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南通通州城春寒料峭、春意萌动。位于繁忙热闹的南通市通州城区东侧的烈士陵园微风清冽、乍暖还寒。园内松柏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一河溪水碧波微漾、辉映日月。
步入高高矗立、气势恢宏的城楼式的陵园大门,不远处就有高高屹立、巍峨庄重的烈士纪念碑跃入我眼帘。碑面上镌刻的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鲜艳红色大字遒劲有力。碑的后下方是一面背景墙,墙的上方是一面长长的鲜艳的红旗造型,墙的下方是一面花岗岩浮雕群。
烈士纪念碑东侧是一处被中央军委授予1985年1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炮兵侦查英雄”称号的花陈兵烈士墓。花岗岩墓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迟浩田的题词:“炮兵侦查英雄花陈兵烈士永垂不朽。”紧邻花陈兵烈士墓的是抗日战争少年英烈邢法、袁世晃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东南侧为高大宽广的40米长的英烈墙,墙上镌刻着3000多名为国英勇捐躯的烈士的姓名。
英烈墙南侧是 “南通市通州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由原福建省军区陆凤彬少将题写馆名。馆内分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通州革命斗争史,陈列有反映南通通州革命历程的文字图片和历史文物资料,并配有主题人物浮雕,生动地模拟了如“红军攻打地主庄园”、“谢家渡战斗”、“火烧竹篱笆”、“黄海滩围攻日军飞机”、“小海、观音山战斗”等激烈鏖战的战斗场景。
烈士纪念碑西南侧为62米长的“连心亭”文化长廊。如根据《通州史迹碑记》整理、以如皋烈士沈葆华的名字命名的“葆华乡”、以通州烈士俞福清的名字命名的“福清乡”、以通州唐洪烈士顾桂连的名字命名的“桂连乡”等多个乡村地名。
南通市通州区烈士陵园前身是1946年4月解放战争期间通州小海、观音山战斗牺牲的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176名官兵烈士安葬墓地。后陵园几经重修与扩建,于1959年底建成死难烈士纪念碑,于1998年4月重建揭碑,于2022年1月底完成改造,遂成现有规模。
南通通州(原南通县)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自设州至解放前夕,一直内忧外患不断。这里自有史以来人民 勤劳勇敢、不畏强暴,具有优良的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1236-1283)于1276年3月23日来到通州城下。通州知州杨师亮得到元军追捕文天祥的谍报,知道文天祥忠心耿耿,便开城门亲自迎接。另外,还有明代抗倭民族雄、通州余西场(今通州区余西古镇)人曹顶(1514-1557)、近代国术大师霍元甲弟子、中国同盟会会员、通州南兴人陆师凯(1881-1909)、近代民主革命家、通州人沙淦(1885-1913)等革命先驱。
作为南通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通州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南通人民就开展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中共早期政治活动家恽代英、陈延年等即在南通进行党的开辟工作。江海大地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学习传播马列主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1926年春,中共南通独立支部成立,1927年秋冬,中共南通县成立。
南通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第二师,开辟了大片游击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抗日战争爆发后,通州人民奋起抗日救国。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通州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反“清乡”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解放战争中,通州军民积极追求和平与民主,坚守华中九分区前哨阵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较量。
在烈士陵园内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邹韬奋南通行”引人注目。1942年12月下旬,中华抗日救国会领袖、闻名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成员之一的邹韬奋先生从国民党统治区辗转来到南通县。当时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和区党委书记)粟裕已率部进驻五总、骑岸、十总一带,师部设在骑岸镇。十总地区一时成为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对日伪开展斗争的领导中心。12月22日,邹韬奋先生到达新四军第一师师部,受到粟裕司令的热情接待。邹韬奋先生先后在张沙乡、十总小学、新四军一师师师部驻地作演讲。12月26日,邹韬奋先生骑马来到位于四安温家桥的南通县中中学(侨校)作热情洋溢的演讲。邹韬奋先生在南通县先后演讲五次,疾呼抗战、团结、进步,抨击投降、分裂、倒退。
当时,我的父亲金佩珉作为南通县中的学生,与同乡同学刘国桢一同聆听了邹韬奋先生的演讲。演讲结束后,邹韬奋先生给我父亲亲笔题词:“科学的态度,乐观的精神。”邹韬奋先生的演讲对处于艰难环境中的新四军四分区军民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在邹韬奋先生演讲、题词的影响和鼓舞下,我的父亲毅然走出校门,走上寻求国家抗日救亡、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道路。
当年,我的父亲先后在四安温家桥南三官殿金沙中学的前身南通县中和平潮西天后宫平潮中学就读初中、高中。在平潮中学高中还没有毕业,我的父亲就由校方推荐,到如西县(今如皋市)江安区职业中学学化工,后又到分区政工队学习。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的父亲的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提高,心想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投身抗战才有前途。1944年秋,我的父亲参加了工作,参与了革命斗争。我的父亲被分配到如西县(今如皋市)货管部门,并先后在薛窑、车马湖区分局等处工作,出任会计、局员等职。1945年上半年,新四军分区主力部队攻下如皋城,如皋城解放。我的父亲随县府机关进如城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父亲所在的货管部门在财经上与敌伪作斗争,坚持保障供给,支持抗战事业。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战火硝烟的洗礼熏陶下,变得坚韧顽强,成为共产党抗日政权的后勤得力助手。
1949年1月底南通、金沙、平潮等地解放后,我的父亲负责接管平潮,于同年5月任平潮镇副镇长,于同年7月任平潮镇党支部书记兼镇长,从事平潮镇的管理与建设工作。1951年调任金沙镇镇长,后调往南通县委宣传部、南通县金沙中学、南通县平潮小学从事宣传和教育工作。我的父亲于2010年12月6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8岁。其骨灰安放在南通通州烈士陵园西侧的南通通州干部公墓,与长眠地下的英烈们相伴。而我的父亲的同乡同学同事刘国桢当年由于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选拔为空军学员后,在空军九O五部队担任飞行学员,可谓天之骄子,壮志凌云、逐梦蓝天。1950年9月16日,刘国桢在山东济南驾驶飞机时,因飞机发生故障而壮烈牺牲,魂归祖国的蓝天,年仅23岁。后安葬于济南市金山公墓。刘国桢牺牲后,空军九O五部队证明其为烈士,空军政治部发放烈属证书。刘国桢烈士闪亮的名字也出现在陵园内的英烈墙上。
南通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家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自由幸福、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维护国家建设与安宁,付出了最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南通通州大批仁人志士英勇战斗、壮烈牺牲,仅在册的南通通州籍烈士就有3000多人,无名烈士难以统计。烈士的鲜血滋润着南通通州大地,换来我们幸福的今天,他们的功绩与日月相映、与江海共存。
南通通州的革命史彰显的是一部爱党信党、舍生忘死、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英雄史,讴歌的是一部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奋斗史。
我伫立在南通通州烈士纪念碑、英烈墙下,缓步于南通市通州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干部公墓,徜徉在“连心亭”文化长廊,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在烈士公墓怀想的那句至理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英烈们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他们是百折不挠、坚强的钢铁战士,他们的英勇无畏、英雄壮举永载史册、光彩照人,他们是一座座丰碑、一面面红旗,指引、激励后人去努力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