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伤感散文
文章内容页

难忘的大表哥

  • 作者:吴冬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31 00:13:56
  • 阅读0
  •   我与大表哥仅有过四次的见面。

      我对大表哥的最初印象,源自他寄来的家书。信中附着的照片上,他身着军装,英姿飒爽,威风凛凛,让我心生向往。我想,自己长大后,要能参加解放军就好了,这是我的第一个,且有着明确目标的理想。

      他在武汉参军入伍,因积极上进、表现优秀,在部队入党提干。从部队转业,大表哥来到郑州一家企业,先搞组干工作,后来长期担任团委负责人,直到超龄转岗。长期的通信和有限的几次见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例如,他毅然参军入伍,勤勉努力入党提干,更有那不懈追求上进、恪守孝道的品质,早在那些字里行间,便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田。彼时,我是真心地佩服和羡慕这位在远方的大表哥。

      大表哥与我是姑表亲,年龄也大我许多。我家五服内的亲戚不多,在与我同辈的男性亲人中,大表哥排行首,大表哥是我们的习惯称呼。他始终待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如一奶同胞,我们也把大表哥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无论是在郑州那个温馨的小家,还是在武汉工作的临时居所,都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疲惫时的归宿。往来之中,他不仅热情招待,还时常备有小礼物,以表示对弟妹们的爱心与呵护。在经济困难时,没有别的东西,就是给一些笔记本、信纸,对我们兄弟姐妹而言,这些笔记本、信纸简直是稀罕宝贵的物件。家中珍藏的每一枚精美的毛主席像章,都承载着大表哥深深的情谊,它们如同大表哥从远方寄来的温暖记忆,珍贵无比。70年代初,大姐初中毕业在家待业时,就去过大表哥的家,退休后外出旅游,又在郑州停留;2000年以后,二姐的孩子在郑州读书三年,大表哥表嫂体贴入微,多有照顾,二姐多次前往郑州;80年代中期,我读大学期间,曾两次落脚郑州的家;家兄也几次前往郑州、武汉,旅游观光、看望大表哥,都感受到了如同大哥般的亲情温暖和呵护。

      尤为难忘的是,2019年“十一”长假期间,我与妻子踏上开往郑州的高铁,探望了久别的大表哥。尽管他年近耄耋,却不顾年迈,执意全程陪伴我们游历嵩山、探访开封,款待周到,叙旧谈心。他满怀深情地给我讲述了他所在部队的光荣历史,该部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军第一师,驻守在河南安阳。该师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1961年1月,该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随后在1962年,该部队奔赴福建执行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任务。他是初中毕业,在当时算有点文化,入伍后就干了通信兵,随部队调动到福建前线,负责侦听工作,这一去就是六七年。他向我细数了许多从前不知的家事,那份深厚的情谊,至今依然镌刻在我心间,难以忘怀。

      家兄在大表哥过世前,去郑州见到了他最后一面,那时大表哥受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困扰,即便是亲人也不再认识了,他把对亲人,对兄弟姐妹的感情全都珍藏在了心里,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大表哥娶了一位纺织女工为终身伴侣,婚后育有一儿一女。表嫂的父母在她与表哥成家结婚后没有几年,就从湖北乡下老家接到了郑州,一直与他们居住在一起。大表哥也想把我的大姑和姑父接到身边照顾,但是大姑一直不想离开汉口,直到80年代初,大姑夫妇年事已高,确实需要有人照顾了,这才同意来郑州安度晚年。如此一来,表哥表嫂便肩负起了四位老人的赡养重任。大表哥因职责所系,常年在外奔波,有时甚至长驻武汉。表嫂则在家中,一边照料年迈的双亲,一边应对繁忙的倒班工作,同时还需抚育年幼的儿女。生活的重担与压力,可想而知,是何等地繁忙与紧张。

      四位老人均无退休金,加之两个孩子的开销,吃饭、医疗、教育等费用,无一不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表嫂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家庭的日常开支。80年代末,大表哥的工资收入有了提高,相较于70年代,家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然而大表哥仍秉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吝于自己而慷慨养家。在他年轻时,每逢公派出差,多是选择乘夜间的火车,买硬座票,按规定不享受卧铺时,可以有几块钱补贴,他甘愿自苦,以补贴家用。在四位老人与表哥、表嫂共度的岁月里,邻里间赡养老人者众多,但三代同堂、八口之家共同生活,且侍奉四位长辈至终,此情此景,并不多见。背后艰辛与付出,大表哥默而不言,表嫂则默默承担。邻里同事,皆目睹其行,心生敬佩,为夫妇二人之孝行,纷纷点赞。

      家里各方亲戚中,大表哥与我的父母通信是最多的,直到90年代末期,家家户户装上了电话,逢年过节时,他必定来电话问候他的舅舅和舅妈,他始终惦记着远方的二老。自90年代中后期,大表哥年复一年,在春节前要给他的舅舅和舅妈邮寄钱款,直到他2021年离世。他的心中,始终涌动着对舅舅、舅妈以及弟妹们的深切情感。孩提时代的我,常去邮局替父亲投递他写给大表哥的回信。后来父亲不再亲笔书写,这份重任便落在了兄弟姐妹们的肩上。对于那位未曾谋面的大表哥,我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份特别的情感。

      大表哥退休后,带着表嫂以及女儿、儿子和孙子,专程到西北看望我的母亲,那时他唯一的舅舅、我的父亲已经过世。老人怀旧,那几天,他陪伴在母亲身旁,与他的舅妈有着说不尽的家常话,谈及往昔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抚今追昔间,不禁感慨往昔的苦难与艰辛,同时也满怀感激地珍惜着当下的幸福生活,外甥与舅妈共度了无比快乐的时光,而那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珍贵的相聚。

      大表哥颇具大家长风范,对表嫂敬重有加,对儿女则既宠爱有加,又严格要求,保护周全。表嫂性格温柔贤惠,典型的夫唱妇随型,家中虽不奢华,却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是大表哥的贤内助,撑起了家中的半边天,善待双方父母,抚育膝下儿女,照顾孙子、孙女,是维系家庭幸福和睦,最离不开的人,所以如此,大表哥才能心无旁骛地在外面工作。在表哥表嫂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知孝道,守规矩,懂礼数,家庭观念强,延续了良好的家风。

      其实,大表哥并不是大姑生养,是大姑、姑父领养的孩子。

      大表哥的亲生父亲与我的大姑父是非常好的朋友。抗战期间,为躲避战乱,大姑夫妇与这位朋友全家,离开汉口,颠沛流离,好不容易辗转到桂林落脚,合伙开了一家小饭馆,勉强维持生计。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这位挚友的妻子,也即大表哥的生母,不幸因病离世,彼时大表哥年仅两三岁,而上头尚有一个四五岁的姐姐。一位父亲在失去妻子后,既要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又要兼顾小餐馆的生意,忙得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温饱。大姑时常在忙店里生意之余,也帮着照料一下孩子,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事。

      大表哥的生父向大姑父提出了一个真诚的请求,鉴于两家多年来的深厚情谊,已形同至亲,他因实在无力周全,为了两个孩子的未来着想,恳请大姑父能领养大表哥,如此两家便各得一子一女,也算得上是圆满。就这样,大表哥就来到了大姑家。有了大表哥后,大姑没有再生养一儿半女的。

      我因此才有了这位大表哥。

      大表哥过世时,恰是全民戴口罩时期,我和兄弟姐妹不能前去吊唁,但都送上了慰问金,让他的孩子以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名义,分别送了花圈,表达了我们对这位大表哥的敬意和哀思。

      天下熙熙,世间攘攘,与你相遇过的人,大多是匆匆的过客。令你没齿难忘的人,能有谁呢?

      一个人对另一人的深远影响,往往植根于其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行为,而非单纯取决于共处时光的多少。一本书的立场与观点,宛如人生航标,引领着一个人的命运;一次充满洞见的交谈,足以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亲眼看见的某个事件,更可能成为改写人生轨迹的关键节点。我与大表哥相处时刻屈指可数,但他对我人生的启迪与影响,却如同烙印般镌刻于心,历久弥深,成为我前行路上的不灭灯塔。

      2025年3月22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难忘的大表哥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sanwenshige/2394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微漫烟叶微漫烟叶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5
      • 获得积分:502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70.*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