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做家长的如何教育,不少家长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着眼和下手,于是,出现很多与教育规律相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走向误区。家长怎样正确教育孩子,有一个人将为你释疑解惑。这个人叫吴友邦,是一位多年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专家。
吴友邦是一位有心人。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多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使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对于孩子们的家长来说,人人谈教育,但不是人人懂教育,更不是人人都能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
为此,吴友邦告诉你,《无需为孩子不可预见的未来焦虑》。一是孩子未来的成功、幸福与现在的表现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二是相信每个孩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只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一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己的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
真正优秀的家长不会向孩子传递焦虑,而是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并使孩子明白:学习、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尽自己的努力即可,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学生《“双减”后,家长如何从无所适从的焦虑中走出来》?吴友邦告诉你,“双减”后,孩子咱们的负担减轻了,属于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时间多了起来。与孩子不同的是,家长的“作业”没有了,家长反而不适应了。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真正目的在于让教育的主体责任回归校园,同时鼓励家长在“家校共育”原则指导下为学校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和补充。让家庭教育回归本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做家庭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这本该是令家长们高兴的事情,可一些家长却不适应,或接受不了。
许多家长整天盯着孩子的课外作业,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吴友邦认为,《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要做到“三少”》,即少督促、少订正、少批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不能中断的。要做到《用心陪伴,保持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赏识教育在家庭中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教育方式,家长如果能艺术地运用,不仅能助力孩子成长,还能有利于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作为家长,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成长。家长学会放手,及时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很多事实证明,任何以牺牲孩子快乐、健康为代价的教育,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鼓励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但真正运用得很好,特别是能够艺术地运用的并不多。吴友邦告诫家长们,成功的家庭教育真的不复杂,它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就是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就是仗着的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家长自己先做到,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一些家长抱怨孩子玩游戏成瘾,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打麻将,甚至赌博;一些家长整天抱着手机刷视频、聊天、玩各种游戏等,离开手机就像是丢了魂似的,却责怪孩子玩手机成瘾。试问,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孩子做到,可能吗?不可能。家长唯一做到的就是改掉自己身上所有的不好习惯,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的最佳状态,是让孩子自己自觉。适时地赞美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孩子对自己、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进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培养孩子除了用心,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在不经意间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既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成人、成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应有明确的目标。在梳理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时,有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要求孩子有这样一种理想和意识,他们平时学习和奋斗就会获得无限的力量,他们就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地实现这个目标。
好孩子没有标准。有标准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好的教育制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了,好孩子自然就多了起来。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切忌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舞蹈、学武术,立马也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把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孩子拉回来之前,家长需要了解的常识》。现实生活中孩子课业负担重,学校、家庭要求高,每天孩子从学校身心疲惫地回到家,第一时间往往接到的是家长传递的各种压力和焦虑,循环往复,天天如此,孩子都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有些家长《眼里只有分数》,其实,分数与知识有关,但不等同于知识,不等同于教育。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性的过程。
三流家长关注分数,二流家长在意孩子的全面成长,一流的家长注重孩子自己的修行。吴友邦提醒家长们,把这个道理悟透了,就知道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孩子的分数了。家长做好自己,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没有家长的成长,很难实现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家长陪伴,愿意和家长交流,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
优秀家长的共同特点:他们不仅了解教育的本真是什么,还知道家庭教育的原则、重点和规律有哪些。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把握的原则就是要突出育人的功能。如果要给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上划分重点的话,学校则侧重于知识的传教,家庭则需要在育人上多做工作。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是否正确非常重要。
年轻的父母不是天生就会做家长的,如果能胜任的话,基本上是从自己父母那里的到了有益的传承。一个家风、家教良好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一个家风、教教缺失的家庭,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以上的观点,是吴友邦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些体会及思考,为家长提供了许多可操作、路径明确的参考意见及解决方案,如“就‘五项管理’谈家校共育”“没有现成的家庭教育可供完全复制”“孩子的生涯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的困惑”等。这些文章既有对家校共育相关政策、相关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也有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还有很多是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的家庭教育策略等。
这是一本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适合家长阅读的专著。通览全书,可强烈地感受到一位具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用心用情倾注教育的真谛。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勇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读完这本书,我一方面为家长感到高兴,有这样一本贴心的家庭教育参考书,无论是年轻的家长,还是中年的家长,好比在育儿的登山路上有了台阶,由了扶手;另一方面为我们的教育人感到庆幸,终于有教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发出专业的声音。全书传的是家庭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道’,授的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业’,解的是家庭教育认识模糊、观念误读的‘惑’。”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谈心式的语言在与家长们交流。他对家长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大自然没有角度相同的叶子。孩子之间没有可比性,也无需比较;每个孩子都如同即将绽放的花蕾又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及绽放时间,家长无需催促,得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