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7日到3月24日,我领命为杨肇林老师的新作《回首已是九十年》作第一次校对。
非常仔细地完成了此稿的这一次校对之后,蓦然回首,似见“灯火阑珊处”——杨肇林老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真是经历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大事件,他以经历者个人的目光所及,以文字的形式著述存照,这在缺乏形式佐证的那个当年回首中,无疑正是民间普罗视角的拾遗补缺。
杨肇林老师从四野的一名新兵,到经历了海军的当年创建,再到海军航空兵创建的两个历史性的时刻。也大概是因为书中的有关内容中,关于我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历程的描述比较多,需要相关比较专业的文字校对——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杨肇林老师让我作这个书稿的首次校对。我自当欣然领命,全力以赴。
杨肇林老师这本书稿分为四部分,洋洋三十余万言。
第一部:“满河船满河故事”,主要书写作者自己在故乡长沙的成长经历,以及在穷困中的艰难求学历程。尤其是对于当年那位语文老师的古典诗词启蒙,作者至今记忆犹新,受益匪浅。在此部书稿中,对于抗战时期那场“长沙大火”的记叙,那真是亲历直观,把当年民众面对倾城大火时的心态与应对,都做了比较客观细微的描述。
当年那一场“长沙大火”,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是一个大事件,在历史的诸多记载中,多着眼于国民党的昏聩与管城官吏的庸碌无能,而作者则直接经受并记录了一家长沙民众在那场大火中的劫难经历,以及他们一家两手空空回到家徒四壁的故乡时的凄凉。在那样的绝境中,可以看到他们一家的生存意志彰显——那土里刨食的诸多智慧呈现出湘人倔强的本原特质。
第二部:“穿过海洋,穿过风浪”,作者主要回忆了从参军到转入海军文工团工作的一些成长历程,以及亲身经历的一些大事件。
1949年9月18日,作者于长沙在四野十二兵团入伍,由于在中学时有出演过话剧的经历,被分配到了兵团宣传队。
1950年3月,作者从十二兵团转入新成立的海军文工团,乘坐闷罐车北上大连海校驻扎,在那里,他还曾经与刚刚起义的“重庆号”官兵们座谈起义经过,并且担任会议记录。曾经如此面对面地邂逅了那么难得的一个创作素材,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写成文学作品?
大家都熟知,我军在解放后的历次作战中屡战屡胜的勇武。殊不知,毛主席在1950年8月1日就发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杨肇林老师曾经奉命到岸炮部队辅导扫盲学习,目睹了那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战士们攻坚扫盲的历程,以及在有了文化之后的飞跃成长,有很多人在插上文化的翅膀后,成长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中坚骨干。如今这一段历史被提及很少,却是我军从传统到现代飞跃的一段重要的滑跑起飞的积蓄过程。
当年,每当看到主持各种会议的杨肇林老师表现得潇洒自如时,总是觉得他比较适合做一个话剧演员,殊不知,我从这次校稿时才知晓他曾经就是一个专业话剧演员,曾经饰演过话剧《雷雨》中的周冲。
第三部:“长天大海间”,作者书写了自己被分配到北大荒期间的工作历程,可以看出,无论多么艰难的工作事项他都能设法去完成,并且由此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看到这里,我蓦然发现,每当杨肇林老师被下放时,人家对他的工作总是给予比较高的评价,他荣立的那个二等功,就是在黄岛岸炮连下放时,被人家为他请功而获得。此外,他还主要回忆了当年在海军航空兵工作期间,作为防空作战主笔报道的一些历程,以及在1967年到1972年,那五年期间蒙冤受难的一些经历。
八十年代初,我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参加海军创作学习班时,听到那些老资格的作者常常在议论一个话题:为什么杨肇林老师对自己受迫害五年那件事从不提及?大家都说,以杨肇林老师的文笔,以及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只要把那五年的事情说一说,也不管用散文还是小说,抑或报告文学等形式,都一定会引发轰动。我与杨肇林老师相识四十余年,却也从未听他说起过那一段经历,直到这次校稿才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原委——我惊异于那场运动的惊涛骇浪,却尤其对于杨肇林老师家乡人民的睿智与厚道赞叹不已:在那样的政治氛围中,他的家乡父老们如何认定杨肇林老师是遭到了政治迫害?从而给予了他尽可能多的关照?
自海航成立后,从打下第一架敌机开始,在之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杨肇林老师都是海航给官方媒体报道的撰稿者,他与那些作战部队的官兵们更是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战斗的情谊。
我尤其对杨肇林老师写海航用“照明攻击法”,打掉P2V间谍飞机的那一段描述感兴趣,他所披露的当年这一战的诸多细节,那是我当年在《战例汇编》上所无法看到的微妙的细节。看到这个夜间截击的作战情节时,我不由地感叹命运的交集非常神秘,杨肇林老师当年曾经为报导这个战例而殚精竭虑,也恰恰由这个战例而起,冥冥之中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曾经在截击机大队飞了二十余年。可以说我这一生都与这一个战例有关:我还记得,刚刚分到截击机大队时,当时那个大队还存在着两种攻击方式组合:“照明攻击法”与“机载雷达截击法”。
当然,从第三代战机开始,当代智能打击模式已经抹平了歼击机、截击机、强击机、战术轰炸机各自的性能差异——如今都是一机多用途。但是,杨肇林老师当年着意报道的那个“照明攻击法战例”,至今仍然传承着我军敢打必胜的信念。
第四部:“大河有水小河满”,作者主要回忆了主持海军文化工作的一些经历。
自当年蒙难复出之后,杨肇林老师曾经主持了那之后的历届海军创作学习班的工作,从历届学习班中,成长出了一些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作品的作者,前些年,更有一些作者获得了国内文学奖的最高奖项。
杨肇林老师爱才惜才,到今天还在遗憾没有留住那几个曾经在海军服役的天才的业余作者——如王*、蒋**、刘*等如今已经如雷贯耳的大作家。
那年,我被杨肇林老师提携进海军的创作圈子时,还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是他把我写的那第一个短篇小说请王愿坚老师指导,在大会上点评完之后,在走廊上休息时,王愿坚老师又特地指导我说:“小说主要是立意、结构、文字这三个主要因素,你立意与文字都没问题,将来有没有出息,看你的结构如何。”此后,我依计而行,在结构上下了些功夫后,居然一连发了四个中篇小说,其中一个获得了海南省文学奖。回想我当年从发一个短篇小说都困难,到被编辑部催着要稿,可见我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收获确实真是不小。
校对完这一稿《回首已是九十年》之后,感慨良多。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去看,可以说我军是一支特别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威武、文明之师,在建军之初就打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文化根基,近百年以来,更是以褒扬那些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的英雄连队、英雄群像为传承方式,勇武相连,精兵强将辈出。
从国际间近些年兴起的文化学视角来看,我军的文化传承屹立于世界顶端,至今独领风骚,一骑突前。
读完杨肇林老师这一稿《回首已是九十年》,百感交集,不禁对于我军的文学创作巅峰回首望去,余以为,代表了我军的文化传承的文学作品:至少有曲波老师的《林海雪原》,有郭小川老师的《将军三部曲》,有李存葆老师的《高山下的花环》,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我军的文化传承,越来越彰显出人民军队文化底蕴的辉煌与厚重。
从杨肇林老师为顿星云将军(首任海航司令员、中将)写传记的文集中还可以看出,与我军的那一系列文学著作相表里,恰是我军将帅们对于作者们的提携与支持。当年曲波的《林海雪原》发表后,时任总政主任的罗荣桓元帅批准曲波第二次入伍,授予上校军衔。当年王震将军把多少逆境中的文化人接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都已经数不胜数了。抚今追昔,可以看到,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文化传承,那正是我军历来的建军法宝之一。写到这里,我忽而想到,大道无垠,当仁不让,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师出有名,既然如此,我们所有的“思政课”——为什么不称之为“文化传承课”呢?那前者的称谓似有些被动,而后者的称谓才彰显恰如其分的厚重与不可或缺。
时过境迁,白驹过隙。如今杨肇林老师已九十高龄依然奋笔疾书,笔耕不辍,为我军的文化传承竭尽全力,我辈更当紧随其后,努力学习与效法。
值此荣幸地为杨肇林老师的《回首已是九十年》作第一次校对之际,感想所致,天马行空,不一而足,谨发此文由衷慨叹,并祝愿此书稿早日付梓发行,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