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总是天真的,快乐的,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混混沌沌,天真未泯”的时期,怎么能不喜欢游戏呢?谁能没有几样称心的玩具?谁又能没有孩提时的童趣呢?
放风筝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春天的到来,春风吹起,放风筝的时节来到了。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古老的民俗,南北皆有。说到放风筝的事,必须始于扎风筝。六、七十年代手艺人基本都收摊关门了,风筝是买不到的。骨架、纸张、引线是基本材料,顶线(又称吊线)是制作风筝的关键之处。顶线不好,就放不起来,即使起来了,容易空中翻跟头,倒栽葱。顶线是三条线构成,拉直的线组成的空间,一定要成为一个等边三角锥体,这是要点,需要经验和技术。风筝的形体是各种各样的,比较简单的,如田字形的,就是方型的,萝卜型的,粘上一条长长的尾巴,许多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在我孩童时常见得到,也是我那时比较熟悉的风筝;复杂一些的,主要是动物造型,如蝴蝶型的、长龙型的、蜻蜓型的、猫头鹰型的。记得邻居里有一个王姓的叔叔,山东青岛人,手巧技精,他扎的风筝,造型多,飞起来后,既稳又高,许多人求之不得。
放风筝是在春天尚未复耕的田野里。每到时节,大人孩子们犹如过节一样,集中在一起,争相竞放,一连数天。飞在空中的风筝有时彼此距离过近,为避免逼近他人风筝,发生绞线导致坠落,放风筝的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收放线要控制的精准,速度也要控制适当,来不断调整风筝的姿态,达到彼此保持合适距离的目的。偶尔出现彩绘非常漂亮的风筝,往往会引起众人的一片惊叹、欢呼,受到赞美的风筝主人,也会释放出得意的样子。
现在,风筝已然成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了。您若喜欢,可以买到各种式样的风筝。
北京人喜欢放风筝是有传统的,似乎不分时节。站在我家的窗前,前方的郊野公园里总有一些人在放风筝,特别是日落月出后,风筝上放出各种色彩的光亮,与夜空的星星混为一体,好似游走的精灵,也为远处城市斑斓璀璨的灯光,融入了几分格外的情调。城里高楼大厦多了,没有了风筝的空间,喜好放风筝的人,只好如候鸟迁徙,不断寻找合适的场所。我带着小孙女去放风筝,在家门口的城市公园,经常会碰到许多从二环里来的风筝喜好者。其中一位先生,家住前门,天气适合时,几乎是雷打不动,骑行近二十里路,为的是找到放风筝的地方,还热心地指导我和孙女如何放风筝。放风筝犹如钓鱼等,也会成瘾,据说还可以防治颈椎病。驰名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品牌。看来,放风筝无论对于经济发展、繁荣文化,还是健身运动都是有很多的益处。
滑冰车
滑冰车是北方的孩子都玩过的。冬季来了,孩子们戴上棉帽子、围巾、棉手套。纷纷从家里拿出冰车走向大大小小不一的冰面,比较完整的冰面有小河、水坑形成的,较小的是井台附近遗撒水的堆积冰,大一些的孩子会结伴到城乡结合部的野湖地。
常见的冰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双轨道的,一种是单轨道的。双轨道冰车的尺寸,宽大约在40厘米,长50厘米,可采用坐姿、跪姿,左右手辅之以冰插。单轨冰车可以放置双脚,采用蹲姿,也要辅之以冰插。单轨冰车滑行速度快,需要一定的平衡技术。在大一些的冰面上,孩子相互之间开展滑行比赛。
今年春节前,刚刚进入四九的那一天,孙女一直想去滑冰的事终于兑现了。于是,我和妻子带她前去了前海的冰场,这里俨然成了后海冬季旅游的重要场所。远远望去,彩旗飘扬,冰面上人流密织,各种滑行车辆来来往往。我们每人花100元买了门票,进入冰冻的湖面。游玩没有时间限制,冰车有滑行的,也有骑行的,有单人的,有双人的,还有不少人在晶莹透明的冰面上自由地溜冰。那天的天气特别的冷,好在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帽子、手套、围巾都加上了,冰面上的冰沫随风在冰上飘起,很像东北的风吹雪。刚进入冰场,是我和妻子轮番推着孙女的冰车,后来她坚持要自己滑行,一段时间后,孙女觉得还不过瘾,要妻子坐在冰车上,她推着奶奶在冰上奔跑,如同像羊儿在草滩上撒欢一样,开心极了,寒冷的感觉也随着跑动蒸发了。天色已晚,前海的周边纷纷亮起了彩灯,还有许多游客在渐次进入冰场,问了工作人员,夜场要到晚八点才结束。我们离开冰场,顺便买了几样小吃,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走向公共车站。
推铁环
推铁环一般是男孩子们的乐趣,四季都可以玩。铁环的直径在30厘米到40厘米间,铁环上再套上几个小的钢丝圈,铁环滚动起来,发出连续的金属撞击声,引起行人的注意。
推铁环的要领在于平衡要好,还要快,有点像骑自行车,速度越慢,越不容易控制平衡。启动时,容易左右倾斜,铁环转起来,顺势向前用力推动就稳定了。记得小学时,学校的运动会有推铁环比赛项目,并排六人,各有各的赛道,50米长度,先到者为胜。还有花式比赛,在地面画上曲折反复回转的线,沿施画的线推动铁环,添加了乐趣,也有一定的难度。
打尜
百度一下可知,“尜”是一种儿童玩具。形状像橄榄,两头尖,中间大。
尜多为木质材料做成的。杨木的尜,质地软,孩子们可以用小刀手工削成。要是选用白蜡木或桃木、杏木质地偏硬,要找那些父母的单位有机床的人,拿到机床上车削而成,机床加工出来的尜,形态标准,材质又硬,击打性好。
打尜是男孩们的“专利”。
打尜一般是团体比赛。甲乙两个团队,各有相等的人数,一方为攻防,另一方为守方。起始点为一个圆圈,攻防人员手持木棍,将尜现向垂直方向击打,跳起后再用手中木棍向远方击打,每人可击打一次或N次,直至所有人员全部击打完毕;防守方人员从尜的最后一个落点处,依次向始点方向击打,直至所有人员击打完毕。胜负的计算规则为:一是防守方最后的落点距离始点的距离为正,则从此处开始,防守人员要一口气发出“呕”声音,快速走向终点,一个人中断后,其他的人可以接续,直至走到始点为本局结束。二是防守方最后的落点距离始点的距离为负,也就是防守方还有未击打的人员,则有剩余人员从始点开始,依次击打尜至最远的距离,攻防人员从此处要一口气发出“呕”声音,快速走向终点,此人中断后,其他人可以接续,直至走到始点为本局结束。攻守方转换,继续进行下一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是在家属区内玩这个游戏,尜难免会落到屋顶上,或院落内,这是小心地敲开院门,向主人说些好话,大叔、大妈也不责备孩子们,经主人同意,就要上房、进院,进行击打。要是尜被击打在户外的草丛或树沟里,胜算就不大了。
焖土豆
秋末冬初,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土豆。孩子们焖土豆的时节也来了。
孩子们相约在一起,从家里带上土豆,纷纷来到郊野地带。选好了沙土地,孩子们开始分工,取沙块的,修型的,捡拾干透树枝的,堆砌火膛的。堆砌火膛的孩子要有一点技术,底部为圆形,上部收口,整体呈圆锥体,底部有些类似涮羊肉的火锅,上部类似火锅上的烟囱。堆砌前,要先在一块平地,挖好基础为圆形的坑洞,上部开始堆砌沙块,坑洞的大小、堆砌的高度依土豆的多少而定。火膛成型后,从底部的炉口放入干柴,引燃,沙土块烧至发红变色,就可以准备放入土豆了。这时要取少量的热沙土块铺底,然后依次一层一层放入土豆,土豆都提前做好了标记,有刻“十”字的,刻“一”字的,有刻拼音字母的,以便区分是谁带来的土豆,运气好时,还能遇到谁从家里带来了红薯,那可是好东西。土豆全部放入火膛中,将其余的沙土块全部敲打碎,完全覆盖土豆后,外层在敷设干沙土。这时,孩子们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等待土豆的出炉了。一般要在45分钟或1小时后,先取出一个看看,是否全熟透了,夹生就不好吃了。全部出炉后,孩子围在一起,挑选有自己符号的土豆,席地围坐在一起,痛快淋漓地吃软面纯香的土豆。有时还会带几个回家,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品尝沙土地焖出的土豆,那味道真是一绝!
雪地扣麻雀
冬季来了,下雪的时节,是扣麻雀的最佳时间。
无处觅食的麻雀,在找寻食物中,往往飞落在家庭的庭院中。这时,孩子们会找一个筐,一个支撑木棍,一根长长的绳子绑在木棍的顶端,支撑好的木筐下面,放一点随玉米粒,或馒头屑,孩子们躲在屋内窗前,手里握着从窗户里穿过来的绳索,眼睛盯着院落里的变化。
不久,麻雀落在了院内,一蹦一跳走向木筐下的食物。大家屏住呼气,怕惊动了麻雀,等待麻雀进入。可麻雀就如同小精灵,走到筐前,似乎察觉到危险,有转身离去,飞走了,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又过了许久,来了几只麻雀,似乎在观察周边情况,其中一只,摇摆着,径直走到筐下,开始吃食,或许是饿了许久,专注的样子,完全忘记了周围的危险,我们看到机会来了,缓慢收紧绳索,瞬间猛地拉向怀中,随着木棍的快速倒下,筐也顺势倒扣在雪地上,麻雀准确地扣在了中间!屋内的小伙伴们一阵欢呼,“扣到了”“成功了”,院内其余的麻雀受到惊扰,在一片“噗噗腾腾”声中,迅速飞出院落。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屋门,跑向院落,来到筐前,又怕到手的麻雀飞了,那岂不可惜,并令人沮丧。我们小心翼翼地抬起筐边,小手紧贴着雪地伸进去,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抓到了被扣在筐中的麻雀,大家欣喜若狂,捂在手中,相互传递,仔细端详。听有的人说,离群的麻雀会因生气而死去,在家中一个有盖的小筐里养了两天,我们还是心怀不舍地把麻雀放了出去,去与自己的同伴们汇合,在大自然中自由地飞翔!
孩童时代的快乐,总是离不开游戏,游戏让孩子们从中释放天真的、快乐的笑声。爱孩子,就从保护孩子们的游戏、耍笑、淘气开始,切莫让孩子错过了游戏的童趣!
写于2024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