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着一幅幅古意翩然的历史图景,品鉴文化遗存,是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的源泉动力,更是新时代建设美好家园的精气神。可以说,建造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梦刘明做了25年,他也与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对话了25年。
4月18日这一天,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次生动的现场研学活动。博物馆内,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求知欲,认真地观察着每一件展品,聆听着讲解员的详细解说。馆长刘明远远地看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仿佛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我创办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凌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感受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看到这些学生们对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充满兴趣,更坚定了我办好博物馆的信心!”刘明说。
不断折腾的青春
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凌海市,是2021年4月经辽宁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凌海市第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私立博物馆,也是全国首个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品3000余件,其中很多展品具有唯一性,带有典型的凌河流域特征。
馆长刘明,浓眉大眼,体格壮实,穿着休闲朴素,初一看,就是一位普通平常人。接触下来,却发现他不但有着商人的智慧精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除了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外,身上还有“辽宁省社科联辽西智库专家组成员”“锦州社科联专家库成员”“渤海大学客座教授”“锦州‘四地’红色文化传承人”等多个文化标签。
1972年,刘明出生于锦州凌海市(时称“锦县”)大凌河镇一贫困家庭,初二辍学,工作几年后,获得电大函授专科学历。他在社会上吃过很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生活磨砺:洗过罐头瓶子,推过砖,做过力工包含的所有工作。两年后,他来到县木材公司做业务员,很快在单位里崭露头角,先后承包了单位的饭店和商店。1991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创业,开办了当地第一家以出租录像带为主的影碟店。1997年,成立了天艺广告公司,经营户外媒体广告,成为锦州第一个在户外竖立擎天柱广告牌的人,掌控锦州地区80%的户外媒体广告市场,公司曾被评为辽宁省行内十强,目前天艺广告公司仍在运营。
2015年,刘明在锦州古玩城开办天艺堂古玩店,以收文物为主,经营至今。2014年,他到北京开办北方文物等3个文物店,连收带卖,同时学知识长见识。4年后,出兑了2个文物店,将北方文物店出租给别人经营。
刘明说,从小到大,他就是喜欢折腾。不管怎么折腾,都应该说,刘明挖到了第一桶金。
与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对话
刘明与文物的缘分是在儿童时期就结下了。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发现,同学们踢的毽子很多都是用“大钱”做的。这“大钱”对他太有吸引力了,没有征得同学们同意,他就把“大钱”都剪下自己藏了起来。事情闹大了,结局是学校撤去了他的体育科代表职务,父亲将他一顿“胖揍”。
读初一的时候,刘明向同学的父亲借来一本《锦县志》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锦县志》记载了很多辽代以前的文化遗址,每到周末,刘明就自己或者和伙伴骑着自行车寻访这些文化遗址,远的地方要骑行三四个小时,往返需要一天时间。在这些遗址中,他收获了箭头、打砸器、玛瑙制品、陶片……
1996年做生意有了一些钱之后,刘明开始了收藏之旅。最初是杂项,主要是辽西化石。经过学习和摸索,他逐渐了解到,辽宁省的文物三分之二出自凌河流域,凌河流域历史文化特别久远,往前推可以至5500年前。
但是喝着凌河水长大的人,很多却不知道凌河的历史文化。在越来越痴迷的文物收藏中,刘明开始梦想着建造一座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这个馆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应该有什么文物?刘明一梦就是25年。
多年来,刘明收藏了3000余件文物、近400件化石、近2000块汉砖、45万粒阴沉核桃。最初,这些文物摆放在家里、影碟店里、广告公司里,慢慢整理成了系列。随着量的积累,刘明建了一个库房,专门摆放文物。因为公司和锦州、北京的文物店都有人在打理,他大多时间都在和文物近距离接触,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这些宝贝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思想有魅力有文化有历史的天使,让人窥知了先人在其中焕发出的思想光芒。追寻着一幅幅古意翩然的历史图景,品鉴文化遗存,是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的源泉动力,更是新时代建设美好家园的精气神。可以说,建造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梦刘明做了25年,他也与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对话了25年。购买用来学习文物文化知识的专业书籍近1000本,参观见学了近100家各种博物馆,写了25年收藏日记。
坚守与传承
2020年4月,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了。
关于选址,有两种选择,非常简单的是选在郊外,但刘明反复思索,最后选择租赁市中心与萧军纪念馆一条道路之隔的一处房子,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参观,也便于促成“双赢”局面。博物馆整体建造方案是刘明自己设计的,仅门脸就改了6次。后来建成的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两层,以年代为主线,主要陈列从远古时期到红山文化到汉唐再到宋元明清等五千年之间,大小凌河流域出土、收集的相关文物、史料等,展品3000余件,其中很多展品具有唯一性,共分为11个展区。以功能为类别,有化石、石器、青铜、玉器、木器、瓷器、兵器、钱币、织锦等。
文物的积攒,理想的实现,需要大气舍得。在博物馆一楼,布展着一件石磬,这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为目前所知年代最久(距今5000—6000年)尺寸最大(97厘米)的打击乐器。石磬为部落祭祀礼仪奏乐之用,敲击各部位发出不同音律,黑石质传出类金石钟鸣,音色宏伟庄重、深邃,堪称“华夏第一石磬”。这个石磬是2013年一位朝阳农民发现的,闻讯去了很多同行,别人出价有两万、三万的,刘明出价5万元。看出此物价格不菲,农民反倒不卖了。2018年,农民突然找到他,说儿子结婚要用钱,想以10万元的价格出售石磬。“可是,我现在手里能够拿出的现金,只有8万元啊……”成交!
文物的积攒,理想的实现,需要慧眼识珠。在博物馆一楼,令人震撼的是陈列着一具龙纹石棺。石棺是一种石制的棺材或尸体容器,古代贵族常以雕刻装饰。此石棺雕龙纹,是高句丽国一个国王使用的。刘明到农村采风时候,发现村主任家喂驴的石槽子竟然雕有龙纹,就问村主任卖不卖。村主任说这个槽子是过去淘来的,槽子比较深,喂驴也不太好用,想换个真正的驴槽子。“大约多少钱?”“50元就够买个好槽子了。这个槽子你相中了,200元就拿走。”“这有五六百斤,我不好搬啊。”“我帮你运,你再给100元。”
文物的积攒,理想的实现,需要执着坚持。在博物馆二楼,吸引人眼球是一套4件清中期头饰,分别是银鎏金工艺、掐丝工艺、镶宝石工艺……2006年,这套头饰最初在锦州古玩城出售,要价3万元。刘明手里没有那么多钱,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初步意向为两万。在苦苦筹钱的期间,事情出现了意外,这套头饰被锦州一位老收藏家以两万五千元的价格买走。后来,这位老收藏家搬到北京居住。文物的召唤与牵挂,就是刘明的诗与远方。为此,他三次专程到北京拜访,反复磨老收藏家。最后,他实话实说,自己是想建个博物馆,如果缺少了这套头饰,不仅会特别遗憾,也是历史文化的缺失。为刘明这样的想法与精神深深感动,老收藏家最终以友情价7万元的价格转让了头饰。
文物的积攒,理想的实现,需要感情投入。“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是宋诗《影戏》中描述的皮影戏的场景,惟妙惟肖。凌源市有一位小学老校长,是皮影戏传人,家里祖传两套皮影,贵贱不卖。刘明不着急,总是前往拜访,带些家乡特产什么的,有大凌河酒、百合小菜、北镇熏鸡等。没想到,老校长对大凌河酒情有独钟,呷得特别美。5年过去了,老校长以6000元的价格半卖半赠,一套980件的皮影陈列在文物馆二楼。
2014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对民办博物馆准入机制、办馆行为等进行了规范。根据该文件,设立民办博物馆须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构成展览体系的300件(套)以上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经过学习了解方知,这300件(套)以上藏品是捐献给民办博物馆,终生不得出售买卖,换一句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无偿捐献给国家。刘明首批捐献了312件,经过审核后,获批建立博物馆。对于无偿捐献,很多人骂刘明是个大傻子:为什么不留给自己?不留给后人?
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刘明又在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内拿出300多平方米面积,进行辽西义勇军与国歌素材地展品布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刘明建馆首批资金投入就花了近300万元,运行同样需要高昂费用。4年来,博物馆每年运行的费用需40万元左右,而这些钱,都是刘明自掏腰包。
说到难,刘明坦言:“确实难,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只要博物馆不亏损,我就继续干;只要赔得起,我也干;只要能让更多人通过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我更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