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刻,风和日丽。
坐标,河北省省会石家庄。
遥望太行山,群山起伏接碧天,杨柳依依拂人间。
近观滹沱河,微波荡漾飞浪花,千万鸟雀掠湖面。
山之仙气、水之灵气,天之造化、人之才智,顺时代之势,念民众之需,造就了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这所强势崛起的现代化国际化名校。
学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西北部,毗邻水上公园。园林之美,与校园之美,浑然一体,堪称美丽河北建设的缩影。学校几经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高唱“超前谋划、敢于创新”的主旋律,犹如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风华正茂,昂首阔步,育人成就非凡。
在图书馆楼一层,书香氤氲细浸润,浩瀚书海觅乾坤;自由天地新气象,文化宝库姿万千。英语校本课程上,师生们选自己心爱的书,学自己喜欢的课,用自由自主的方式,欣赏、审美、分享、展演。以非功利、不量化、零负评、无高下的崭新理念,让师生过上完整、丰富的英语课程生活。
“百花争艳、百舸抵岸。”
在这里,没有应试趋向的量化、排名,没有成败优劣的评价和学生的失落感。在这里,师生共同追寻文学创作本原,探知课程育人空间;致敬中外文学经典,畅饮优秀文化甘泉。让成长之路洒满了阳光。
2023年12月25日完成教学后,举行汇演。师生们剖析书名《汤姆·索亚历险记》,整体把握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核。
主持人致辞:
汤姆·索亚历险记,何谓“历险”?
墓地历险。触目惊心,残忍卑鄙,谋财害命,嫁祸于人,凶杀案深夜遇见。
孤岛历险。甘当海盗,劫富济贫,自由游荡,与大地大自然、花花草草、点点星星相伴,不愿归乡间。
法庭历险。作证人、揭恶行,实情直言,法官击锤定案时,方得避迷雾、知本源,真相大白、命运逆转,恩怨情仇截然相反。
鬼屋历险。如鬼影掘金藏宝,爱财如命见一斑。楼上沉着理智,纹丝不动静观。
洞穴历险。漆黑罩,险象生,临深渊,历艰难;心神镇静意志坚,智斗恶魔开洞天;重感情,护伙伴,气概非凡探出路,真挚爱恋尽显。
主人公,小英雄,虽顽皮,有担当,爱冒险,情义浓,村民几多关切,温情暖心间,赞扬亦感叹。
师生们对经典文学名著的特质和意义,也展开了探讨。
学生们积极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名著之名,名在何处?
名在以生花妙笔写出情境、情节、情感,以心灵的细腻刻画出地域生活、儿童生机、社会生态;名在以幽默的语言、文学的手法,娓娓道来,再现众多人物和感人心扉的故事一件件;名在贯穿始终教化人的旨义,是非清、真假辨、勿作恶、爱众生,捧颗善心、善念善行于人间;名在颂扬“人敢冒险、心守正道”,勇于担当,坦荡正义,才是好少年。
名在一种寓意:成年人认知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以客观、积极、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赏识儿童,永远怀有一颗冷静、炽热、宽广、敬畏的心。从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只是随着时光渐远,从未成年长为成年。
名在一种理念:让儿童遇见人生的美好,迎接更美好的人生。这是成年人社会的责任,是文学家的劝导,更是教育界自身的完善。
课程建设的要义,在于育人。师生们围绕作者对主人公汤姆·索亚及其伙伴的形象描写和故事叙述,探讨概括“何谓好少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敢冒险,作英雄少年;爱民众,作情义少年;巧解难,作智慧少年;克时艰,作坚毅少年;讲公道,作正直少年;有担当,作卓越少年。
完成名著赏读教学的此时此刻,教师们的感受是丰富而多方面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本质上,是通过语言文字工具和文学艺术形式,以文化人,成就人,激励人,推动社会进步的。确立“真善美”鲜明主题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人类历史的特定进程中,选取典型的人格特征,以人物为核心而展开创作。
语言表达着人物,动作呈现着人物,情节叙述着人物,描写塑造着人物,意境烘托着人物,以炽热或内敛的心力升华着人物。人物与人物交互过程之中,诠释着人物,展现着人物,铸造着人物。
因此,好的作品,人物的品格是丰富的,饱满的,立体感的。具有正向的人生价值引领和进步的社会意义。
课题组研究构建《名著赏读与角色扮演》校本课程,首先选定读本《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教学设计的美学构建与沉浸式体验,探析英语名著育人的教学途径与实践策略,以配合国家课程规划中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高中英语文学类阅读专题教学。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以幽默的语言、文学的手法,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故乡的众多人物和感人心扉的故事。教师们以名著赏读与角色扮演为活动课主体,进行图书馆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和研究。深感:汤姆·索亚这位活灵活现“小英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源于这位文学巨匠的写作功力、对家乡民众生活的倾情热爱,来源于对儿童成长品质的深度辩证思考和款款深情,来源于对人类真善美价值准则的深度而纯粹的至真思考。师生们对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当时状况与作者态度,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思考。对密西西比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经典作品的影响力,不会随着时光而淡薄,小主人公虽有其顽皮、单纯、不守规则、不服管教、不融世俗的一面,虽然作品中几次出现与他相关的恶作剧,他与玩伴不止一次的冒险经历也令家人乃至全体村民操碎了心,但一定会以其正直、勇敢、公平、正义、坚毅、友爱、敏捷、敢于探险、勇于担责、不怕困难、顽强与罪恶展开斗争等优秀的品格,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各层次、各年龄段读者,引领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或许是该作品及其影视一百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深受欢迎的部分原因。
当然,其笔端散发的乡土芳香、纯朴生活中嵌入的邻里温情、语言运用的幽默手法、是非分明的价值研判、细致入微的情节叙述和场境描写风格,还有数位配角人物的创作构思与适时出场,为更多同题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诞生,树立了典范,矗立起难以逾越的标杆。
参与课程活动的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学科素养,表现出热爱英语、乐于活动、善于合作、能够进行创意表演等优秀品质。小组活动中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合理选定角色,细心谋划再现情节。在展演过程中淋漓尽致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关键情节与事件冲突的准确把握,道具的创意选用,还有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履职尽责等优秀品质,获得老师们的多次赞誉。
马璐瑶同学说,“自从参加了本项活动,我感受到了不同于学校课本的英语语言。这里没有比较,没有批评,时刻充满着欢乐的笑声。”
刘雅烁同学说,“文学鉴赏和戏剧表演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在自主合作的愉快心情之中,学习到优美的词句,学习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杨宇萌同学说,“听读之后,进行角色表演,使我们身临其境,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音频、电影片段的播放,情景交融,生动活泼,学习过程轻松有趣。”
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王红梅完成第四单元教学时,发表感言:
这节课,学生通过对小说第四单元文本材料和影视片段的视听,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作者马克·吐温对探险精神的赞扬,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
Tom和 Becky 在山洞探险的过程,电影导演更是花了浓重的笔墨,用了足足20分钟时间。学生对这部分情节的评价超乎我们的想象。有的学生用了“欣喜若狂”这个词来表达Tom发现了洞口的心情:一束阳光射进来,这是生命之光!山洞墙上的一个大洞,这是远离死亡边缘、通向归家路途的希望之洞!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洞口拖着极其疲惫的身心,虽难以站稳身体,仍强力支撑着自己,大声呼喊着“Becky, Becky, Becky. I’m coming for you.”的画面,感天动地。他对同伴情感的忠诚与责任感、不怕困难而勇于探险的精神与必胜信念,溢于言表。
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英语素养和学习能力。在观看洞穴探险的过程中,神情随着剧情而变化:时而放松,时而紧张,时而唏嘘,时而欢呼。完全融入剧情,仿佛成为了剧中的角色。
老师还让学生讨论了中西方教育对冒险行为的认知差异。深入讨论了在珍惜生命、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未知世界、大胆尝试、勇于探险、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一面是杀人犯Injun Joe的拜金主义、爱财如命、出卖朋友、栽赃陷害、谋财害命等恶劣品行以及饿死洞中的悲惨结局;另一面是Tom Sawyer作为一个身单力薄的十几岁孩子,面对黑恶势力、凶恶事件却毫不屈服、勇于作证、伸张正义、挺身而出的美好品质。学生经过深入的分析讨论,两个人物的强烈反差猛烈撞击着学生们的心灵,更为学生们思索“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了鲜明丰满的立体范本。
项目负责人王老师认为:“图书馆英语校本课程,能够提供开放而灿烂、视野广阔、文化多元的温馨空间,使师生的成长过程转变为充满幸福快乐、发挥个性特长、令人着迷的人生旅程。项目研究与实践,旨在分享完整丰富的课程生活,通过理论探索、场馆转型、专业研修、创新实践,回归文学创作的本原,拓展课程育人的领域,助推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
“经过五次课堂活动,师生负担不大,收获大。学生们在文学作品的赏读和扮演之中,获得了广泛的语言运用、综合素养的培育和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始终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品质、培育学科特长的平台。贯彻全面育人的理念,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把学生们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人文环境中,通过主体性个性化的多彩活动途径,拓展课程实践领域,培养优秀的人才品质。”
中外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审美视角来弘扬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对青少年成长品质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赏名作、赏人生,是校本课程项目的核心理念。以“赏”为引领,浸润于书香氤氲的人文环境,老师们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教学事业,一定会“赏”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赏”出美好幸福的教师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