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朝花夕拾大水缸

  • 作者:钱珍生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7 10:15:42
  • 阅读0
  •   晚上散步,遇上了老家邻村庄里的一位长辈,兴许是乡情的缘故,我们俩边走边聊,十分的投机。在谈及诸多的话题中,他说到今年回老家做清明时,看见自己老屋里的那口大水缸,至今仍完好无缺。不知怎的,回来后我来了兴致,于是便产生写一写那个年代,事关我家大水缸的文字。

      水缸,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装水的缸子。而缸子里的水,全部供家人日常做饭、炒菜、及饮用所需。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保障家人正常生活的生命之水。因此,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家庭,不可或缺。与我而言,毫不夸张地说,是吃水缸里的水、喝水缸里的水长大的。

      那些年,我家的水缸,高度足有一米多,口径70 公分左右,缸体内外粗劣毛糙,轻敲时还能发出“当当”地回响,其容量能装三担水。一年四季水缸存放的位置,是紧挨灶台与墙壁衔接处。同时,缸体的三分之一必须埋入地面以下。这样做道理很简单,一是使水缸少占室内的空间,二是长期固定不易摇摆,三是舀水方便快捷。由此看来,水缸在厨房里,应该称得上烟火气息里的一道风景。

      水缸里的水,大多来源于离家五百米处的水井里。水井座落在屋子东边的山脚下,里面的水全是地表以下深处渗出的泉水,冬暖夏凉、甘甜滋润,供应周边五个生产队人家的生活饮用。尽管小井的负荷量过大,但在四季更迭中,很少有干涸见底的现象。只是每天,乡邻们在井里取水时,经常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水缸里的吃水,全由父亲一个人承担。为了避开人多的峰谷期,每天的天刚麻麻亮时,父亲便起身担起了两只水桶,走在通往山脚小井的路上。回来时,扁担在肩上“吱哑…吱哑”的起伏声,他似乎成了第一个叫醒村庄的人。待我们渐渐长大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母亲便要求我与姐姐在一起抬水。刚开始,我们既心生怨气又不习惯这项活儿,一旦从井里打满水走在路上时,桶里的水在我们拉、扯的肩膀上,总是晃晃悠悠不断地溢到地面,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痕。好不容易到了家,剩下的水仅有一半多一点。因此每次的抬水,我们都感到分外地烦人,愁着的脸露不出丝毫的笑容。

      而更加烦人的是,每隔一段时间的抬水之前,须将缸里的水舀起,再将缸内壁的污垢清洗干净。这原本大人做的事,但他们总是忙于别的家务,将这事不容分说地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有一次我用竹枝刷清洗缸壁时,现在记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小心碰坏了水缸的内壁,出现了一条细而长的裂缝。吓得我心惊肉跳不敢吱声,遂寻找理由企图蒙混过关,但最终还是被母亲识破了。气得她拿起了笤帚朝我猛追过来。尽管我扭身四下的躲闪,依然没有逃脱这一劫。于是独自呆站在门外,眼里流出了无奈的泪水。

      缸体出现一条细而长的裂缝,任其下去定会有漏水现象,也就意味着缸不能继续使用了。这事如果换着是现在,买一口新缸替代便是。然在那个苦涩的年代,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父亲知道后,从邻居家借来了石灰和石膏,将其分别捣碎碾成粉末状混合在一起,尔后加入适量的水搅伴成糊状,待稍作冷却有了黏性时,一点一滴地涂抹水缸的裂缝处加速凝固。直到感觉缝隙全部粘贴起来后,才放心这缸再次使用的可能性。

      受伤的水缸修理后,出现了一条蚯蚓状的疤痕,再次使用对于我们来说,免不了心生狐疑,也额外地增加了储水的难度。这之前,我和姐每次将水抬到缸边时,先用水瓢将桶里的水舀出一半放入缸内后,剩余的遂提取水桶架在缸沿上,稍作倾覆便全部倒入。然从那以后,为谨防裂缝再次受伤,只好耐心地弯下身子,将桶里的水一瓢一瓢的舀到水缸内,直至见到桶底为止。如此这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自不必说,更主要的是心生抱怨,抱怨父母过于节俭,舍不得购买一口新的大水缸。其实那时我尚小,根本不知道,每个身强体壮的劳动力,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获得的报酬也仅有0.8元呢。

      水缸一般要配盖,主要防止屋内的灰尘和异物掉入里面。缸盖是由两扇木质构成的半圆形,使用时减少笨重、便于开合。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有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从田地里回家感到口干舌燥,来到水缸前掀起半边盖,舀出半瓢水咕咚咕咚下了肚。谁知离开时忘记合上,夤夜时分,导致一只老鼠掉进了缸内无力生还。次日早晨,这事被母亲知道后,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从缸内夹出老鼠,继而又相互联手,边嗔怪边将缸内的水毫不吝惜地清除掉。

      那个年代没有天气预报,水缸便成了晴雨表。倘若某一个晴天里,发现缸体外侧的通体潮湿,甚至有水珠零星聚集,父母便深知不太长的时间内,老天会变脸。遂适时收拾好屋外的东西,以避风和雨。

      那个年代更没有冰箱,水缸便成了降温的神器。家中餐桌上偶有剩饭剩菜时,父母们岂肯忍心倒掉,总是想着供下一顿继续食用。为防止饭菜发酵、霉变成馊味,她们将剩余部分整理于相应的碗盘,随之集中存放于脸盆里,最后将脸盆浮于缸内的水面上,以期达到降温、保鲜的效果。

      那个年代厨房地面是土质结构,潮湿润泽,适宜蜒蚰的产卵、繁殖和生长,于是水缸又成了蜓蚰恣意活动的地方。夜间,这些灰色、黄褐色的软体动物钻出了地面,爬行在水缸的内外侧,所到之处,都留下了银白色的痕迹。每次看到,都感到一阵又一阵的恶心,惧怕蜒蚰掉入缸内破坏水质。

      每年临近春节前夕,井水无法满足乡邻们的用水。于是,大家只好改道到较远的小圩里去挑。一般情况下,挑回的这类水比较浑浊、略有难闻的味道散在空气中。因而,必须取适量的明矾,均匀地撒在已灌满水的缸内,紧接着使尽浑身的解数用力来回搅拌,使水中的微小颗粒渐次沉入水底,上面的水依次清澈透亮,达到了放心食用的最佳水质期。

      现如今,水缸的往事,早已深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是,我必须坚定地说:大水缸,再见吧!莫回首。

    【审核人:雨祺】

        标题:朝花夕拾大水缸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4180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巴尔特巴尔特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