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冬天第一缕强劲的冷风肆无忌惮地吹送到人们眼前,腊八,也不知不觉悄然而至。
民间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其实就是形容到了腊八节,天气会变得非常寒冷。
按照老辈子流传下来的惯例,到了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生火熬煮腊八粥,让家人热乎乎地喝到肚子里,润敷肠胃,促动身体血液变得温暖起来。不然的话,这么冷的天气,人们是很难抵御寒冷冬天的。
说起腊八,总会让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记得我小时候的冬天,要比现在冬天冷的多。池塘、河沟里冰层冻得厚厚的,不但能走行人,就连马车走在上面,照样不会断裂。有时候为了捕鱼,大人用铁榔头抡起来,使劲地砸十几下,才能将冰面砸开一个缺口。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气温是多么的冷。
腊八节的到来,无疑会在寒冷的冬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快意和热乎气。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当地习俗喝腊八粥,以此来驱寒暖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熬腊八粥是需要好几种粮食搭配的,这样熬制出来的腊八粥更有粘性和软糯性。比如大豆、麦仁、花生、小米、红豆、玉米、大米及红枣等多种农作物,寓意是具备了这些粮食,希望来年地里能有大丰收,这也正是农民们都期盼已久的事情。
有一年腊八节,看着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准备腊八节熬粥的食材,我的心早就慌了,想喝腊八粥的急切心情也无以言表,一大早就拽着母亲的衣角,嘴里嘟噜着想早一点入嘴为快。
可是那个年月里的百姓家里,并不像现在这样都过得阔绰,谁家里也没有太多的粮食。尤其是到了年根,基本上家家粮食都吃剩的差不多了。
母亲面露难色,她将家里那只抄底的粮缸扫了又扫,也没凑齐熬腊八粥的几种粮食。
窗外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空气里飘来邻居家里熬煮腊八粥的香味。那诱人的各种粮食混合煮透的香味,随着风飘进我们家里来,直往我鼻子里钻。那种浓厚喷香的感觉啊,至今回味起来都难以忘怀。
母亲是个利索人,尽管她看着家里粮食不多了,但横下心来,一定也要让我们兄妹几个喝上腊八粥。她嘱咐我看好妹妹,不要外出。自己系上围脖,一头钻进白茫茫的雪野里,去到十里地之外的姥姥家借粮食。
那天的腊八节很冷,我和妹妹在屋里都冻的打哆嗦。但想到等母亲回来能熬煮腊八粥喝,开心地在屋子里追逐打闹起来。没有火炉和暖气的冬天,在那个年代里是很平常的事情。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门口终于现出了母亲的身影。她背着半袋子粮食,脚步踉踉跄跄地迈进大门,浑身上下变成了一个雪人。
“妈妈……”我和妹妹同时喊了起来。看着母亲被大雪冻僵的样子,那一刻,我和妹妹都哽咽的哭出了声。
“哭啥,我不是回来了吗?你姥姥给我装了半袋子米,够咱全家喝腊八粥的了!”她随声说着,一边将袋子放在了地上,一边不停地拍打着身上的积雪。见此情景,我赶紧从暖瓶里倒了一杯热水,递到母亲手里。她两手紧紧地捧着水杯,明显地看着手面上冻得通红。
母亲喝了一口开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她已在风雪里来回走了二十里路,却故作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其实走了半天的路,她已经很劳累了。她是不想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心力疲惫的状态。
母亲拉着风箱,我蹲在母亲身边。灶膛里燃起红红的火焰,火光映红了我们母子俩的脸庞。晒干后的豆荚棵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火苗越燃越烈。炊烟从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慢慢升入天空,又被冷风一吹轻轻散尽。渐渐地,我们家的厨房里也飘逸出腊八粥的香味来。我蹲在锅台旁边,不断地瞅着渐渐发热的锅盖,恨不得立时就盛一碗出来。
那天的腊八粥特别地好喝。尽管外面风雪交加,但喝了腊八粥的我和家人们,身上暖融融的舒服。各种粮食一并熬制成粥下肚,祛除了冬天里的冰寒。
香甜的腊八粥啊,你驱散了人间的寒冷,你温暖了一切众生,你用香甜的滋味融化了心头上的严寒,你用朴实厚道的味道唤醒了冬天里的春天。
现在的我,每年腊八节依然延续着喝腊八粥的习俗,且里面熬制的食材要比小时候齐全和精致的多了。腊八节时,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了。如今的百姓生活,从城里到乡村,已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盛世中的中国,可谓五谷丰登,穰穰满家。
但不知怎的,我再也喝不出那年大雪纷飞时母亲熬的腊八粥的滋味了。真不知道,是我味觉变了,还是粮食变了。现在的腊八粥里,总感觉缺乏一种东西,一种看不见也隐隐约约说不出来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