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行走夜幕下的马巷老街里,散发着一种市井气息的烟火气,浏览来来往往人群和车流,又仿佛回到那个叫卖喧嚣却不发达的故乡街头,虽然缺乏大城市高端时尚的动感元素,但实实在在可以感觉到一份温馨、一份轻松的自在。我觉得,马巷老街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莫过于那些无以计数的小摊小商小贩了。
“夹缝中求生存”,对于那些随处可见的小摊小商小贩,基本上处于生存温饱的边际,同时又是舞动马巷夜市经济的生力军,这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在马巷夜市里能看到他们为生活奔波的忙碌,也能身临其境他们的冷暖。瞧瞧,无论在高大端庄的城隍牌楼边,还是在吵杂如市的书院路上,或是在街头巷口,这些灵活机动性强的小摊贩,工作平台只需要一台推车,便能见缝插针在路口、在巷口,在拐角,在各角落施展拳脚,也无需占用太大的地方,就能够收放自如的提供着以美食为主的各种服务,成为了老马巷街头里一道道特殊的风景线。
网络“度娘”得知,小摊贩是指那些在街边或流动地点经营的小商小贩,他们没有固定的店铺,而是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进行买卖。通常在街头巷尾自由流动叫卖的商贩,他们可能没有合法的经营许可证,有时也与城市管理者进行着一种灵活的游击战。
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建设规范管理的需要,有些地方对于小商小贩引导不够,使得小摊贩似乎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城管与小摊贩,一种管理与被管理,规范与被规范的关系,一些地方一度甚至成为一对矛盾问题异常尖锐的两面,引发了各类社会群体事件,有的还成为一个区域的舆论焦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一座城市都一定数量还存在着小商小贩,他们的经营活动,算是国营和集体商业的有益补充。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尤其是在执行层面的,对于各种政策法规的理解也是千人千样,不尽相同,因此有的地方城市管理者对小摊贩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各类矛盾问题。我长期在厦门岛内某片区,清晨与傍晚时段,时常偶遇到城管与小摊贩之间那种“猫抓老鼠”式的游戏,一声“城管来了”,小摊贩挑着担的,提着桶的,推着车的,撒腿就跑,买鸡买鸭的更加狼狈不堪,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马巷老街,这些小摊贩又是怎样呢!我以一半游客一半旁观者的角色,以平行的视角,走进靠近这些生活不易的小摊贩,也感受到别样的马巷风情。
辗转在马巷各个街头巷口和广场拐角,呈现眼中的是一幅动感的画卷,店铺琳琅满目,美食垂涎三尺,灯光流光溢彩,穿梭往来的人流、飘移如带的车辆、摊贩叫声的喧嚣、载客摩的喇叭声声、共享骑行的清脆叮当、懒散闲逛的老人、衣着时尚的摩登女郎、手抱肩扛的中年妇女、赤手空拳吆喝划拳、广场自主K歌一曲,真是一幅凡尘世间翔安版的“清明上河图”。
“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利处”,马巷老街星罗棋布的小摊贩,究竟多少也不得而知,它们是否也属于通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呢?我想应该也算是吧!
这些小摊贩有马巷本地人的,也有来自贵州的,河南的,广西的,也有一些是新马巷人的。流动小摊贩相比沿街固定的店铺,就好比光脚的和穿鞋的区别,也像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差距。这些小摊贩的经营者,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的摊点甚至是一家生活的主要来源,担负一家生计的使命。
在书院路的两个碗仔糕的摊点,可是马巷老街沉淀最久远的小摊贩,小胖子和老蔡则是马巷老街里的居民,他们的露天摊点已有四、五十年时间,小胖子还是子承父业,简简单单的一碗仔糕,算是一茬又一茬马巷人的老味道、老记忆,也不知牵连了多少走出马巷的马巷人心中那份缠缠绵绵的乡愁。其实,在老马巷还有在民安路和城隍路两处店面里买卖的碗仔糕。许多本地人还是喜欢坐在路边摊上,手拿竹签,慢悠悠搅拌花生酱、甜辣椒的碗仔糕,一边闲聊着,一边品美食。
城隍牌楼对面,每当夜幕降临,有一摊点为卤料,另一摊点芋头馅饼。馅饼摊点主人为中年妇女,姓戴,她为人和气热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马巷山头人,做出来的馅饼很有市场,一般8点左右就能够销售一空。如果城隍牌楼的摊点被人挤占了,他就会推车到“三朝庙”对面中国电信旁边摆摊。作为家庭妇女,一边要照看孩子的学习,一边还以制做馅饼补贴家用。生活就是这样,既要围绕着眼前的生计,又要把重心着眼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做了一次现场调查,这些小摊点晚上摆摊基本上不用向任何单位上交费用,这是当地政府对摊贩的规范和关照。夜晚的马巷文化广场上,可谓“三教九流,多汇于此”,有理发摊点,有抖音博主,有碳烤生蚝摊点,有算命占卜的,夹杂环绕在广场舞大妈的周围,嘈杂不已,热闹非凡。一位来自泉州安溪苏氐的理发摊点,10元/位的快剪,这个临时摊位是其生存的全部,他说来马巷5、6年了,原先在工厂打工,什么杂活重活都干过,搬运时伤到腰了,只得改行理发,每天平均剪头20个左右,只能勉强度日。所幸,老苏的女儿很有出息,高考进浙江大学,可谓是寒门出贵子。生活的苦难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女儿懂得唯有靠自己,才能实现阶层的跨越。
在翔安一中对面,建设银行入路口处,每天晚上7点左右设有一个流动的摊点,专卖寿司和饭团的,一般5块7块一份,攀谈得知其生意也挺不错。摊贩是一位来自龙岩上杭饶姓年青小伙,从九十年代来马巷创业,10年前在马巷商贸城购买一套房子,当年4000元左右/平方入手,算是新进较为成功的马巷人。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摆摊补贴家用。生活就是这样,收入很微薄,只要踏踏实实,勤劳肯干,既便辛苦一点,打工一族也能实现置业厦门的梦想,也有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马巷街头虽然大部分摊位不需要费用,也有少数地段不在其列。巷西路和巷南路交汇的地段,正对着马巷交通枢纽车站的十字路口,属于马巷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大家都希望把摊位设置在人流最大的地方。沿街的店铺租金自然不低,为了降低开店的成本,店主打起了店铺前面狭长空地主意,其实有市场就有交易,有交易就可以促成买卖。四、五平方米的地方,以每月1500元的租金出租,目前是一家贵州人经营的烧烤摊,主营烤生蚝,兼做一些特色小炒。一家四口人不知每天要辛勤劳作卖多少粒生蚝、多少份炒面才能赢利入账。
栖居马巷二个月有余,空闲便会逛逛老街,放慢脚步,晃悠,品赏闽南美食味,阅尽老街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