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北麓,燕山脚下,北方重镇,千年城池,宣德教化,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矿产丰富,水域发达。这就是京西第一府宣化。追溯历史,秦设九郡,北有上谷,唐建城池,明清扩大,标准府都,名楼古刹,勤劳人民,农耕文化。抵御强虏,屏瀚京神。张垣武堡,万全督司,前左右卫,督府牵制,布局森严。宣府镇辖区;南至飞狐峪(一柱香)及燕云十六州之一代王城(今蔚州),东至上谷峪怀来,北至皇帝浴池赤城,西至野狐岭内蒙高原。
走进宣化府北城根,这里原来是有瓮城的,这块区域就是大北街了,大北街西边就是葡萄园,这里是全球唯一的漏斗葡萄园,内方外圆,防风保商,著名的马奶葡萄,宣化独有,中秋时节,清风送爽,葡萄飘香,马奶葡萄晶莹剔透,白中带黄,入口甘甜,生津止渴,宫中贡品,驰名中外。
中轴线上三座古代明楼,巍峨耸立,雄伟壮观。由北向南,依次是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仿佛把我们带入昔日的博物馆,来一次古今穿越吧
大北街再往南走就到了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建筑。清远楼高达25米。站在清远楼上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我仿佛看到大境门外,一队队驼商,听着清远楼五更的钟声,沿着张库大道出发了,他们带着家人的嘱托,憧憬着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路漫漫,驼铃渐行渐远。
向南就是镇朔楼镇朔楼又称鼓楼,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化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登楼向西远眺,张垣大地尽收眼底,仿佛出现了北风猎猎,金戈铁马的景象,镇朔楼当时就是都统的司令部,管辖着万全的前卫、左卫、右卫及张家口堡。前线有敌情,通讯兵火速骑马向宣府报告敌情,镇朔将军视察前卫,调兵遣将与匈奴厮杀的场面。
拱极楼,又名南门楼,建于宣化南城墙昌平门之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连城墙共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
站在拱极楼远望,洋河南群山起伏,河流纵横,宣化的母亲河叫柳川河,由北向南贯穿城池,惠泽宣府的千亩葡萄园及沃土良田。为宣府增加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最终汇入洋河。宣府南部还有一个条著名的桑干河。著名作家丁玲写下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宣化府还有许多明清建筑延续至今,张家口宣化区南清真寺位于古城宣化回民聚集的庙底街,是燕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列在全国100座著名清真寺之中,又与北京牛街清真寺,包头大清真寺合称北方三大清真寺,具有很高的影响和知名度。另外,宣化中寺也是比较古老的寺院,也是我们刘家寺,老主宗从南京做买卖辗转到宣化,组织穆民在清道光年间筹建了宣化中寺,寺内有块石碑,刻写了当时建寺情况及捐款名单等,中寺至今还在使用。目前,每年的开斋节,信教的穆民们都来大堂礼拜,听讲义,请阿訇们走坟念经,平日里信教的朵斯提,三番五拜,虔诚的与主及圣人对话,祈盼有一个好的归宿。
朝阳楼,中华老字号,始建于公元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因地势居高,光照充足,由初名“玉成园”更名为“朝阳楼”,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伊斯兰风味佳肴,名扬张宣大地,成为古城清真餐饮文化的一绝。据说在古代比武,各路豪杰争相上场,第一名胜利者,都要在朝阳楼大摆宴席,庆祝一下。传统美食中,朝阳楼的铜锅涮肉,牛肉馅饼,清真八大碗,都是誉满张垣的美味佳瑶,社会团体或家里有重大喜庆都选择朝阳楼开宴。据说八国联军占领北平,慈禧太后西逃路过宣化在朝阳楼吃的涮肉,直夸朝阳楼的涮肉好,料好,内蒙羊肉肥而不腻,秘制小料,传统配方,最后还吃了宣府的马奶葡萄,流连忘返,要不是八国联军追着,老佛爷觉得还没有住够。
宣府镇挖掘出了辽墓,最后的晚餐,当时吃饭的碗筷过桌子,椅子以及瓮盘子、菜、饭,粟米,历历在目,这是千古之谜,是祭祀用品,还是其他?去宣府镇北辽国占领,有萧太后的行宫,据说是萧太后在大北街带领人们种植葡萄,说不定漏斗葡萄园还是萧太后的发明呢。
宣府镇文化底蕴深厚,宣化四中也是比较著名的百年老校,我家亲戚有就读四中最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四中学子桃李满天下。
宣化府矿产资源丰富,有赤城的龙烟铁矿,金矿,一九三七年日本为了掠夺龙烟铁矿石,在下花园建电厂,专供开采矿石用电需求,解放后宣钢是北方重要钢铁基地之一,从开采到冶炼,到出产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过去六七十年代百分之六十人都在宣钢及附属厂工作。宣钢人是很自豪的。宣化还有造纸厂、一瓷、二瓷等工厂,是工业发达地区,勤劳勇敢的宣府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抵御匈奴的侵袭,拱卫着京城,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时代的宣化人民,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目前,就宣化区来说,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6亿人民币,在张家口市各县区中,名列前茅。展望未来,宣化人民励精图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零二四年孟冬于沙岭子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