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幼名王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浙江绍兴北)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世称:王阳明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一、我想当圣人
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阳明11岁时在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这话问的很大,等于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王阳明同学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可以说:当时是语惊四座,老师认为这孩子是不是昨天晚上发烧,烧糊涂了
什么是圣人,都是墙上挂着。
真正的圣人谁也没见过,怎么当?
老师课后,就很迫切地让人去叫王华(王阳明的父亲),也就是通常说的“请家长”,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让家长多注意孩子行为举止,再有什么异常,要及时就医!
本来王阳明没绰号,自从那节课以后,所有同学瞎起哄,一问到什么人,“那不是王圣人”,让“王圣人”去,添空多了个绰号
这个绰号对于王阳明而言,无所谓,旁人多半是嘲讽与轻蔑
可真正了解王阳明一生,或者说大体知道这个巨厉害的人物生平后,再回头看这些同学和老师,他们才是“平庸”之人,王阳明真的是“在世圣人”
谁是圣人?
成化二十年(1484年),“想到要做圣贤”的王阳明,想得到,也开始努力向“这个小目标”迈进。
12岁的他开始立志当个圣人。
那么,遍阅前贤史料,谁是圣人,或者说谁才是小阳明学习的“榜样”呢?只有一个人,孔子!
所以,他严格按照孔子的“行为准则”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孔子(当年)想过什么或做过什么,王阳明会照着样子想或做。
二、科举两次失败
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状元(用现在的话就是:他的爸是早些年的高考状元)
王华王大人最后官做到南京吏部尚书
所以在这种家庭,王阳明日后的发展只会有一条道:科举。虽然王家条件很优越,他也很努力,
21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
随后会试落榜,痛定思痛,决心再考
弘治九年(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
有和他一起去考试的几个“小伙伴”,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名字,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羞愧难当,整天唉声叹气。
王阳明却相反,一幅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
这几个“小伙伴”过来问他,别人没考上都不开心,你怎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世人)是因为考不取功名,落榜感到羞愧,但是我不是,我是因为考不取功名就动心而感到羞耻。由于考试的落榜动摇自己的心性和气节,丧失勇气才是最可耻的啊!”
三、科举成功
弘治十三年(1500年),28岁的王阳明参加人生中的第三次会试,高中进士,赐二甲进士第七名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33岁,任兵部主事(正六品),仕途顺利
四、险遭杀害
王阳明的人生出现重大转折是在正德二年(1507年),35岁。
当时明朝是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
大宦官刘瑾掌握朝政后,意图独揽大权,他每日献上各种娱乐,以讨好武宗,借此机会裁决各司奏章。
武宗抱怨官员无能,刘瑾趁机裁决大小事务,而武宗对此多不知晓,每日中官传旨频繁。
出于义愤,王阳明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大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城(蛮夷之地)驿站当驿丞。
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
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这里简单了解一下这段“人生中的挫折”
之前王阳明从28岁考上进士,到33岁前,五年时间,他一直顺风又顺水,工作积极,时刻想着贡献自己的热情,为大明朝“添砖加瓦”,官职不停地往上变动,一直干到了“主事”(正六品),也就是中央机构中的基层官员(负责具体的事务办理和文件处理工作 ,类似现在中央办公厅办事员),前途一片大好。
再混几年,当郎中(正五品)、侍郎(正三品)
都有可能!
只是因为看不惯宦官刘瑾胡整,多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权势熏天的刘太监往“死”里整:
刘瑾为了对付王阳明,用了四招
1.身体上的伤害:廷杖四十 因触怒皇帝,被人被脱去外裤,当众用木棍抽打,轻者皮开肉绽,重者丧命。
这种刑罚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一场赤裸裸的羞辱
2.官职“一撸到底”:从正六品直接降到从九品(驿丞)
官职是一品(从一品)到九品(从九品),九品十八阶
不能再降了,再降没有了。
得保留“公职”,不然科举考几年,没有意义了,只是言语上的不合,没必要“开除”
(驿丞是管理驿站的官员,负责驿站的日常运营和接待工作 )
3.害其性命:刘太监对于说过他“坏话”的人,还是不放心,派出杀手,想在王阳明在贵州履职的途中“干掉”他,然后随便找个“罪名”,就可以搪塞皇帝
4.让其遭受折磨:即使王阳明不死,不到贵州去,叫“不服从分排”,可以“收拾他”
去了贵州,那是蛮夷之地,将会饱受折磨,痛不欲生!
此时的王阳明的处境相当糟糕
在去贵州龙场前,很多朋友包括王阳明的家人都认为:不能去贵州
随便找个理由,就说:患病,拉肚子、伤寒,不宜舟车劳动,等“病”好了,再去履职
当不当这个从九品的“芝麻官”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地方瘴气重,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而且当地居民与汉人语言不通,过去以后水土不服,容易生病
弄不好,王阳明会死在那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王阳明认为这是“朝廷“要他干的工作,再小的事,只要干好,也能”发光发热“,实现理想!
无论谁怎么劝,王阳明执意要去贵州龙城,当驿丞(从九品)
贵州龙城,在别人看来,是王阳明的“恶梦”开始
但在即将成为“圣人”,实现心中理想的“王阳明”,却是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龙城悟道将是王阳明人生中最通透的时刻
王阳明很快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五、龙场悟道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随从,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
马祖禅师答:“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多少人是在“吃饭”时想“睡觉”的事,“睡觉”时却想着“吃饭”无法专一,更无法干好一件事!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仅仅这些就是修行。
世上的普通人会觉得玄理更加深奥了,说给他们听也完全不相信,他们偏要从自身之外的世界去寻求仙道)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放下生死的顿悟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王阳明曾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我们读书学习(用功),只是在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其实,无欲无求,平常心自然态,不去追逐那么缥缈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就会轻快洒脱,(才能)活得简单自如)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王阳明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我们普通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或身边人影响,所以,我们基本都达不到“王圣人”的心境与状态
但,王阳明说:“可以(不受外界丝毫影响)”
所以,他才是毫无争议的圣人!
我们虽然不能达到他的“那般境界和高度”,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快乐、充实,自信、阳光。
不是“他”但可以学“他”,努力向“他”靠近!
六、平叛宁王
最大的功绩是:用四十多天时间,平叛了明宁王朱宸濠号称20万的叛乱,一举消灭,完胜。
王阳明去世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奉旨南巡,船过大余青龙赤江码头。
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我这颗心是光明的,别的啥都不说了”
在船上,他王阳明得了肺病(现病名:肺结核),他最后想省亲(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人之常情),这是人作为人最基本的要求和想法,不被允许,死在船上,享年57岁。
波谲云诡的大明王朝说他擅离职守,对他诽谤,对他的去世污蔑。
王阳明手中本来握着足可以颠覆明王朝的绝对军事势力,他却看破红尘。明朝有阁老说满朝大臣最多算是“中才”,而王阳明是“大才”,不是王阳明离不开朝廷,而是,朝廷离不开王阳明。
每次军事行动完胜后,王阳明都主动要求辞官归隐(提前退休),说功劳都是陛下天恩朝廷支持,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没有丝毫野心,激流永退。
苦难让王阳明成长,崛起,对人性的深刻领悟,对世事的洞悉,让王阳明成为一代大师,成为宋明两代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
“知行合一”
(民国期间,有位教学育人的人民教师,深刻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深刻领悟了王阳明思想后,认为做是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
于是,他改了自己的名字,原名叫陶文濬,后来他改成陶知行,再后来才改成“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知“道”就是“传”)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学家。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
王阳明“立志”的重要性,立志对人本身有着重要的指导性。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王阳明礼赞》)
“他五十七年间在理想的光中与险恶的环境搏斗着的生涯,他 努力净化自己的精神……他的精神我觉得真是如太空一样博大,他的生涯真好像在夜静月明中乘风破浪……”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是明杰出军事家。
立言:
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结论:
有个人,12岁时立志当个圣人。在他心中圣人就是孔子,所以孔子做什么,他也做什么。科举两次失败,父亲准备鼓励他希望再接再励时,他却说这是浪费时间,决定不考,但第三次一举高中。
每次军事行动完胜后,主动辞职,说功劳都是陛下天恩朝廷支持,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个人叫王阳明。
王阳明是宋明两代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立德立言立功完美的践行者。
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