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幸福在路上

  • 作者:家佳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1-15 13:46:48
  • 阅读0
  •   岩后村,是屏南县最著名的老区基点村,是“红色文化”历史的最渊源地。1936年6月,在该村成立了中共政屏县委和苏维埃政权;全村百余户人口,有195人参加革命斗争;全村被烧毁3次,有革命烈士16人,革命“五老”32人;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间,再次来到岩后村,已过去了20年。

      九月,秋高气爽,我走在梯田与林间,建于2020年8月通车,全长3.19公里、水泥路面宽4.5米的盘山公路上,金黄的稻田,深红的枫叶,放眼望去尽是秋天的浪漫和丰收的喜悦。秋风拂来,过去的点点滴滴,如旧照片的剪影,一帧又一帧拂过脑海的记忆。

      2001年,我到县交通主管部门任职。金秋里,已年近8旬的父亲与我相约,父子携手从白水洋步游道的右侧,沿着蜿蜒陡峭1500多级的石阶拾级而上,他步履蹒地努力前行,一个小时后,我们走进了村里。他未作休息便深情地说,岩后村地处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交界处,层峦叠嶂,山高林深路隘,是红军和游击队抗敌的天然屏障;五老峰怪石嶙峋,危峰兀立,是发展保存有生力量与敌人开展殊死斗争的大本营;我们历经了烽火连天和惊涛骇浪的革命斗争,老区百姓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不朽的功勋。一会儿,他望着一片片荒芜的田野,看着一幢幢年久失修残破的农舍,和道路崎岖不平人烟稀少的村庄,他的声音变的颤抖起来,如今,村里仍没路没车,生产生活资料、农副产品,依然全靠肩挑背驮;“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依旧困扰着老区人民;产业凋敝,经济落后,村里还是“空壳村”;这里的贫困“症结”,穷就穷在路上。他的声音流露出迫不及待的焦急,他的神情满怀着憧憬与期盼。

      公路是乡村脱贫致富的基石,建设白水洋至岩后村的公路,是老区群众的最大愿望,最大梦想、也是老区基点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2001年至2004年间,我曾多次与省、市、县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形成了老区岩后村修路规划。但因其地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资金短缺,前路漫漫。

      岁月荏苒。曾经的时光已悄然远去,成了云烟;从前的经历已是过往,成了记忆。

      路通百业兴。今日,在革命先烈先辈用鲜血铺就的底色上,蜿蜒的盘山公路犹如一条金丝带,串起了城市与田园,连接着梦想与希望;串起了千家与万户,连接着幸福与未来。公路旁,林子乐园,稻香花海,休闲采摘,环山步游道,游客纷至沓来;村庄里,红色主题公园,革命老区展示馆,张家镇烈士故居前,游客边走边看,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化,铭记峥嵘岁月,赓续红色精神。距离村约300米千岩万壑的“五老峰”,其地势奇险,地形隐蔽;约30平方米岩石的“八仙桌”,相传是仙人喝茶、下棋、休闲,和观赏山下“白水洋”的地方;也是三十年代叶飞将军等闽东北红军领导人,组织指挥革命斗争,和中共政屏县委举行会议的固定场所。站在这里,波光粼粼的白水洋,清澈的溪流,木拱廊桥,大小路口,尽收眼底。不远处,悬崖峭壁间的“红军洞”,洞内能容纳10余人,叶飞等红军将士曾在此召开会议,谋划战略,及隐蔽疗伤。游客追寻着先辈的足迹,领略了红色历史的脉动,重温着红色的记忆。

      青山如黛,绿水如烟。路通了,走在“幸福路”上,岩后村的好生态,就是活招牌,就是金饭碗;岩后村的红色文化,就是生机,就是活力。县委常委、镇党委周志明书记说,我们要以红色历史文化景观,红色历史风貌为抓手,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白水洋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产业链延伸,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老区基点村振兴,助力百姓增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金秋缤纷,凉风有信,那是我在风中的邀约,也让秋风带回您的回音。岁月更替,斗转星移。如今,这片红土地沧桑巨变,激荡人心。心中的诗和远方,幸福在路上。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蓝调时刻
        下一篇:赶 海

        标题:幸福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2138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