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身体还算康健,可前阵子体检,医生却一脸严肃地告诫我,随着年龄增长,代谢水平下降,往后吃东西得只吃半饱。吃太饱,身体毒素代谢不出去,各种毛病就容易找上门。
“半饱”俩字,说出容易,做到却难,看着是句简单的养生话,细想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想到一个人——网红吴半饱,想到她,一方面由于她的名字;另一方面是对她炫完30斤羊、18斤牛头,依然回答“半饱”的思考。
吴半饱,身形娇小却食量惊人,我第一次刷到她的视频时,着实惊掉了下巴。画面里,她坐在堆满美食的桌前,风卷残云般将那些食物迅速消灭,那速度和食量,和她娇小可爱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她靠着大胃王的人设迅速走红,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可这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一种对欲望的过度追求呢?我们在生活里,又何尝不是常常这样呢?被各种各样的欲望牵着走,完全停不下来……人的欲望如无底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吴半饱,被欲望驱使,不断索取,却忘了适可而止。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就更幸福,却在追逐中迷失,忽略内心真正需求。
生活里这种事太多了。有的人一心想升职加薪,天天加班熬夜,把自己累得半死,身体垮了,也没时间陪家人。拿教师这个行业来讲,为了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了能在职称评选中脱颖而出,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晚上还在熬夜批改作业、备课,一心扑在工作上,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这些都是教师的常态。消费亦如此,好多人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明明工资不高,却为了面子疯狂刷卡,最后欠了一屁股债。这就是被欲望“喂饱”的结果,以为拥有更多就能更幸福,可最后却被这些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根本不记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回想自己之前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也曾一心想取得好成绩,每天都被焦虑和紧张包围着。为了准备比赛,我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教育案例里,一本接一本地翻阅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好几个本子。不仅如此,那些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点,我也都反复背诵,走路的时候在背,吃饭的时候也在心里默念。夜晚,别人都已安然入睡,我还在台灯下挑灯夜战,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答辩的场景,力求每个表情、每句话都完美无缺。
可结果比赛那天,站在台上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原本烂熟于心的知识点竟然怎么也想不起来。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思路也变得混乱不堪。虽然大赛结束不久,但现在那些知识也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毕竟这是超出我负荷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叔同,那位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他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画画、音乐、戏剧样样精通。他的油画《自画像》,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每一笔都透露着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在当时的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还培养出了丰子恺这样的大画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候的他,在艺术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可谓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什么都不缺。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在尘世中光芒万丈的才子,竟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出家。他毅然决然地舍去了一切功名利禄,斩断了与世俗的所有牵挂,法号弘一,从此在青灯古佛旁过着清苦而宁静的修行生活。他的这个选择,就是主动回归到了“半饱”的简单纯粹。他放下了那些世俗人眼中无比珍贵的东西,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和安宁,简直就是从追求完美到学会取舍的典型代表。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不完美,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执着于追求事事都完美无缺,什么都要做到极致,那我们肯定会活得特别累,就像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永远也无法轻松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人生不能被欲望无限制地填满,得学会放下一些东西,只有这样,心灵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装下那些更重要、更纯粹的东西。
生活中的“半饱”智慧可真是太重要了。这绝对不是让我们偷懒、放弃追求,而是要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过度的欲望冲昏了理智。不管是吃饭、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或是追求梦想的漫漫长路,我们都得学会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学会适可而止。
如今,当我每餐只吃到半饱时,那种浑身轻松的感觉难以言喻,饭后没有了以往吃撑后的困倦与沉重。至于网红吴半饱是否真的是半饱,我无法考证。但我记住了医生的告诫:吃太饱容易生病。别把日子过撑了,半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