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放着一对“书镇”,上面刻有启功先生创作的一副对联“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当作水声听”。黑檀木质地,石青糁之。
我在闲暇之余常常观看,把玩。除了用它练习书法镇纸之外,仔细咀嚼“书镇”上面的意思颇有感触,莫名地喜欢上面的意境。
上联“名画要如诗句读”强调绘画的诗意表达,要求观者像品读诗句一样体会画中意境,这与启功提倡的“画中有诗”美学理念完全一致。
下联“古琴当作水声听”通过通感手法,将琴声与水声的流动性关联,展现对传统艺术的哲思。
启功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不仅古文底蕴深厚,而且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记得若干年前看过一部先生的电影。在“文革”期间,先生有段艰难的历史,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先生并未因此而沉沦堕落,反而静下心来往书法领域精深耕作。
写大字报,前脚写完,后脚就被他人揭下临摹。先生的书法,在特殊的年代成了别人争相模仿的字帖。
先生的字,横撇竖直,一字立骨,看完酣畅淋漓,美感顿生。我自小喜欢书法,儿时没有字帖可临,照着课本上的楷体字胡乱临写,不知道什么“颜筋柳骨”,也不晓得什么“二王”神韵,只知道瞎写一气,我现在的书法不佳,估计是当年的童子功不到位。
成年后虽知学习临帖的重要性,终因生活忙碌,岁月蹉跎,终究没有入书法之门。然,对书法的喜好并未消减。闲暇之余偶有性起,也舞文弄墨。用上先生的书镇,沾点先生的文气吧。
说起这对“书镇”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到苏州的往事。苏州我去过几次,第一次的印象最深。那是我上大学的一次经历,与同学一起逛游苏州园林。
去苏州,不得不去“拙政园”去看看。叶圣陶先生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美,至今我还记得那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之美在叶老的笔下熠熠生辉。我和同学们在园林里流连忘返,诚如叶老说的那样,中式园林之美,好像故意杜绝呆板式的对称美,这里有一座假山,那边一定不会再出现另一座假山。园林不仅仅是建筑之美,更是文化之美。
我们在园林里看到的中式之美比比皆是,那些在亭台轩榭上的对联更是让我心生往之,选择几副以飨读者。
绣绮亭对联
亭内对联为隶书书写:“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此联化用唐代王贞白诗句,以“霜露染香枇杷”和“春风催开蟠桃”的意象,描绘出春日园林的生机盎然。
嘉实亭对联
上联“春秋多佳日”,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强调春秋佳日登高赋诗的闲适;下联“山水有清音”,化用左思《招隐诗》,以山水之音比喻自然清雅,寄托隐逸之志。
松风亭对联
清代王文治题写:“鹓雏晓旭鸣丹谷;棠棣和风秀紫芝。”晨光中丹谷鸣禽,棠棣花开,紫芝映日,以工笔描绘晨曦中的园林胜景,充满诗意。
梧竹幽居亭对联
文徵明所作:“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借自然之物抒怀,下联动静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哲理。
远香堂南步柱对联
“建业报襄,临淮总榷……名园且作故乡看。”此联用典丰富,融合历史典故与园林景观,表达对故土的深情与对园林的珍视。
……
这些对联不仅文字优美,更通过借景抒情、用典喻志等手法,将园林之美升华为文化意境,成为拙政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逛至后街,店面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漂亮的丝绸,精美的苏绣,精巧的小玩意……最吸引人的还是苏绣,一幅幅精美的苏绣不禁让我想到当年绣女们飞针走线的那一幕幕。
查阅资料,辑录一段苏绣的历史:
苏绣(南通仿真绣),江苏省南通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绣(南通仿真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2008年6月14日,苏绣(南通仿真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学生年代,囊中羞涩,没有能力购买精美的苏绣,亦不钟情于飘逸丝滑的旗袍,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副“镇尺”,于是开心购得,欢喜良久。
原来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尺寸之间自有天地。无论是一方书镇,还是一地园林,抑或是那根绣线,小与大,大或小,原来都是那样的醉人。那就是文化的魅力,就是文化精神的内核。
再次把玩那方镇尺,蓝色的墨迹,先生横竖的筋骨,唤醒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尺寸有字,方寸有物,自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