去。如全国三个双烈士家庭之一的马有道家,大儿子马亮(前文已提到)参军后,小儿子马展到龄也入伍了,双双在不同部队先后参战,先后阵亡。尤其是托起英雄的父亲老马,为悄悄打探儿子的消息,加入了支前民工队,先是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为烈士做棺材,后转入安葬队,在停尸棚旁,烧热水为烈士擦洗身体,并担任整容组组长,为烈士整容、更衣,协助部队清理登记烈士信息、衣物和拍照,交由掩埋组入棺掩土,墓前插上写有代号的无名木牌。老马的大儿子是他亲自擦洗、穿衣、送到安葬坑位的,但因部队有规定“在国家解决烈士后事的文件未下达之前,烈士的一切信息不得询问和外传。”老马强忍悲痛,继续工作。在老马收到小儿子的“阵亡通知书”后,再次跌坐在了地上,但已没有了眼泪,只提了一个要求:把女儿马园送入部队,继承哥哥的遗志。老马的坚强,老马的毅力,老马的大爱,令人肃然起敬,多么伟大的父亲,多么可敬的人民!

      一个烈士就有一部令人敬仰的英雄故事,一个烈士就有一曲催人泪下的英雄颂歌。当一个个青春为自己的祖国飞扬时,南疆的木棉更红,边防的长城愈坚!

      伟民先生说: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战友都以此为荣,视为一生不可复制的闪光点。因为我们参加的是一场改革开放的奠基战,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军人的爱是大爱,大到心里只有祖国和人民,没有自己。

      当年,我所在部队抽调了一批驾驶员赴前线做运输工作。原因是青藏线部队的驾驶员经常行走在高寒缺氧的高海拔地区,身体素质过硬;青藏线路道经过大山大河、经过冻土层地带(夏季翻浆路段多、路况差),驾驶员技术过硬。他们的参战也为青藏线部队争了光、扬了名。

      自卫反击战凯旋不久,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以指挥攻占230高地而牺牲的四连连长刘建荣等英雄入物为原型,创作并发表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该小说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成了当时广大官兵争相阅读的经典,后改编为同名电影,又成了热影,梁三喜、靳开来、小北京等英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自卫反击战一级战斗英雄徐良坐着轮椅,在万众瞩目之下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因为战斗英雄的身份,再加上那首感人肺腑的歌曲《血染的风采》,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至今,那激情燃烧的歌词,那鼓舞人心的旋律,依然飘扬在大多国人的耳际。

      也正如《英雄的赞歌》所颂扬: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倾听《青春燃烧的参战岁月》作者讲述,更知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祈愿和平鸽自由飞翔,祈愿橄榄枝长久圣洁。

      致敬英雄!致敬参战者!

      2024.12.6于西宁

    【审核人:雨祺】

        标题:倾听参战者讲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jieriduanxin/23075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