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溺爱”下的成长

  • 作者: 一念平和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19 16:36:05
  • 阅读0
  •   窗外,阳光明媚,虽然已经立冬,但是,气温仍然在18度左右,室内连空调都不用开。脱掉外套,惬意地靠在沙发上,深深地呼吸了几下,彻底放松下来。

      这时,助理敲门进来,问我要不要来杯咖啡,我笑着拒绝了。从红军故里——安徽金寨大山里走来,一直喜欢老家山沟里一种叫“银山沟大茶”的绿茶,既能提神,又能消食化痰。所以,到上海二十多年了,一直钟情于这个家乡绿茶。

      那天是父亲的诞辰日,不由地想起了他。

      父亲生于1927年9月27日,作为旧社会边远山区的农民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所以,贫穷的父亲直到42岁才组建家庭,43岁时我呱呱坠地。我的出生让父母高兴万分,老年得子,自然是宝贝得无以复加。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还经常把我扛在肩头上。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个时候公社的放映队到各个大队免费露天放电影。只要来放电影的了,父亲总是扛着我,找一个很好的位置站在那里。结果,父亲的身高加上我的坐姿,往往挡住后面一溜观众的视线,后面的人让父亲把我放下来,父亲为了给我一个最好的观看视角,宁愿跟人吵架,也不愿意给我放下来。如此以来,父亲对我的溺爱在整个大队算是出了名。

      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我十六岁的时候辍学了。然而,我爱读书的习惯无法改变,读不成考试的书了,其他各类闲书还是喜欢读的。从金庸、梁羽生到琼瑶、岑凯伦,从易经到上下五千年,从高尔基到大小仲马,从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到各类杂志。反正是借到什么书看什么书。然而,作为一个家里的劳力来说,农活反而没有怎么做过。也许,父母觉得以后干农活是一辈子的事儿,现在年龄小,可以先玩玩吧。

      1988年盛夏,家乡银山畈发洪水。汹涌的山洪冲毁了河堤,奔涌的洪水携带着泥沙,瞬间将刚长到一尺多高的秧苗全部淹没,我家承包的农田里所有的秧苗都被泥沙埋没。面对此景,父亲黯然神伤,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到那片黄沙田里,用手将一棵棵秧苗拂去黄沙,扶起来掌正。

      从早到晚,特别是中午酷热的时候,晒热的黄沙上晃荡着一层透明的热浪,如同火焰缭绕,熏蒸着父亲的面颊。父亲后背被毒辣的太阳炙烤着,衣服被汗水湿透后又晒干,晒干后又湿透,反复数次,很快结出了白色的汗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仍然让我在家看着那些“闲书”。

      我不忍心看着年近六十的父亲佝偻身躯连续十多天埋头那片“沙漠”田里,一棵棵“数”过几亩水田的秧苗。于是下田帮着干。然而,一直弯着的腰如同要断了一样疼,热浪烤得脸颊火烧火燎的。父亲看着我那惨样,心疼地说让我回去,想办法申请个灾情救济,比跟他一起干活更有用。

      从16岁辍学至18岁离开家,三年里,我这个家里的“劳力”总共下田干农活的时间没有几天,至今不会犁田、不会搭田埂,不会捆小麦挑子。

      父母的“溺爱”,让我这个在农民眼中整天看闲书的人,走上了自学考试的道路,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由于看了很多管理类书籍,到上海后第一步走上了职业经理人的道路,成功地养活了一个家。然后是实现了作家梦,由于书看得多,经常写些豆腐块文章,被家乡六安市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深深地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民主与法制》上看到一篇通讯——《从报童到大律师》,介绍郑传本律师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立志做一名律师,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在上海滩做了一名专职律师。

      现在回想起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如果不是父母的“溺爱”,让我这个生在农村的农民可以尽情地看书,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我也非常庆幸,没有在父亲的“溺爱”中迷失自我,始终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并最终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扎根在繁华的上海。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溺爱”下的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anwu/24110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