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日记
文章内容页

傅晓棣:孩提时代

  • 作者:管淑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27 16:48:31
  • 阅读0
  •   人老了容易怀旧,常常会想起过去的那些事。年纪越大,对孩提时期经历的事情反而更加清晰。

      故乡是我童年的摇篮,儿时是我最美好的时光。我的故乡在江淮之间、皖中大地,那里崇尚传统,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我的家庭世代务农,家人勤恳劳作,节俭生活,和睦融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我度过了既艰苦又快乐的童年岁月。

      我在家排行最小,父母老来添子的欢欣,姐姐和兄嫂的呵护,叔伯婶娘的关爱,使我在爱的怀抱里成长。父亲身体不好,家里里里外外的活计都靠已经五十岁的母亲操持。一忙起来,母亲就用布腰带将我兜在背后,背着我忙农活,走亲串友也是母亲背着我。那时到集镇上看戏,因前面人多挡住视线,我也常坐在母亲肩膀上看戏。

      每天夜里,劳作了一天的母亲总是先哄我睡下,然后又到隔壁的屋子里,在昏暗的油灯下,纺棉花,补衣服,纳鞋底,淹咸菜,准备第二天全家的食物,筹划第二天该办的事情。我躺在紧靠池塘的小屋子里,在昏暗的滋滋作响的油灯灯光下,望着屋顶,呆呆地想着乱七八糟的事。灯油耗尽了,一片漆黑。屋外池塘里的水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村子里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狗叫以及人们夜行的脚步声。我吓得蒙起被头,倦缩在印花粗布的棉被中。

      让我始终难以忘怀,今天想起来仍然津津有味、乐趣无穷的,是那些平凡简单、淳朴地道的“原生态”的童年生活,也就是我儿时的春夏秋冬是怎样度过的。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最令我难忘的是春节的欢乐时光,这是我们小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能够放鞭炮、穿新衣、吃美食、收礼物、串亲戚、看大戏、观球赛,始终处于欢乐的节日氛围中。节前随家人清扫卫生、筹办年货。除夕那天上午忙着张贴对联、悬挂灯笼、美化厅堂、全家吃团圆饭,下午随家人去祖辈的坟莹祭拜,缅怀先人的恩泽。正月初一一大早,将自己家的鞭炮放过后,我们小孩子们便结伴而行,逐家逐户观看对联、五福、灯笼,从鞭炮屑分析谁家放的鞭炮多,也从这些鞭炮屑中拣些未燃放的单个小鞭炮,再用长辈们丢弃的烟头点燃,一个一个地燃放;跟随家人逐家逐户地给乡亲们贺岁拜年,你来我往其乐融融;跟随村里的慰问队伍敲锣打鼓地给军属、烈属家拜年,送上慰问品。初二之后,跟随家人去远处的亲戚家拜年,以及接待远处亲戚的回拜。正月里,还经常在本村或去外村甚至去十几里外的地方,看古装戏或篮球赛,因个子矮看不到,有时便站在草垛上或爬到树上观看。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地回暖后,乡亲们便忙碌起来。春天里,阳光明媚,漫山遍野绿色绒绒。我经常跟随家人来到田间地头,长辈们在田地里忙着农活,我便在田埂上奔跑,常常是摔倒了爬起来再跑;或是趴在青草、小花丛中,盯着小虫儿爬行;或是躺在地上仰望蓝天,看小鸟飞翔,听小鸟歌唱,呼吸着春天的气息,饱览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横行,是个难熬的季节。人们忙农活都要避开中午前后太阳最毒的时候,一般是趁早晨天气有点凉爽,天一亮就下地了;中午最热,便在屋里忙家务,或卸块门板放在通风处躺在上面休息,或聚在大树下乘凉和唠嗑;下午3点之后趁气温慢慢下降又下地了,天黑了才收工。盛夏时节,男人们大都是戴着草帽,只穿大裤叉,裸着上身,肩上披条很大的汗巾,既遮阳又擦汗;女人们下地干活时,也是戴着草帽,脖子上搭条毛巾随时擦汗;中午和晚上则是扇子不离手,既煽风又驱赶蚊蝇。

      夏天的日子虽然难过,但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也有许多快乐。傍晚,在池塘里或家里的大木盆里洗完澡后,全家人围坐在自家门口的饭桌或凉床边吃晚饭,大多是面糊糊或菜汤饭或疙瘩汤就咸菜。天黑了,跟随家人抬着凉床、门板、板凳,到一处通风好的高地搭铺安床,夜间露天而眠。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挤在一个场地上,有时有好几十张床铺连成一片,非常壮观。第二天一早,长辈们都去忙农活或家务了,我们小孩子却仍在呼呼大睡。只要不下雨,床铺也不拆,白天被褥在太阳下暴晒,晚上接着睡还感觉热乎乎的。我们小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听长辈们晚间的聊天拉家常,讲述家乡一个又一个美好神奇的故事,以及村子里新近发生的事情,听爷爷奶奶们那乡音十足的民谣歌唱。

      紧挨着我们村子有两座很有特点的山,村子北边是方山,这是一座方圆十多里的正方型山脉,山石坚硬洁白无暇(白云石),一条蜿蜒的峡谷由南边的山顶通往西、北边交汇处狭窄的山口,外围四周山势陡峭,但山顶却是平坦的,建有神圣的抗日英烈纪念塔,还有神秘的古老寺庙。村子南边是尖山,这是一座尖尖的主峰由高往低向两侧延伸连绵十多里的弧型山脉,山势平缓,沙泥土质,漫山遍野是深绿色的松树、浅黄色的茅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平日里,我经常随长辈们到尖山拣松果、找蘑菇、挖野蒜、摘山揸。节日里,也会跟着长辈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方山,在半山腰的“仙人井”喝上几口清爽透亮的泉水。在山顶的英烈纪念塔前献上鲜花,向英烈致敬!在香烟缭绕的寺院里,观看一尊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菩萨塑像,多有几分恐惧。常常站在方山之颠看山下的村落,辨认哪一处房屋是自己的家。仰望蓝天白云和飞翔的鸟儿,俯看山下一片片明镜似的梯形水田,以及绕着东南边山脚吐着白烟呼啸而过的火车,我总会滋生无尽的遐想。

      秋天,漫山遍野一片金黄,这是美好的收获季节。白天,长辈们在地里收割庄稼,我常常跟着挖红薯、拣花生、摘豆子。夜晚,也常随兄长们在远离村庄的打谷场担负看护任务。在秋收季节,有时在田间地头点燃一堆火,投进花生、红薯、豆角,一会儿就清香扑鼻,吃着吃着,手和嘴全都黑了。秋收之后,便是晒干和清理各种粮食,用风车将稻子扬干净。红薯是农家的主要食物,为便于红薯保存,大都是将红薯切成片或剁成渣晒干,红薯片煮粥用,红薯渣则和大米一起煮干饭。一般是将镰刀捆绑在长板凳上刨红薯片,有一次我趁大人不在时也拿着红薯推向镰刀,结果右手大拇指被削去了一半,至今仍留有疤痕。中秋节的夜晚,为欢度节日和喜庆丰收,乡亲们组成一支支队伍,手持火把满山遍野地转,大声呼喊着、歌唱着,似一条条火龙,在山谷中盘绕翻腾。

      冬天,寒风凛冽,大地萧条,进入了农闲季节。农家除了只有火盆、火钵用于手、脚取暖外,再没有其他大型取暖设施,屋子的窗户都是镂空的,没有玻璃,平时是用稻草或其它物品堵塞,过年时才糊上透明的纸,而且风俗习惯是不管天气多么冷,白天家里的大门也要对外敞开着,所以屋里屋外的温度都差不多。那时冬季经常下雪,虽然寒冷,但我们小孩子仍热衷于堆雪人、打雪仗,奔跑在结了冰的池塘里。母亲给我缝制的那种用桐油漆面、鞋底带圆钉的油鞋,一冬天就要穿坏两双。雪下得大了,我们便学着捉麻雀,将筛子用小木棍支起来,筛子下面撒点谷物,小木棍上拴根细长绳子,人牵着绳子躲在附近,麻雀进入筛子下面吃食时,我们突然一拽绳子,麻雀便被倒下的筛子扣住。有时我们也跟随乡亲们抓兔子,先将一张很长的鱼网支在山谷出口处,尔后人们从山顶及两边山垄成包围态势,敲打着木棍、铜锣、脸盆及大声呐喊,由上而下平行推进,将惊慌失措的野兔追赶到山口撞进鱼网而被擒。那时,农村开办扫盲识字班,我也经常跟着叔叔婶婶们,夹着识字课本进扫盲班,听由学校请来的老师讲课和教唱歌曲。

      这些就是我儿时的春夏秋冬时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当地的民风民俗和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紧密相连,是那么淳朴、简单和平凡,虽然与现在小孩子们优越的生活水平、良好的教育条件、多彩的娱乐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仍永远难忘童年的美好时光,感觉是那么充实、温暖和幸福,正是这淳朴的童年生活和经历,为我在军旅生涯中能够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以及退休后能够平和心态、知足长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核人:雨祺】

        标题:傅晓棣:孩提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chengchangwenzhang/13613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管淑平管淑平
      • 会员等级:文学金花
      • 发表文章:56
      • 获得积分:1072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223.104.51.*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