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一段段泛黄的记忆。所有斑驳的时光,便在三千繁华里生根发芽,是一袭婉约的惆怅,丰盈了流年,绚烂了时光。大连甘井子路最西端有一座桥洞,老大连人称它为甘井子化工桥洞。别看这桥洞不起眼,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或许是大连最早的立交桥呢!
为什么叫化工桥洞呢?因为桥洞离大化的厂门不远,大约能有400米左右,大化全称叫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是个万人企业,在我国化工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凡是家住老甘井子的大化职工,和大化附近企业上下班职工也都经过此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到上下班时间,你就会看到桥洞里面黑压压的人一片,桥下是人们骑自行车的清脆铃声,桥边两侧人行道上则是职工拎着饭盒急忙赶路的刷刷脚步声……
回忆过去会更好理解自己的人生。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报到第一天就是从市里坐着公交车,在甘井子老百货下车后,步行半个小时经过老桥洞才能来到厂里,这是必经之路啊!桥洞一段一段的,记忆中好像共分四段,每段两个洞口中间是桥墩隔开,洞里长大约十米左右,洞高七、八米上下,洞与洞之间长相隔一段距离,人在两边离地面一米高的水泥台上走,车在地面路的两个洞口分别行驶。洞口上面分别是横向铁路专用线。桥洞里面十分陈旧,水泥墙面不少处有损坏和漏水的印迹,有的照明灯头已经几乎脱落……让人感觉到这里处处显露出一道道历史痕迹的陈旧啊!
有一次下班没有赶上通勤火车,我和班长崔师傅一起准备坐公交车回家。他是1948年参加工作的老工人,路过桥洞时他告诉我:大化是日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化工企业,为了掠夺东北煤炭资源,在甘井子修建煤码头及配套设施,并涉及运输桥梁与铁路建设,为了车辆和人们行走,而建了立交桥的桥洞,解放后又经过几次大的重修和扩建……望着头顶上飞驰的铁路货车,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留下的日本侵略与掠夺中国财富的悲惨历史烙印啊!
大化企业里的机构不少是在厂外,如集体宿舍、总务处、医院、招待所,销售公司等。所以在厂里办什么事情也须多次往返桥洞。
有一年夏天,我去厂外办事当走到第二个洞口时,一位中年女同志向我打听:到大化办公室怎么走?我突然发现这不是多年未见中学时代的化学候老师吗?记得当年她年轻漂亮,化学课讲的非常好,每次做实验时总是反复讲解,什么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应该怎么正确表达……眼前的她已经头发有些花白了,她告诉我这次是来大化了解化学课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我告诉她,我是她当年的学生,在大化工作。她高兴地与我紧紧握住手,忘记了是在酷热桥洞里面谈话,我们唠了半个多小时……后来我又被邀请到母校给孩子们讲努力学习好化学课,长大了为祖国服务的重要性。化工桥洞与老师的巧遇给我留下了深刻怀念,我一直把它当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文革”后期,大化被3280部队军管,为了配合“抓革命促生产”,厂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被借调到那里担任副指导员,同时还有京剧清唱任务,天天在厂门前的东俱乐部排练,晚上太晚了,就在俱乐部住。清晨起来饿了,就穿过化工桥洞到附近小饭店吃几根油条喝碗豆浆,回来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在桥洞里面大声喊几声,练练嗓子……久而久之让成习惯了,离开宣传队后每次走到那里就想喊上几嗓子,听一听桥洞的那优扬回声,不由自主就会联想起青年时代的艰苦快乐日子……
有段时间我在一个600多人的车间里担任专职的共青团干部。为了配合车间安全生产工作,常常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搞废油回收和清洗旧抹布活动,还要组织各种文体比赛。有时还约要求进步的青年谈心,常常很晚才回家。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了,路过桥洞时不小心滑倒摔了一跤,工友将我扶起,脚歪了很痛,一瘸一拐地走到公交站。当知道到我们车间团组织被评为辽宁省四好团支部时,心里充滿了喜悦之情。一份辛勤劳动一份丰收硕果呀,当年我还被评选为优秀团干部,厂团委委员。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搞共青团工作积累的经验为以后作好其他工作奠定了牢固基础。这让我终生收益啊!
回忆过去我就会明白现在和未来。我在大化工作近十年里伴随往返化工桥洞的次数频繁增加,自己也在这座工人阶级大溶炉里不断锤炼成长起来,后来工作需要离开大化去外地工作了……多年之后,已经是大化老总的大学同学告诉我,企业已经搬迁到金普新区了……但化工桥洞它还牢牢固定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那继续发热发光……我是十分怀念化工桥洞的那些往事,思念那个时代的青年工人生活,欣慰的是它已经在默默无语岁月里,沉淀成一幅长长美丽画卷,铺展在我心里……亲爱的朋友,你说是吗?
2025-4-16
作者简介:
高培福,男,大连人,南京化工学院毕业,北方华锦化工集团退休,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国内外杂志报刊发表多篇文学作品,是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