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走进大寨

  • 作者:林涧小溪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18 11:25:28
  • 阅读0
  •   去大寨看看,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车过石家庄后在深山峭壁中西行,临近阳泉南行几十公里,昔阳县和大寨便到了。崭新的大寨村依山而筑,窑洞成排,处处洋溢着富裕、文明的时代新风。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三面红旗迎风招展。到大寨参观学习的人川流不息,最高峰的一年竟达370多万人,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友人都到过大寨。著名外国作家韩丁甚至在大寨这个红色典型“消失”后,仍然每隔几年不远万里前来一次,可见对大寨的痴情。大寨人冰天雪地“三战狼窝掌”的情景、改造黄麻沟的故事至今仍镌刻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大寨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一样,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陈永贵故居,我了解到这位“农民副总理”清贫而光辉的一生。当年身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素本色,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舍不得这片孕育着毕生心血和汗水的热土,㢠然当了高官,心系大寨的情结始终如一。每次从北京或外地回来,他总是首先去地里干活,和并肩战斗过的“老伙计”们一同劳动,拉拉家常,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位拿工分的副总理。几间小屋朴素而整洁,完全是普普通通的一户百姓之家。

      这次去,惊喜地见到了大寨村的第一位女党员、原村党支部副书记宋立英,这位出生于1930年的“女汉子”,精神矍铄,身板依旧硬朗,正在自家的土特产店里招呼客人。老人很亲切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笑着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她深情地回忆起了当年和陈永贵、郭凤莲等“一班人”领导大寨村民抗洪抢险、在虎头山上植树造林的峥嵘岁月,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

      登上虎头山,半山腰上陈永贵、郭沫若的墓地比邻而居。郭老钦敬陈永贵战天斗地的精神和正直磊落的性格,立下遗嘱死后骨灰撒向大寨,和陈永贵一起做伴,还有山西的老作家孙谦也是如此。墓地共有228个台阶,象征着他从农民一步步走向领导人的风雨历程。站在虎头山上向下俯瞰,渠壑交错,梯田层层,山坡花蕾初绽,气象清新,山上密林浓蔽,沟深石峻,美丽的大寨气象万千。来到这里,顿感有了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自然和伟大的人生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下山后,又参观了大寨纪念馆。历史的沧桑在静静地陈述着当年大寨人在老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不畏艰难,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意志和决心。大寨以它的独特魅力,光照着神州大地,谱写了一曲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在穷山恶水中建设新家园的光辉篇章。

      如今,大寨在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意气风发迈向新时代,建设得更加美好,从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红色旅游火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文明富裕美丽乡村的带头羊。

    【审核人:雨祺】

        标题:走进大寨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ushisanwen/24096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