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张安飞:湖边的芦芽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5-03-31 09:14:28
  • 阅读0
  •   早春的湖边,放眼望去,沿岸成排高大的杨柳,树冠隐约披上了新绿,嫩绿里带着鹅黄,正如唐朝杨巨源《城东早春》描述:“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视角转向水边,满眼都是芦苇收割后留下的残根,经过一个冬天的浸泡,已成深褐色。走近一看,湖水清澈见底,新生的芦芽分散在残根周围。从水边到滩上,漫无边际,高高低低,昂首直立,就像成群结队的战士,在春风吹响的集结号声里,抢滩登陆。

      芦芽呈细长的圆锥形,底部圆润,头部细如针尖。经过漫长冬季的沉睡,仿佛把整个冬天的积蓄都化作破土而出,伸出水面的动力。它们迎着春风,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下微笑。有些露出水面仅一指,包裹紧实,披着明亮的紫色外衣;有些露出水面两指有余,紫色的根茎松软分叉,已长出几枝细叶。嫩绿色的叶子,背面底部尚有未褪尽的紫色,像彗星划过留下的慧尾,那是母亲色彩的印记,也是绿叶对根的情义。嫩叶不负春光,只争朝夕,只为端午餐桌上的美味,空气仿佛飘来粽叶的缕缕清香。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连片芦苇残根中,距离湖边较远的地方遗留一簇簇芦苇,毅然屹立在乍暖还寒的水里,各类水鸟扎堆儿现身,穿梭其中。那是湖区工人有意留下点缀湖景,还是因涉水较深,省些收割的力气,不得而知。如果在秋冬时节,天气晴好,大片芦苇随风舞动美人般纤细的身姿,芦花绽放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而现在早已冰雪消融,大地回春,这一簇簇芦苇就像前朝遗老,与周边的桃红柳绿格格不入。是延续冬日的萧瑟,还是为上个冬季唱最后的挽歌?然而芦苇似乎丝毫没觉得有违和感,仍是迎风摇曳,沙沙作响,看着新生的芦芽破土而出,直立向上,就像慈祥的长者看着稚嫩的孩子,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呐喊助威。

      我想起有位作家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这位作家的母亲,冬天到湖边捡拾芦苇,想制成篾子,编成芦席卖钱,贴补家用。那个年代,湖里的芦苇由公社社员(那时村民的称谓)统一收割,归集体所有。因为涉水太深,距离湖边较远零零星星的芦苇往往被遗弃。作家的母亲踏着冰渣,忍者足底被刺破的疼痛,涉水去捡拾这些七零八落,东倒西歪的芦苇。这是个听起来让人泪目的故事。如果作家的母亲,看到今天湖面遗留那么多芦苇,该是何等的欣喜若狂啊!

      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尔在他的散文集《思想录》里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从物质来说,宇宙能囊括最渺小脆弱的人;而从思想来说,人却能囊括宇宙。我认同作者人之所以是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思想。但为何偏偏把人类的脆弱比喻为芦苇。事实上芦苇生命力极强,生长于江河湖沼沿岸、河口、滩涂湿地等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不需施肥,不需打药,不需培土,以迅速蔓延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带、芦苇荡。在制造纸张、人造板时可以代替木材。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用作铺炕、盖房。古代有种乐器叫做芦笛就是用芦苇的空茎做的。芦苇穗可以制作扫帚,芦苇花可以用来充填枕头,制作芦花靴,俗称“毛窝子”。

      紫色的芦根,嫩绿的叶子,是新生命的绽放,给湖面增添春的气息,带来新的希望。

     

    【审核人:站长】

        标题:张安飞:湖边的芦芽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3944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