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年底了,到处洋溢着浓烈的年味。男的女的年老的年轻的,几大包几大包的往家里购物。超市的老板和收银员应接不暇,小超市的老板请了亲友来帮忙仍然忙。街道景观树上的无数红灯笼连成各种造型,鲜艳好看。放假回家的人,有衣着朴实的打工中年人,有穿着前卫的年轻读书人,拉着拉杆箱络绎不绝。
老赵采购了两大袋年货,看着热热闹闹的人群,心里隐约有点说不出的淡淡的失落。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似乎没有。不缺钱吧?老赵教了一辈子书,从中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休,老伴是退休工人,两口子都有退休金,不缺零花钱。对孩子们不满意吗?更不是。老大是女儿,从上幼儿班就一直是尖子,每次考试都拿奖状,考上了北京的211大学,又保送了北京的211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驻京的央企工作,称心如意。去年女儿结了婚,女婿稳重厚道,单位与女儿的单位紧挨着,在北京还有房子,两口子小日子恩恩爱爱、舒舒服服。儿子才读大二,成绩很好,还不用考虑就业,有什么可愁的?
老赵的失落就在女儿身上!今年的团圆饭饭桌上了,少了自己的宝贝女儿。以前女儿只有一个家,就是自己家;现在女儿多了一个家,就是婆家。有了婆家,自己家就成了娘家。婆家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家,娘家是减少了某种内容的家。从此父女之间、母女之间,隔了一层朦胧的东西。以前女儿是家人,现在已经是客人。
老赵听人议论和网上浏览,知道年轻夫妻,特别是独生子女婚后回哪方过年,非常复杂。有的两方家长集在一起过年,这样最圆满最热闹。有的小两口去谁家每年轮换,这样公平合理。有的是男的女的,各回各家过年,面上似乎公平,老赵又觉得不近情理,哪有大过年的两口子分开的!可细想也有合理性,毕竟小两口平时总在一起,过年那么几天,陪伴父母的应当的。有的是在男方家吃了除夕夜团圆饭,过完大年初一,尽早赶到女方家,算是弥补,这女方家也不太满意。毕竟人们过年最看重的,是除夕晚上的团圆饭和大年初一的团圆饭。很多小两口协商不成,大过年的拌嘴斗气,欢乐年成了着火年。
闺女结了婚就是婆家人了,在婆家吃团圆饭有什么不对?在自己家过年,反而是街坊邻居的笑话吧?再说,初四女儿女婿不就来拜年了吗?照样一起红红火火的团圆饭。咱不是还有儿子吗,儿子放假回来了,一起欢欢乐乐过年,哪里不好?过几年儿子就业了结婚了,生了孙子孙女,说多热闹有多热闹。老伴这样劝他,老赵说对。老赵是明白事理的的人,也是有点老脑筋的人。不用老伴说,这道理明摆着。问题是,道理是道理,感情是感情,想通了道理,挡不住感情上难舍。就连老伴,劝他说得有理有据,感情上同样失落。往年除夕,一家四口人热热闹闹贴对联、粘福字,包饺子、吃饺子,今年团圆饭饭桌上剩下三个人,儿子就没有打闹斗嘴的伙伴。说是只少了一个人,老赵觉得少了很多。可以想象,团圆饭的气氛将沉寂很多,热闹劲儿将差很多。
唉,人总是不满足。女儿读书、就业,一直给老赵的长脸。工作好几年了结不了婚,老赵着急。闺女谈到称心如意的对象,去年结了婚,风风光光办了婚事,老赵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小两口每次放假,都从北京回来看望双方家长。小两口恩恩爱爱、缠绵依偎的样子,让老赵心里高兴。女儿终身有靠,哪个作父母的不高兴。这不是自己盼望的事吗?很正常的。临年底了,多想高兴的事儿吧。老赵安慰自己。
女儿正在择菜,见老赵提了两包年货回家,赶紧过去接过包装袋说:“少买点,多了提着不累吗?”
“你爹还不老,提得动”
女儿与同事调换了值班,提前值了几天班,腊月二十五就坐车从北京回到市里,婆家吃了午饭,下午坐车回到到老赵家。本来只有老两口的家里平平淡淡,马上笑声朗朗,充满欢乐。老赵当然高兴,可不能违了大道理,话里话外委婉提醒劝女儿早点回去,帮婆家准备过年的事。不知道女儿听不出,还是不理会,一直在家里住着。老赵也理解,结婚不久,女儿与公婆还不太熟,女婿没回来,婆家没娘家自在。今天除夕上午了,莉莉还没走。按老年习惯,结了婚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在娘家吃了腊月初八粥就要回婆家。现在新社会新风俗,闺女回婆家早点晚点没关系,不过一定要赶上除夕年夜团圆饭。女儿是明白事理的人,老赵相信她吃完午饭下午就回市里。
老赵看出莉莉准备的午饭明显的丰盛,说到:“今天好勤快!”
“哪天不勤快?”莉莉笑吟吟的地反问。女儿中等个,身材匀柳,穿着整齐大方,不染发不涂粉不抹口红,是居家过日子的材料。
“啊,天天勤快,对了吧。”老赵应付。
“明明快来了,吃了午饭我们一块回市里。”
“真的,是吗?看来我们是沾了明明的光了,”老赵心里高兴,开玩笑道。
莉莉不露声色:“大伙都是沾了小年的光。”
老赵明白了小两口的心意。除夕夜团圆饭到婆家吃,大道理对。除夕中午女儿女婿在自己家吃了午饭,也算是团圆饭,某种补偿的意义。老赵一为两个孩子懂事满意,二为享受了中午团圆饭高兴。
老伴和儿子强强购物回来了不久,明明开车来了。明明中等个,不胖不瘦正匀称,眼睛有神,小麦色的皮肤,手脚勤快,踏实稳重。强强看到姐夫,亲热地打招呼问东问西,还不忘与姐姐斗嘴。客厅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笑声似乎透过窗户,飘到大街里了。
女儿女婿和老伴准备午饭,强强总是给姐姐姐夫捣乱,一会儿搔姐姐的胳膊窝儿,一会儿扯住姐姐的胳膊,让姐姐搅炒瓢不方便。明明笑笑不说话,莉莉高声训斥,强强嬉皮笑脸不在乎。老赵像吸了蜜,甜滋滋的。
中午十二个菜,有凉有热,荤素搭配,主食大米饭。老赵不爱喝酒,看菜肴这么丰盛,气氛这么热烈,拿出了珍藏的半瓶剑南春酒,吩咐道:“下午莉莉开车,我和明明喝点。”
明明有眼色,陪老赵喝了点适可而止,老赵也不勉强。收拾停当,强强钻到屋里玩游戏。老两口和小口亲热地聊天。老两口很认可这个女婿,与小两口商量过年期间的安排。
明明说,小两口和他父母的意思是,今晚除夕在市里的团圆饭是饺子。父母得了新儿媳,高兴着呢。大年初一吃过早饭,父母给新儿媳发了大红包,然后上午给市里的亲友家走走,中午他全家和姥姥、舅舅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姥姥九十多了,身体还很结实。每年大年初一的午饭两家合在一起吃,是多年的惯例,两家轮着操办。初二吃过早饭就开车往县城走,在这里住一夜,初二和初三给这边的亲戚家拜年,初三吃了晚饭回市里,初四早早吃了早饭,回外市的老家,先到家族的坟地上坟,再给家族拜年。
老赵和老伴听了,心里暗喜,又觉似乎稍有不妥。按这里的风俗,大年初一给本家族长辈拜年,初二初三给姑姑、舅舅、姨姨家拜年,女儿女婿是初四来拜年。按他们的安排,初二就回来,初二、初三这两天都给这边的亲戚拜年,很偏重很厚道这边了。初四才回老家给家族拜年,似乎有点慢待家族。偏重这边,老赵领情高兴,但不能逆了习惯错了大理,让人笑话。
听了老赵老赵委婉地疑问,明明笑笑,一字一句地解释。一层意思,初二女婿到岳父家拜年,这是市里通行的风俗。老赵细想,这好。既然初一在婆家过了年,初二马上回娘家拜年,充分体现了对女方家的重视,是男女平等的新风俗。老赵家乡通行初四给岳父拜年,有点旧风俗的感觉。再一层意思,市里到明明老家几百公里,大年初一回去不现实。过去交通不便,隔三差五的年前回去看看,这几年有了私家车,数年来与家族长辈达成了共识,也形成了习惯,每年初四回去。
老两口满意小两口的安排。老赵说:“这样很好。天天开车,正月里也一样,不要喝酒。”
“爹放心吧,我不喝就是。见我开车,就就没人劝酒。再说,不是还有备用司机不是?”明明看着莉莉,笑笑说。他一笑就露出雪白的牙齿。
“休想!我说不会开车,就没人劝你喝酒了。”
“对,我姐姐不会开车。姐姐,你没有驾驶证,我证明!”
强强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客厅了,摇着姐姐的手说。
“少废话,马上去贴对联!”莉莉训斥强强。
“一起贴!”强强一抬下巴很强硬。姐弟俩贴对联是多年惯例。
老赵试探着说:“明明,下午你家有活儿吗?年货备全了吗?这儿准备了很多,走时多带点。”
明明说,爸妈说什么都准备好了,让他和莉莉多在这儿说会儿话,赶上晚上吃团圆饭就行。
老赵能考虑到的,亲家亲家母都考虑到了,老赵考虑不到的,亲家亲家母也考虑到了。人啊,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什么事都能解决好。光给自己考虑,迟早要闹裂痕。真不错,亲家口子都是通情达理人。老赵想,马上向明明要亲家和亲家母的电话,加上微信,时常交流。以前听人们议论,儿女亲家不宜走得太近,老赵觉得有道理。现在觉得凡事不绝对,看是什么人什么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