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常备“一桶水”

  • 作者:梦旎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5 21:22:52
  • 阅读0
  •   “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自小生长在太行山脚下,家中老人常常讲述抗日烽火中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赞颂贺昌、张叔平等“一身赤胆为革命”的英雄事迹。

      参军入伍后,得知单位组织“金牌解说员”评选活动,我便想通过这次机会,与更多战友一道追寻并重温那段血与火染就的民族记忆。

      虽然我从小长在太行山,可是解说工作要求我们对史实的掌握不仅要精准,还要尽可能全面,为此我做了许多调研准备工作。战友们得知后,问了我不少有关太行红色故事的细节问题,一时间我没能答上来。

      这件事对我产生了触动,“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解说员的视角不能仅停留在活动上,应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从更深的层面挖掘太行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课余时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太行记忆》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太行山区取得的丰功伟绩,讴歌了革命前辈为中华民族解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选择:太行山区红色寻访》讲述了抗日烽火遍燃中国的岁月里,武乡革命老区人民抗击日寇、支援前线、救护伤员、保育革命后代的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故事……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也是我了解太行精神的重要窗口,通过近距离观摩一件件珍贵文物,我了解到许多难以在书中看到的革命故事和历史细节,对太行精神的体悟也更为具象、深刻。

      在纪念馆里,一台铁质铸字机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台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使用过的铸字机,它见证了当时我党新闻战士与敌斗争的峥嵘岁月。

      “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

      时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带领报社人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报纸。

      由于日寇重重封锁,物资十分匮乏,没有纸,报社全员就收集破布、烂鞋,用小毛驴推磨碾成浆制成麻纸;没有油墨,他们就从松树中提取松脂,制出油墨。

      那台珍贵的铸字机是当时为保证报纸印刷,历经千辛万苦、几经辗转从中共中央南方局背去的。

      百团大战中,报社全员带着纸张、油墨和机器等,跟随部队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即审即刻、即校即印。何云风趣地说,大家是“背着报馆打游击”。

      “创作能手”布质奖状、打了17个铁补丁的行军锅、赵树理的《抗日千字文》木刻印版……一件文物就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一段故事就是一座精神丰碑。

      每一次现场讲解,既是对他人的教育引导,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

      随着解说次数增加,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也愈发深刻,“革命先辈永远是我们的奋斗榜样,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常备“一桶水”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chengchangwenzhang/24168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