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中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我的青苹果乐园

  • 作者:胡晓芹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3-15 18:59:27
  • 阅读0
  •   我伫立在双石初级中学的旧址前,眼前矗立着一片现代化的教学楼。三十多年悠悠岁月如白驹过隙,这里早已改头换面,往昔的痕迹消失殆尽。然而,那一排排青砖瓦房的轮廓,却在我的记忆深处愈发鲜明,时光的洪流也无法将其磨灭。

      校园依傍青山而建,左边是四排阶梯式的瓦房,好似一本本翻开的古朴书籍,静谧地安卧在山坡之上。瓦房前的空地上,老师们精心种下应季的蔬菜,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晨曦的轻抚下,叶尖的晨露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还记得那时,每至课间,我们总会猫着腰,像一群调皮的小耗子,偷偷溜到菜地,摘下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而后躲在教室后面,你一口我一口地分着吃。那清脆的咀嚼声里,满是少年们隐秘的欢喜,仿佛这简单的黄瓜,便是世间至美的珍馐。

      校园中间的三排青砖瓦房,同样呈阶梯状分布,那里曾是我们的教室。第一排教室前方,是一片宽敞的操场,地面由黄土铺就,每逢雨天,便变得泥泞湿滑,一脚下去,鞋子能陷进去大半;而晴天时,只要一场篮球赛开场,尘土便会随着球员们的奔跑跳跃,漫天飞扬。第二排教室中间,是女生宿舍,窗户上糊着报纸,上面贴满了周慧敏、张曼玉、郭富城、刘德华的精美画报,那是我们青春里最耀眼的星光。宿舍两头的教室里,摆放着整齐的课桌,小山般的书本高高堆起,几乎要将我们小小的身躯掩埋。教室正中间,是一块斑驳的黑板,上面还留着语文老师工整漂亮的板书,一撇一捺,都写满了知识的韵味。第三排正中间是男生宿舍,窗户是用薄膜糊的,一到冬天,室内热气一熏,窗户便蒙上一层白乎乎的雾气。每排教室前都栽种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树干上那一道道斑驳的纹路,恰似我们刻钢板时留下的独特印记。树与树之间,牵系着长短不一的麻绳,上面晾晒着学生们的衣物和被褥,新旧交织、色彩斑斓,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宛如一面面舞动的彩旗,为我们简陋质朴的校园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温馨。

      右边的食堂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屋顶的瓦片历经岁月侵蚀,已染上一层黯黯的黑色。清晨的校园,最先苏醒的便是食堂,那用青砖砌成的高大烟囱里,缓缓升腾起袅袅炊烟,炊烟裹挟着稀饭的香甜气息,悠悠飘进宿舍。紧接着,便传来此起彼伏的起床声,叽叽喳喳的交谈、窸窸窣窣的穿衣,刷牙时“咕噜咕噜”的吐水声,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晨曲。那时的早点极为简单,每个班级仅能分到一桶稀饭,食堂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像一条蜿蜒的长龙。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总是供不应求,能幸运抢到一个的同学,脸上定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馒头掰成小块,就着稀饭,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味,恨不得让这难得的美味在舌尖上停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午饭时间,厨房的大铁锅里热气腾腾,师傅们手持木勺,将米饭舀进木桶,每个木桶盖上都醒目地写着班级编号。我们纷纷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搪瓷缸子,里面装着母亲精心腌制的咸豇豆、腌辣椒、酱萝卜、雪里蕻或是萝卜缨子……就着这些咸菜,我们大口大口地扒拉着米饭,偶尔有人舍得从食堂买一块肥嘟嘟的五花肉,那便是一顿难得的盛宴。那时生活清苦,油水稀缺,大家的饭量都格外大,一缸子白米饭眨眼间就被吃得底朝天。饭后,同学们会前往食堂边的水井打水,井很深,力气大的男生便岔开双腿,稳稳地撑着水井边凸起的石头垫脚,再使劲弯腰,才能将水打上来。清澈的井水在搪瓷缸子里晃荡,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我们青涩稚嫩、满是朝气的脸庞。

      在那段物质匮乏却又无比充实的岁月里,有一件事为我的初中生活绘就了最为绚烂的色彩——创办文学社。我的语文老师熊光清老师,是个充满激情与才情的人,他的语文课就像一场奇妙的文学之旅,总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我没有专门的语文课堂笔记本,所有的知识点都被我工工整整地记录在课本上,每一节课的内容我都能深刻领会、铭记于心,这也正是我语文成绩一直优异的秘诀所在。在熊老师的熏陶下,我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一坚持,便是几十年如一日。即便是在妈妈生病的艰难时期,我一边忙着上学,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还要操心家里养的老水牛和老母猪及其一窝可爱的幼崽,却依旧从未间断过写日记。每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沉浸在日记的世界里,便是我一天中最幸福、最惬意的时光。

      犹记得那一次,我抱着一摞作业本前往老师办公室,老师不在,桌上放着《人民日报》《教师报》两份报纸,旁边还有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当代》。我随手翻看起来,沉浸其中,连上课铃响了都浑然不觉,直到老师走进办公室,我才如梦初醒,急匆匆地跑回教室。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分享了自己心中萌发的“梦想”——创办文学社,没想到,这个想法竟得到了他们一致的热烈支持。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没有一丝风,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挤在教室里,就着昏黄摇曳的煤油灯,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初审着初一到初三6个班级投来的“稿件”。这些稿件内容丰富多样,有优美抒情的散文,有韵律灵动的诗歌,还有诙谐有趣的小幽默和富含哲理的谚语。休息间隙,同学们围绕着杂志的名字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像一群无畏的拓荒者,在这片略显荒芜的文学土地上,奋力挥动锄头,播撒希望的种子,精心呵护它们成长,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开花结果,所以,杂志就叫《拓荒者》吧。”经过投票,我的提议获得了最高票数,那一刻,内心的喜悦简直难以言表。

      接下来便是紧张的分工:傅靖兰负责复审稿件,我承担起设计插图、封面和刻钢板的重任,胡伟和其他三位男生负责油印,董荣武和胡尊华则负责装订和分发。

      教室里,几盏昏暗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成群的麻蚊子嗡嗡叫着,像一群勇猛的小战士向我们发起“攻击”,大大小小的飞蛾围绕着灯光欢快地飞舞,时不时有几只冒失的飞蛾一头撞进玻璃灯罩里,只听见“嘶嘶”的细微声响,紧接着,烧焦的气味混合着大家身上散发的汗味,在空气中肆意弥漫。蚊虫把我们叮咬得满身是包,又痒又难受,但我手中的刻笔却从未停歇。右手紧紧握着粗粗的刻笔,针尖般的笔尖在蜡纸上小心翼翼地游走,每一笔都饱含着专注与执着。因为我深知,一旦刻错一笔,不仅会浪费一张珍贵的蜡纸,之前辛辛苦苦刻下的内容也将功亏一篑,所以绝不能有丝毫差错。汗水顺着额头不停地流淌,滑过脸颊,滴落在蜡纸上。在粗糙的腊纸上,我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简单却充满童趣的插图:寥寥几笔,婀娜的杨柳便在风中飘荡;轻轻涂抹,几只可爱的小鸭子便在水面嬉戏;细致描绘,拉着长长花瓣的菊花欣然绽放;精心雕琢,荷叶边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上立着一只轻盈的蜻蜓;用心刻画,枯枝上傲雪盛开的梅花散发着坚韧的气息。杂志的封面,我依稀记得,是在粗粝的地面上冒出一颗稚嫩的小幼苗,那是希望的象征。刻完最后一笔,我站起身,伸了伸早已酸痛的腰,双手虔诚地捧着好几张蜡纸,郑重地移交给负责油印的小组。浓稠的黑色油墨在滚筒的来回滚动下,均匀地铺展开来,字迹也逐渐变得清晰分明。浓墨的清香混合着夏夜的热气,在教室里悠悠飘散。我们一张张认真印刷,再一张张耐心等待油墨晾干,最后仔细装订成册。就这样,饱含着我们无数心血与期待的《拓荒者》终于诞生了!当第一本杂志捧在手中时,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油墨的香气萦绕鼻尖,指尖摩挲着纸张的质感,那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心间。我们满怀敬意地将杂志送给熊老师,送到校长办公室,分发给每一位投稿的同学。虽然杂志印刷粗糙、装订简陋,但它却是我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梦想浇灌出的绚烂花朵,是我们那段美好青春最珍贵的见证。

      如今,时光悠悠流转,当年一同奋斗的小伙伴们早已各奔前程。有的凭借努力成为了教育管理者,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坚守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勇敢地投身商海,在激烈的竞争中拼搏闯荡。我们或许都只是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曾是怀揣着炽热梦想的少年。那些在煤油灯下刻钢板的漫漫长夜,那些为了一篇文章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午后,那些在井边打水时的欢声笑语,都已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熠熠生辉、无可替代的珍贵记忆。

      站在这里,旧地重游,我仿佛又真切地看到了那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青砖瓦房,看到了晾晒在麻绳上随风轻摆的被褥,看到了食堂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看到了煤油灯下刻钢板的少年们那专注而坚毅的模样。虽然学校历经多次变迁,那些珍贵的手稿也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散佚不见,但拓荒者的种子,早在我心中深深扎根、发芽,如今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棵树,静静见证了我最为纯粹炽热的文学梦想,也见证了我们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未来的路走得多远,都切莫忘记那个在煤油灯下为梦想执着刻钢板的少年,切莫忘记那颗为文字而热烈跳动的心。因为,恰恰是那些看似平凡渺小、微不足道的坚持与热爱,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了璀璨星河,塑造了如今的我们,让我们的人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我的青苹果乐园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xiaoyuan/zhongxuexiaoyuanwenzhang/23823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