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先张罗着照月的东西,除了剜西瓜牙稍复杂些,其它的都是现成的,将各种水果、月饼和照月饼摆放在飘台上,等待月光的照拂。因为楼房结构的缘故,月亮会最先莅临飘台,因此将供品放在飘台上,可以让月神第一时间光临寒舍。在过去,中秋节照月是需要燃放香烛的,还要烧敬神的黄裱纸。现在,许多仪式已经与时俱进地简化了。
张罗完这些,闲坐无事,打开电视看央视的中秋晚会,似乎成了一种无聊的选择。晚会很红火,画面很精美,舞美、灯光都近乎完美,但却很难吸引人。其实不仅中秋晚会这样日常节日的晚会,就是春晚如今也已经沦落到了一种鸡肋的境地。许多电视节目正与观众日渐疏离,甚至成了自说自唱的存在,个中原因是很令人深思的。这让我想起了刘基《卖柑者言》中的几句“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文艺演出提供越来越好的音响、色彩、灯光、舞美等外在的包装,但内里的东西却是需要沉淀的,是不能速成的,一定程度上甚至需要与科技走一条反向的路。而在这个追求效率、效益的时代,人们已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十年磨一剑”地打磨作品了。因此那些速成的“作品”就像吃掺着激素的饲料长大的激素肉一样,口感能好吗?咋能吸引人呢?
其实认真反思,我所做的“照月”行为,也与传统的照月活动相去甚远。相信八0前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感触。在过去,“照月”是每家每户中秋节一项重要的活动。那时候,每到中秋晚上,母亲总会早早地把准备好的水果、月饼拿出来,放到盘子里,让我端到院里的供桌上,然后点上香,点燃一张黄裱纸。全家人坐在院子里,闲聊着,等待月光的降临。尽管那时物资很不丰富,所能做供品的水果种类稀少、月饼也很简陋单一,但“照月”的那种神圣感却成为我们永远美好的记忆。如今,供品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但“照月”却也越来越落为一种表面化的仪式,其中饱含其间的那种民俗、信仰、文化的内里已所剩无几。这与中秋晚上的表现何其相似!
其实也不光中秋节,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在发生着嬗变,传统节日的内涵正越来越萎缩。富裕起来的国人在现代文化构建与传统文化承接上出现了裂隙,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并没有与物资财富的丰富与时俱进,所以许多节日便成了美食节,其应有的现代文化内涵没有随之建立起来,传统文化正日益式微。这种现象应该得到重视,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物资的复兴,更应是文化的复兴精神的复兴,而后者似乎更难,也更有必要。
其实不仅是电视节目,文学也一样,虽然表现没有影视节日那样明显,但也存在这样的趋向和问题。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虽然在外在浮躁的环境下,文学人要保持一颗真心、静心不易,但文学要想有真正的高峰,真心、静心是一项重要的条件。否则,每年几千部的长篇小说以及不可计数的其它文学体裁作品转瞬就会成为文化垃圾,只能用于孤芳自赏自我麻醉。
不说了!在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后说这样的话,多少与花团锦簇的美好氛围有些相悖。但如果我们的节日只沦为一种表面的红火热闹,我们的节日只沦为微信上的一句简单的问候,那真是一种文化和现实的悲哀。
但祝福的话我们还是要说,因为今天是国庆节,雪绒花祝福大家节日快乐!祝大家在这个金秋时节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构建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