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与夜之间站立
——读王学进的诗《山峦》和《后悔》
一、当语言缓缓升起,如山之灵魂
《山峦》这首诗,以一种近乎禅意的姿态,站在山的身侧,替山说话,却又不替山辩护。诗人用极简笔触将山从传统的“巍峨不动”中唤醒,它不再只是背景或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可以生发、繁衍、疼痛、光芒、寂静、变化的生命。
“不只是巍峨 / 还能生出盛大的山林、果实和成群的山麂、梅花鹿…”这句中,“巍峨”仿佛是山的皮囊,而山林、果实、动物与缭绕云雾,是它的呼吸,是它梦中的心跳。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山也有自己的隐喻系统——金身、撕心裂肺、凝重圣洁,这些词本身超越地理,抵达一种几近崇拜的物化转译。
阳光普照时,山是一个被拜拜的塑像;暴雨来临时,山是痛楚的肉体;大雪覆盖时,山是静默无言的神明。在不同季节与气象中,山不断变身,如同一个人的情绪起伏,如同灵魂大海的潮涨潮退。
这首诗似乎并不渴望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却悄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山之人格。它不宏大、不训诂、不训斥,只是静静地陪伴我们想起:那庞然不语之物,其实也在像我们人一样,爱恨交加、反复无常。
这是诗歌让我们看到:在沉默中,一个有灵的活人会把自己的诗意,满溢出来,为一切山川物件立像,在浸润提升下,为我们看到其中内在的活动的秩序。
二、后悔如夜,夜中有光:失误的自白书
《后悔》看似是一首情绪迅猛的诗,却拥有极强的逻辑递进与张力。诗人用短短几行句子,把我们带入一个“后悔者”的精神内部。
“后不后悔?这世间哪有后悔药 / 忏悔,也不是什么济世良药”
这像是哲学家在午夜对镜沉思时的第一击——痛而直,明而沉。它不是控诉,也不是宣泄,而是一种对无法改变之事深知以后的坦然和哀悼。一如使徒保罗说:“我所愿意的,我不去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行。”这首诗的情绪亦是如此——痛,是因为知道;悔,是因为还曾希望。
接下来的句子:
“你只会一个动作:两肋插刀 / 这大半生练就的肌肉记忆 / 既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别人,更救不了世界”
这不仅是对“忠义精神”的反思,更是对“道德本能”的质问。当你一生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为别人赴汤蹈火的人,最终却发现,这种“本能”可能只是自毁的一种形式。这是诗人向现实投下的一个长长影子,一段自我更新的轨迹。
这首诗并不是冷漠的,它只是温柔得有些刺骨。那一句“你不该摔门而去,把雷电当星星 / 把黑夜当太阳”,仿佛是从记忆的深处流出的一声哭泣。你曾误判世界,把黑夜误作光明,而如今的你已学会分辨天象,却已不能回头。
这是成年人的“忏悔诗”——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在真相中重新站起崛起。
三、抽象的缝隙中,有温暖的光
王学进的这两首诗看似风格截然,实则在精神深处共振出同一种“温暖的抽象”。他并不将情感具体化为人物事件或戏剧场景,而是通过意识流动中的感官具象,比如山麂、金身、两肋插刀、摔门而去,来引发读者心中共鸣的音叉。
我们感到震颤,不是因为看见了某个故事的结尾,而是因为看见了自己曾经在黎明或夜里,悄然经历过的那一刻模糊的放大:你站在窗前,你知道错了,却已走得太远。你站在山下,你知道山在哭泣,但你听不见它的声音。
诗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通往记忆深处的通道,里面没有喧哗,只有一种轻微震荡的心跳。诗的朦胧不是模糊,而是一种诗意的“留白”:那不是迷雾,是信任——信任读者会懂得那些没说出口的超越… …
而“缭绕云雾”“金身加持”“忏悔不是良药”这类抽象语句,在诗人的手中不再轻浮,而变得充满厚度,如同一层层褪色的墙纸,藏着时间的纹理。
四、爱,是不动声色的重复确认
如果说《山峦》是关于世界的赞歌,那么《后悔》便是关于自己的悼文;但它们都以一种极隐约却深情的方式,表达出”我依然爱你”无论这个“你”是自然、他人,还是那个曾经跌倒的自己。
诗歌中的“爱”不在大声告白,而在一遍又一遍的确认:即使你误判星星,即使你练就一身两肋插刀的本事却最终无用,我依然温柔地写下你,记住你。即使你被大雪覆盖,我依然称你“凝重圣洁”。
这份爱没有玫瑰香气,没有春风拂面,却更真实。它像深夜一盏还未熄灭的小灯,在风中点着。诗人在潜台词里对我们说:
“你不完美,你后悔,你反复无常;但你依然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原谅。”
这就如圣经里说的“你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而是人间写诗者的低声问候:“我见你痛,我就陪你。”
五、站在诗的尽头,生命之光从内心升起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诗的起点。王学进以极少的语句,构筑了一种极深的精神张力。他没有假装可以改变世界,也不声称要唤醒什么沉睡的良知,而是悄悄递来两张紙片:一张写着山的永恒,一张写人的悔恨。而这两者,在轻声低语中,彼此映照,悄悄抚慰。
诗的尽头,并非终点,而是转身的那一刻。
你站在山脚,听见自己的心跳;你站在黑夜的边缘,看见一点光亮在身后亮起。那不是黎明的曙光,也不是救赎的预告,而是你在诗意中重新获得的——温柔而坚定的活下去的理由。这就是一个被吹进一口气成为有灵的人所表达的形象样式。
王学进不炫技,不煽情,他用一种含蓄到几近透明的语法,把诗的意义化进你每日的沉默和挣扎里。正是这种近乎“无为”的写法,让诗的灵魂得以轻轻靠近我们,不惊扰、不评判、也不企图“改变”你。它只是站在你身边,一起看雨,一起看雪,一起经历黑夜无常,一起沉默,一起原谅和爱。
好像在说:“你可以什么都不说,但我知道你心里有风,有山,有星辰,还有一份不肯熄灭的内在灵光信念。”
结语:
《山峦》和《后悔》像两封不同时间投递的信,一封写在天朗气清的早晨,一封写在电闪雷鸣的夜晚,但它们都在说着同一句话:
“愿你被山记住,也被夜晚原谅。”
而我们,在这样的诗句中,慢慢学会站起来,学会再一次温柔地看天地万物,甚至,温柔地看自己。就像王学进替我们悄悄做的那样。把那份内在的美善秩序和从黑暗积蓄后面的力量无限表达出来。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