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郭新庆:柳宗元佞佛是伪命题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5-04-25 18:20:41
  • 阅读0
  •   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文化,自唐以来,三者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兼容并蓄,用“大中之道”诠释佛教,其思想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化。可千百年来,柳宗元却被佞佛的影子扰动着,这是一大史误。

      佞佛说的起因

      元和五年(810)前后,韩愈曾为《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罪责柳宗元不斥佛图,还多次借此发难。不得已,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里提及此事说:“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言,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但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今天在《韩集》里找不到韩愈罪责柳宗元的书信,元十八山人也不详其名。

      上面说的《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和《送僧浩初序》是柳宗元佛教思想的代表作。僧浩初是龙安寺海禅师的弟子,柳宗元在永州时曾应浩初之请作《龙安海禅师碑》。在这里,柳宗元是借《送僧浩初序》回应韩愈罪己不斥佛图,公开向韩愈发起挑战。说到与僧游一事,柳宗元说:“今有河南元生者,其人闳旷而质直,物无以挫其志,其为学恢博而贯统,数无以踬其道。……要之与孔子同道,皆有以会其趣。”元十八儒者僧形,“与孔子同道”,这是柳宗元与之游的原因。为此,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直言其辞回击韩愈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道异。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很明显,柳宗元不斥佛与元十八交好是看重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而对释徒害民违背礼教他也不认同。这完全是从儒家立场去判佛。对此,柳宗元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论述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耶,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以一家所局限,也不因夷狄而排斥,这在今天看来也是有进步意义的。另一方面,柳宗元与元十八交游是看好他不爱官、不争能的性情和品德。柳宗元《送僧浩初序》说:“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其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柳宗元这里说的“未必能通其言”,不是说他不通浮图所说的那些佛事语,而是说他不是因喜欢浮图说佛事那些话而与之交往。柳宗元身处贬所,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深恶痛绝,他与“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的浮图交往是为了舒缓自己内心的苦闷。柳宗元《送文郁师序》说本族有一年轻人,“读孔氏书,为诗歌逾百篇”,可是他不愿为“文儒事,遁而之释,背笈箧,怀笔牍,挟海溯江,独行山水间,游其心以求胜语”,这就是文郁师。柳宗元本想让他继承文儒事业,以光显家族,因而对他入佛,“诚怪而讥焉”,但“终不可变化”。柳宗元“思当世以文儒取名声为显官”,入朝遭嫉妒受贬斥,连家乡都回不了的十有八九,就放他去了,并写序赠之。柳宗元为自己困苦官场,“退而自讥”。察看《柳集》,与柳宗元交游的浮图大都是儒者僧形,这样的和尚,俨然是一介远离官场、放浪山水的儒生。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说:他让李生础“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不知韩愈看后做何感想,只能让我们后人自己去猜想了。

      韩愈性情很独特,他为《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罪责柳宗元,可后来又一直与元十八保持交往。这从韩愈贬谪潮州时多次写赠诗给元十八可以看出。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说:“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寤寐想风采,于今已三年。不意流窜路,旬日同食眠。所闻昔已多,所得今过前。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又曰:“胡为不忍别,感谢情至骨。”时任桂管观察使的裴行立与韩愈有交情,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潮州时,元十八奉裴行立之命,以书及药物劳退之在贬途中。十几天,两人同食同眠,相伴一起。韩愈对元十八的学问表示出由衷的佩服。前此厉声严辞,遇难与山人相伴,竟低声下气。此时,韩愈想起柳宗元,托元十八写信抚慰他。韩愈一面排佛,一面又与许多佛徒有交往,他在潮州与大颠和尚亲昵,在当时已传得沸沸扬扬。历来以道统自居的韩愈,排斥孔儒以外的其他思想。可他在后来写《读墨子》时,却一反常态,主张孔、墨相为用,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显然是受了柳宗元的影响。

      柳宗元为什么喜欢禅宗

      唐代时,佛教逐渐中国化了,已经不是印度经院原来的样子。这时的和尚开始讲孝道,以迎合儒家辨华夷、讲忠孝的根本宗旨。当时许多僧人兼通儒书和老、庄之学,以便于使当时的士大夫来皈依佛教。佛教的这些变化,尤其是禅宗,柳宗元诗文里都有记述。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曾专门为和尚行孝事作《送浚上人归淮南觐省序》说:“金仙氏(佛)之道,盖本于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僧人归觐父母,原本是反教的行径,柳宗元赞僧人孝敬父母,明显是用儒家的孝道去评判僧人的行为。元和六年(811)柳宗元作《送元暠师序》。元暠和尚居武陵,与刘禹锡交游亲昵,因没钱葬送亡亲,向南方诸侯求助。这一年,元暠持刘禹锡诗书到永州见柳宗元。子厚嘉其孝,作序送给他。

      柳宗元说:“余观世之为释者,或不知其道,则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元暠陶氏子,其上为通侯,为高士,为儒先,故不敢忘孝。释之书有大报恩十篇(佛教讲孝的经书),咸言由孝而极其业,世之荡诞慢訑者。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柳宗元认为,那些不要“孝”的“达”,没有亲情的“虚”,都是“不知其道”的释者所为。而元暠讲“孝”行,柳宗元很赞赏,认为这不违背佛道,还“与儒合”。儒生为释,遵奉儒道,迹高不忘孝,这与那些“不知其道,则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的所谓释者不是一路人。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是《柳集》释教碑首篇,这是柳宗元离世前一年,元和十三年(818)写于柳州的。柳宗元在碑中说:“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生而静者一语,出自《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孔孟儒学,杂而吸之;推本还源,佛入儒静。

      柳宗元在碑后的谒辞里说:“庞合猥附,不夷其高。中一外融,有粹孔昭。”这里虽然是在说佛,却灌融着浓浓的孔儒的哲理和氛围。合者庞杂,附者猥琐。中道统而外融,有粹深著彰显。柳宗元不愧为文之大家,短短16字,就把吸纳包容,中一彰显的思想精髓恰到好处地表述了出来。四字一句,带韵骈俪,精妙地表达出内中的意境和情感。

      这里说一件趣事。柳宗元在永州曾作《戏题石门长老东轩》诗曰:“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法华寺石门长老是年过七十的老者,他忆其一生,如梦如幻。望着眼前当年自己种的香木都已成林,感叹今人非昔人也。长年累月地诵念经书,可“万遍莲花为谁用?”“如今七十自忘机(即忘却计较或巧诈之心)”,虽自甘恬淡与世无争,可伴着经卷,“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连筋力衰微都忘却了。柳宗元告诫石门长老春天不要向窗外野地张望,不然花开时,看到野鸡成双成对,感到自己孤单一人,连草木鸟兽都不及,会很自伤的。这里柳宗元用了汉乐府《有雉朝飞操》诗的一个典故。说牧犊子年七十,无妻。早晨在野外见雉雄雌相随,因抚琴而歌以自伤。这是在借古人来调侃佛教。

      柳宗元死后二十年,唐武宗发起了一场灭佛运动。之后,佛教的各宗派大都灭亡了,只有禅宗兴旺起来。唐末五代出现了更多剃发出家的读书人。到两宋时,许多禅僧说话几乎和儒生没什么区别。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研究和理解柳宗元的佛教思想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儒释是两种本源,追求的终极不同。儒家用世,助君道;而佛家出世,求涅槃。从大量的史料可以看出,唐代儒释道在一些方面曾出现过一些合流的现象,尽管他们相互间有影响,有交融,但不可能相融如一。儒者僧形,这是佛教中国化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柳宗元从思想家的角度看佛教,他的一些看法不应受到非议。

      历史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研究历史,不能凭浮光掠影说话;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简单的黑白法,对复杂的思想问题更是如此。还是柳宗元说得好:“庞合猥附,不夷其高。”真正集大成者,“合者庞杂,附者猥琐”。此语应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不二法门。在这里,我们把被历史掩住的东西揭示出来给人看,还历史一个真实,也还柳宗元一个公道。

      郭新庆: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常务理事

    【审核人:站长】

        标题:郭新庆:柳宗元佞佛是伪命题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4167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维维安维维安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771
      • 获得积分:32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39.105.98.*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