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元宵节,与如今的元宵节没有可比性。由于物资的极度贫乏,我们农村的元宵节没有花灯,更没有庙会。但是我们却用自己最最朴素的方式,把个元宵节过的热热闹闹,欢乐无限。
“十五十六走百病"。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早早地吃过晚饭之后,我与同龄的小伙伴就在村里满大街溜达。并且还按照大人的嘱咐,要到姓宋的人家走一走,以便能把病送出去。我们俩当然要去有宋姓的同学家找她玩儿一会儿。这一切都完成之后,天也渐黑了,我们也乐自逍遥地溜达回来了。
家门口有一眼敞口的水井。西院读初中的大姐姐,正领着她与我们一般大的小妹妹绕着井跑步。我俩也不问青红皂白就跟在后面跑起来。也不知跑了多少圈,反正已经是气喘嘘嘘了,这时正好前面的大姐姐停了下来。我们从大姐姐那知道,原来这绕井跑步也是为了消灾祛病。
最最有趣儿的就是骨碌冰了!据说正月十五这天骨碌冰,一年到头都不会肚子疼。(我们小时候肚子疼是常事,因为卫生条件太差,肚子里都有蛔虫。)离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水泡子。每年冬天结冰以后,孩子们都到上面滑冰。滑冰的主要用具就是自制的各种冰车。偶尔也有单脚的冰滑子,但那都是大的男孩子玩得转的。等到“进九"以后,由于地下水下降,原来水平如镜的冰面就一点点地塌陷下去,逐渐地变成了锅底形。此时,我们一大群孩子趴在泡子边的冰面上,大家一齐往下骨碌。到了锅底中心以后,再一个个爬上来,继续往下面骨碌。等到骨碌的有些累了,我们再一起玩儿哧滑溜,也叫冲趟子。哧滑溜就是在下过雪的冰面上,用铁锹清理出一条一尺多宽的冰道。然后一群孩子们到泡子沿上面排成队,有次序的一个接一个地侧着身往下面滑。冰道本来就滑,再加上有很大的坡度,孩子们再来个助跑,所以人一上冰道哧溜一下就滑到底了。速度极快,很是刺激。我们个个小脸通红,浑身冒汗。玩着玩着有人又出花招,在冰道中间堆上一小堆雪,然后在雪堆上插上一个尺把长的小树棍,这叫障碍溜冰。大家也都是久经战场,武艺高超,人人争先恐后,谁也不服输。偶有不慎碰倒树棍的,便会引来在场所有人的一片哄笑。玩儿的口渴了,就到白天大人们凿的冰窟窿旁边,拾起一块块碎冰块,咔嘣咔嘣吃起来。并且一边吃一边笑,一边吃一边打闹…吃冰也是正月十五不可缺少的一项,同样是可以消灾祛病的。
也不知玩儿了多长时间,忽听谁的家长吆喝孩子回家睡觉,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已到深夜了。虽然心有不舍,但也不得不头顶圆圆的月亮各回各家。并且约定明天晚上将继续…
不知正月十五的这番操做灵验不灵验,可那时的孩子们确确实实不生病。偶有感冒发烧的也都是自然好。不管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一个个都是生龙活虎,健健康康。大冬天身上穿的也都是“空心袄",(里面没有衬衣衬裤)浑身上下四处灌风,也没有像样的围巾,帽子,手套,可就是人“皮实"。其实说白了就是那时的孩子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春夏秋冬离不开自然。顺应了自然的生存法则。经历自然的风雨,见识自然的世面,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一切。正所谓“天养人胖乎乎"。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元宵节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每每忆起,仍是童心未泯,乐在其中……
2024_02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