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电视剧《康熙微私访记》第28集,康熙的宜妃说了一句话:我最见不得人受苦了,引发了我的同感。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到青衣镇暗访,出自故事《茶叶记》,应天龙因为嚣张跋扈,仗着自己背后有朝廷做靠山,霸行茶市,被康熙处决。
康熙微服私访去江南青衣镇私访茶叶之争,到了之后发现撒家和应家茶监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百姓苦不堪言,康熙清查应家罪行,发现真的是勾结官府,呼赫图就是他们的背后大靠山。
宜妃是皇帝的随行人员,看到青衣镇的茶农被应天龙害得做不了茶叶生意,街上无行人,到处关门闭户,店家也不敢做生意,茶商的茶叶运不出去,便气愤不过,于是他们一起贩卖茶叶,帮茶农茶而进行交易,引来众人称赞。宜妃收茶时没足够银子,就付了银票,应家为阴其收条,威胁钱庄老板歇业,被拒绝后将之杀死,并派人将宜妃收来转卖给茶商的茶放火烧了,茶商无处兑银,与宜闹事。应家带人前来捣乱,并抓不服茶农欲杀,康熙出手,打败应家,应搬出官兵,欲捉皇上,皇上亮明身份,亲手杀死应天龙,平息了茶叶之争。回宫后,康熙将呼赫图斩首、将谨妃等相干人员治罪,大快人心。
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妃能说出,我最见不得人受苦,皇帝又能亲自惩治破坏茶农生活的不法分子,为民伸张正义,解救茶农于水火,青衣镇的茶农真是如遇救星,山呼万岁之声响彻山谷。可是,如今我们有些官员,对百姓真是冷若冰霜,甚至置生死于不顾。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报道:“原山西省长痛斥:搞成这样,还过个屁年!”
于幼军曾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等职。他说;我到山西工作,到了大同矿工棚户区。我当时去了几次,有些地方就老不带我去看。我问工人住在哪里啊,他们就不带我去。后来我看到山坡上有大片大片的很低矮很破烂的棚户区,我就叫停车停车,他们就说,省长,我们是去下一站,我就喊住停车。
我一看,七八口人,住在用石棉瓦搭的不到两米高的棚子里。没有上水和下水,没有厕所,很昏暗的电灯。家徒四壁,一个炕,外面有一条长板凳。我问家里几个人,他们说五个女儿加上夫妇俩。我问就一个床怎么住?他们说母亲和五个女儿睡在炕上,父亲睡在外面用来吃饭的板子上,过了几十年。我看了十几家都是这个样子,我掉眼泪了。中午一点多了,我没吃饭,就现场说,我们对不起工人,对不起这些矿工。已经建国几十年了,工人阶级是我们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他们几十年挖煤矿多辛苦啊,多危险啊,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但是几十年住在这么破烂的棚户区里面。
我问有多少人住这样的棚户区,他们说光大同就有30万,全省有多少?110万。我说如果我们还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话,我们还配叫共产党人吗?我们对不起老百姓。当时省里、市里、县里和同煤集团的人都在,我就在马路边开个现场会,安排谁谁谁负责什么。我说两个月,你们搞出一套方案,怎么改造棚户区,让30万人全部住上新楼房。
后来我说,省政府出一点,市政府出一点,同煤集团出一点,剩下老百姓每平方米最多一百块就可以买下来。他们一般住六七十平米,人多的话一百多平米也就几万块,可以分期付款。我问矿工承受得了吗?他们说承受得了。后来这个方案在全省推广,有的县说拿不出钱,我说好办,凡是拿不出这批钱的,区县市三年内不准更换购买小汽车,这是第一;第二条,领导干部不准出国;第三,不准上酒(所有公务人员接待不准上酒)。谁不执行就这么办。半年之后我去检查,这笔钱到位了吗?有没有没拿出来的?他们说,省长,没有,全拿出来了。
五年后,(我离开了,晚了几年)矿工陆续都搬进去了。我也答应了,你们搬进去了,我去你们家吃饺子。每年去矿工家里吃饺子,这是我最高兴的日子。矿工跟我也有很好的感情。
经历过文革,去过农村,看到老百姓这样的生活,只要有点良知(都会那么做)——有的人连良知都没有,我不知道那些贪几十亿几百亿的官员他们还有没有半点做人的良知。
《突围》中的吕德光书记也是同于幼军省长一样,同情住在危房里的矿区职工,致力于棚户区改造的领导干部。
吕德光作为京州市的一把手,原来也把重心放在了城市规划上,吕德光的家中有一张特别大的京州地图,他每天都在思考京州的城市建设,希望京州可以成为特色发展城市,却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并不感兴趣,没有过多关注。
因为疏忽,由于管线年久失修,终于发生3.28的煤气爆炸,大片危房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爆炸震醒了市委书记吕德光,决心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市委书记吕德光夜访棚户区,深感棚户区的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只有下决心改造棚户区,人们才能有幸福感,获得感。吕书记转变了城市建设的观念,当他来到棚户区看到那么多无家可归住在简易棚的群众时,终于明白作为领导的责任在哪里了。
城市建设确实很重要,会带动GDP迅速上涨,但只重视经济增长,与群众脱节,那么,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吕德光分析,京州市政府的工作机械、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所以决策缺乏精准施治。如果五年前改造,老百姓基本不要出钱,就能住上新房,现在房价高了,可能要出钱才行,深感对不起人民。决心那怕被撤职,也要当棚户区的改造总指挥,还上欠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周恩来看不得老区人民受苦。离开延安27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重返延安。周恩来听着大家汇报当地的情况:延安人民生活比过去好,但是比周围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得慢,生产发展不如其他地区快,粮食目前还不能自给。
听完这些话之后,周恩来表情突然变得非常凝重,他说:“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在我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用小米养活了我们,养活了革命,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今天他们仍然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对不起这里的人民。”周恩来知道延安还很贫穷,但是他没有想到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战争年代时大家尚且可以吃饱肚子,但是在和平年代,却没有饭吃,周恩来流下了自责的泪水:“这是我的责任啊,我没有当好这个总理。”
邓小平也见不得人民受苦。“文革”期间,邓小平曾被疏散到江西,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生活贫困的状况。1972年11月中旬,他到三湾村看到“老表”们初冬时节大都仅仅穿着一条单裤且都是自织的土布,住房比较差,生活还是很苦,人均收入每年就是三十几块到四十几块钱。对此,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这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老百姓贫困状态时说的一句话。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成为他心中的大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主导的政策就是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再解决人民的小康问题。他愤怒地批判“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论调,认为“那是荒谬的”。他坚定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他对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忧心如焚,果断地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求一心一意搞建设。他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没有邓小平这么深的人民情怀,这么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提不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共产党就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虽然现在生活比过去好了,但还是有相对困难的群众,李克强总理说,月收入在1000元到1500元的群众还有九亿之多。于幼军省长所看到的和解决的问题依然还存在。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就业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张登华在“赞锦涛书记”一文中说:“科学发展观将’人’作为一个核心,所有的发展都必须围绕人来进行,再一次将党的指导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