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拓荒者的足音——龙亢农场变迁记

  • 作者:邵会廷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14 20:23:23
  • 阅读0
  •   在淮北平原的沃野之上,龙亢农场如同一颗历经风雨却愈发璀璨的明珠,见证了新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自1958年建场以来,这片曾“茅草长到一人高、虫蛇野鸟兔子窝”的四十五里烟袋湖,荒芜贫瘠的滩涂砂礓地,一代代“战天斗地”的拓荒者,用汗水与智慧,让其逐步蜕变为现代农业的标杆、产城融合的典范。六十六年间,龙亢农场以“拓荒者精神”为内核,谱写了一曲从垦荒拓土到城乡共荣的壮丽史诗。

      据老职工回忆:“龙亢农场建场初期的这片土地,芦苇根扎得比人还深,一脚踩下去,淤泥能漫过膝盖。”“只长草不打粮”,小麦亩产仅两三百斤,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第一代农垦人依靠人力与牲畜开荒,用镰刀砍野草,使老牛犁荒地,冒着虫蛇叮咬的威胁,硬生生在芦苇荡中开辟出万亩良田。1958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安徽省委发出“河网化,水稻化,让淮北变江南”的号召,怀远县人民政府在四十五里烟袋湖境内1万余亩土地上,集中2万民工进行河网化试点工程,完成纵横间距1公里蓄灌结合的河网渠道。

      1964年之后,龙亢农场开挖褚沟排灌干渠3.7公里,中心干渠1公里,褚沟排涝闸和电力排涝站相继建成。集中全场职工和知青,苦干五十天,大战老窑湖。一时间,工地上红旗招展,喇叭声响,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吃住在工地,日夜连轴转”,将中心沟延伸至一队西头,西部供水得到改善,并大力整修条田沟,建成邵徐电灌站,分步实施"黄淮海改土治水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形成排灌自如的河网化格局。老窑湖冬修水利工程是龙亢农场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是老职工与千名知青征服大自然的美篇。后期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自筹资金,龙亢农场建成17公里混凝土防渗灌渠系统,配套沟涵渠闸站设施,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格局,为后续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上山下乡指示,龙亢农场先后接收来自上海、蚌埠、亳县、淮南、滁县等地1700多名知青。他们在经受劳动锻炼的同时,与老职工一道参与农场的生产走设,成为当年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场管理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对改变农场面貌起到重要作用。1979年,安徽农垦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干部职工生产热情空前高涨,龙亢农场迎来第一次飞跃。小麦、水稻产量翻倍增长,职工收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农场开始引入机械化生产设备,逐步淘汰传统人畜耕作,为后续全产业链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龙亢农场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航天育种技术,良种繁育面积达3万亩,带动周边150万亩耕地实现良种覆盖。这一阶段,龙亢农场不仅成为区域农业技术的“发源地”,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将先进技术辐射至周边30万农户,助力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

      2006年,龙亢农场与怀远县合作成立“产业集中区”,打破行政壁垒,探索“一场三镇”(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双预算”政策,地方税收返还与农垦收益全部投入区域建设,形成资金闭环,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龙亢农场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城镇化,成立龙亢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垦区投资公司,开发商业住宅与保障性住房。

      截至2024年,镇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3万,吸纳周边1.5万农民进城定居,城镇化率达87%。配套建设四纵五横路网、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城镇功能从单一的服务农业转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曾经的“场部桥头集”已成为怀远西部最宜居城镇和皖北地区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城镇之一。为解决“企业办社会”难题,怀远县政府授权龙亢农场成立社区管委会,下设5个居委会,通过购买服务与派驻人员实现社会管理职能分离。龙亢农场内部推行“社企分开”,设立土地分局、行政执法局等机构,形成“经营为主、管理为辅”的治理体系,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提供制度保障。

      龙亢农场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建成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区。2.6万亩农田布设墒情、病虫害监测系统,实时生成“春耕处方”,无人机植保效率达每日500亩,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0%。有机稻米基地采用稻鸭共养模式,亩产值超万元,“开心稻田”品牌米售价达30元/斤,成为高端市场宠儿。龙亢农场围绕农业延伸产业链,培育雁湖面粉、天鸿脱水食品等龙头企业。雁湖面粉年加工小麦20万吨,产品获“国家免检”认证;脱水蔬菜出口日韩,供应康师傅等企业。工业园区引进生物柴油、种子加工等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带动周边25万亩耕地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龙亢农场现代科技园是一处独特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融合了现代农业休闲娱乐,提供了研学教育和田园生产丰富体验。核心区域覆盖1500亩广大空间,集研学教育、生态观光、农机博览、物联网络、飞行体验及休闲度假于一体,以创新方式吸引游客,为人们带来别开生面的乡村之旅。

      龙亢农场通过“331农服模式”,为周边40万亩耕地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每亩节本增收200元,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其经验被推广至全国,成为农垦系统“资源变效益”的典范。龙亢农场以“场带镇”模式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复制的“龙亢样本”。其“双预算”政策与垦地共建机制,被写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通过行政授权、利益共享与产业联动,龙亢农场与地方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全国农垦系统破解体制瓶颈提供启示。试验区闯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为‘四化同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核心动力。2024年怀远县与龙亢农场签订投资55亿元垦地合作协议,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区、能源革命示范区与生态小镇,推动“农业现代化,产城人融合”向纵深发展,标志着垦地合作从“试验”迈向“示范”,将成为全国农垦改革的新模板。

      六十六载风雨兼程,龙亢农场从荒芜中崛起,以拓荒者的坚韧与创新者的胆识,书写了中国农业与城镇化的壮丽篇章。其成功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跃升,更在于构建了一套“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驱动城镇、制度保障融合”的发展范式。未来,随着“美丽农场、产业新城”蓝图的推进,龙亢农场将继续以“足音”叩响时代,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战略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拓荒者的足音——龙亢农场变迁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ushisanwen/24064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