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逛花街,春未到,已是百花齐放,花市灯如昼,热闹非凡!我穿过富丽堂皇的玫瑰月季花丛,掠过婀娜多姿的蝴蝶兰花丛,还有那热烈似火的杜鹃花花海,停留在一盆盆菊花面前,只见黄菊花金灿灿如意气风发的少年,粉菊花嫩生生如淡雅的女子,紫菊花贵气非凡如温润的公子,这时脑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词—人淡如菊,“人淡如菊”一词出自司徒空《诗品》中的《典雅》,比喻淡泊的人如同菊花一样高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士傲骨仙风扑面而来!菊花,高洁傲岸,望着眼前如此清新脱俗的花儿,还有它面前的寂寥,暗自惋惜深含文化底蕴的“君子”在时代的洪流里经历了一场符号的颠覆异变。
清明渐近,菊花的影子开始随处可见,担当着丧葬的主要角色,手持一束黄白菊,来表达对逝者最大的哀思!与拜祭沾了边,曾经是文人墨客中的常客,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俨然成了与优雅诗词无关的花卉,谈起菊花人们都觉得不吉利,甚至演变成一种忌讳!送花不送菊,买花不买菊,纵使菊花再美,都成了不可触碰的丧葬之花,当代社会对菊花的集体避讳,暴露了传统符号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生存困境。
回想菊花前世,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雅、坚贞、长寿和吉祥。它颜色艳丽,种类繁多,花期持久,是一种耐看型花卉。除了观赏价值之外,还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它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等作用。像菊花茶清热解毒,菊花酒香气四溢,这样的花儿,文人墨客争相传颂,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诗词: 如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气,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贞,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还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独特,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高雅,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脱俗,这些诗词,道出了菊花高雅脱俗、淡泊悠然、坚韧不拔、傲雪斗霜的品性,代表一种君子气息,象征着人们高洁的品质,不随波逐流,因此有着“花中隐士”的称号,也代表着中国人追求宁静祥和的人生态度。
菊花起源于中国,相传是鉴真和尚东渡将其带入日本,后来成为了日本的国花。到了19世纪,也就是清朝末年菊花传到了美洲和欧洲等地区,菊花以其独特的美丽与坚韧气质,却成为了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象征载体,极具戏剧性,在国外走了一趟,带着欧洲文化中白事使用菊花的洋气重回中国,竟被认为是国外引进的花卉,多么可悲可笑啊!原本我们祭扫并不用菊花,却西俗东渐,菊花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主角。
拜祭先人,缅怀祖先,菊花品行高洁,用来寄托哀思无可厚非,倒也符合国人气节,菊花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其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但很多人为之嫌弃菊花,觉得菊花是不吉利的花,特别是过年时,郁金香、富贵竹、北美冬青、大花蕙兰、玫瑰、蝴蝶兰、水仙、银柳、朱顶红和君子兰等寓意吉祥的花炙手可热、抢购一空,而怒放的菊花往往无人问津。其实菊花花色艳丽堂皇,气质高雅,更符合国人精神气节,不应该受西方影响,将菊花文化丢弃。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菊花的符号异变关系到文化体系结构的变化,它遭遇的符号颠覆,向我们发出了警报:其符号意义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被重新编码——白色的菊花因其素净肃穆的色彩,与死亡、复活等宗教概念结合,逐渐固定为墓园花卉,这种异文化解读通过殖民扩张反向输入中国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当下很多年轻人和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尚浅,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刻不容缓,一朵菊花看世界知历史,普及关于菊花的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真正的价值意义所在,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并珍视每一种文化元素的良好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拯救菊花不仅是对一种花卉的文化平反,更是对一个民族符号主权的庄严宣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菊花走出污名,重新找回它的符号光芒。
爱菊不畏菊,愿世人深爱它的淡雅,它的高洁,还有它亭亭凌霜的风姿,菊如人,人如菊,带着淡薄名利的文化符号,带着它的深厚文化底蕴,来人间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