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发布通报,称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主要负责人付顺义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三河市强令商户更换招牌颜色的争议,表面是行政过度干预的又一案例,实则暴露了城市治理中一种危险的倾向——以“整齐美观”为名,行“审美专制”之实。这场“颜色整顿”背后,是行政权力对市场规律的无知,以及对城市多样性价值的系统性否定。
市场中的招牌设计从来不是随意为之。红色招牌在餐饮业的盛行,是历经数十年市场竞争验证的结果——心理学研究显示,暖色调能刺激食欲,提高20%以上的进店率。当三河市以“红色太亢奋”“蓝色太俗”为由强制更换时,本质是用官僚审美取代市场智慧。更荒诞的是,这种干预直接冲击商户生计:有店主反映,更换招牌后老顾客找不到门店,营业额腰斩。这种对商业规律的漠视,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已陷入"管制万能"的迷思。
政策执行中的权力任性更令人忧虑。三河市声称依据的是“指导性意见”,却演变为全城商铺的强制性改造。文件一方面标榜“尊重特色”,另一方面又禁止红蓝底色——这种自相矛盾恰似某些地方“既要创新,又要守旧”的治理困境。尤为讽刺的是,政策本为国际品牌网开一面,但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同样难逃整改。这种标准混乱的执法,暴露出某些基层治理已沦为领导个人审美的投射场。
深层病灶在于畸形的政绩观。在“看得见的政绩”驱动下,城市管理异化为“视觉工程”。某官员“红色不够高档”的论断,暴露出用公务员审美替代大众审美的傲慢。但城市研究早有定论:最具活力的街区往往外观杂乱却充满生机。纽约苏荷区、东京涩谷的繁荣证明,统一招牌的城市正在杀死自己的商业基因。当管理者把“整洁”等同于“先进”,实际是在用行政暴力阉割城市生命力。
破解之道在于重划权力边界。法治社会应明确:在不危及安全时,商户享有完全的招牌自主权。政策制定必须引入商户听证,用“商业活力指数”替代“整齐度考核”。杭州河坊街、成都宽窄巷子的成功证明,规范与个性完全可以共生。真正的城市美学不是千篇一律的“丧葬风”,而是百家争鸣的烟火气。
三河事件是一记警钟:当治理者患上“审美洁癖”,用行政命令清洗城市色彩时,他们清洗的恰是城市最珍贵的活力源泉。治理现代化不是把城市变成样板间,而是让权力学会对规律低头。一个懂得尊重市场基因的城市,才配拥有真正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