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才有桥,水聚财气,桥聚人气。既有水又有桥,且都不止唯一,因“三桥四水”而有了名气,这里便是浙江绍兴的柯桥古镇。
暮春,我慕名来到柯桥,进入眼帘的是一派现代繁荣的发展气息,高架穿梭盘旋,高楼耸立栉比,似乎难寻一丝古迹踪影。
拔开喧闹的繁华,在重峦叠嶂的现代广厦之中,方才发现“一眼越千年、一水醉江南”的柯桥古镇,静卧在这里,优雅且低调,仰望岁月轮回,静观云卷云舒。
古镇里,宋代的柯桥、明代的融光桥和清代的永丰桥,将浙东古运河与管墅直江分割成东西南北四个板块,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三桥四水”独特景观。以“三桥四水”为轴心,周边一众景点星罗棋布,一幅典型的诗画柯桥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面不宽,故三桥均为单孔石拱桥。永丰桥年少辈低,娇小玲珑,巧夺天工,将两岸的商贾天然的融为一体,桥上的石狮栩栩如生,像是迎客的门童。融光桥韬光隐迹,绿藤缠绕,贯通南北,古松与古寺相伴左右,桥洞倒影如同满月。柯桥高端大气,坐北朝南,牵手东西,一副名正言顺大佬作派。
有人说万物皆有灵,古桥亦是有生命的,每一块条石都是鲜活的,都有呼吸。三桥不仅架在四水之上,也架在岁月的长河里,数百上千年的气息,氤氲在条石之间的每一个缝隙。
我慢悠悠的溜达在千年古镇的石板街上,从永丰桥的东边入口,再至永丰桥的西边出来,围绕“三桥四水”画个圈,算是把“三桥四水”完整的逛了遍。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这里酷似江南的威尼斯,
一只只游船在河中荡漾,古街古巷、古桥古亭、古宅古树,还有不远处的摩天大楼以及天上的云彩倒映在水中。木浆在水面上悠然划过,水波粼粼,将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卷碎成五彩斑斓的光点,朦胧眩目,迷离闪烁,犹如在春风中飘逸的一匹匹绸缎,光滑亮丽,缤纷多彩。
古镇人沿街临水摆摊吆喝,将当地的名点小吃、时兴的瓜果摆在低矮的小桌上,再沏上一壶名茗或养生热饮,招揽游客在此躺平小憩,或闭目养神,或欣赏风景,或围桌闲聊,天南地北,谈古论今。
笛里广场如同时光隧道,古典建筑与时尚的文创元素、自然景观与现代的人文风景在这里浑然天成,和谐共处。设计风格简洁流畅,大起大落、大红大绿,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互为衬映,彼此渲染,吸引无数游客打卡留影。
下市头直街承载着古镇人的乡愁,一条温润光洁的青石板老街与两旁年代感倍足的木屋商埠,勾勒出一幅曲径通幽、素静淡雅的古镇美景。如今,在古色古香的古宅古街上,开商店,开餐馆,办民宿,二维码、Wi-Fi标识随处可见,时尚靓丽小妹妹穿着不同朝代的传统服饰在镜头面前直播带货,传承着水乡古镇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繁荣景象。
融光寺于南宋绍兴六年由僧人智性创建,先前名为“柯桥接待院”、“灵秘院”,本地人称之大寺。相传到了明朝正统十二年,侍郎王佑请求皇帝英宗朱祁镇为家乡大寺赐名时,正巧一束阳光照射在了皇帝的袖子上,大寺由此得名“融光”。寺前的河水终年不息,跃动的波光似一卷未尽的经文。它不仅是柯桥古镇的文化地标,也是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的场所。
古人有云,以匾研史,可以佐证;以匾习书,可获笔意;以匾读辞,可得精髓。但凡古镇少不了匾额,它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象征。古镇名匾馆内陈列了历朝历代的各式匾额多达百余块,其中较珍贵的匾额有祝允明的“弟议中”、王守仁的“树滋堂”、林则徐的“四序堂”和徐世昌的“永德堂”牌匾。每一块牌匾都有一段传奇动人的故事,都显一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夜幕降临,古镇人在水面上开启“梦起笛扬”、“霓光水巷”等七大主题灯光秀,此刻水面上云雾缭绕,五彩斑斓的灯光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宛若一片人间仙境。伴着优美柔和的越剧名曲,游客或漫步在石板小道间,或乘坐游船荡漾在河面上,穿梭于炫彩水雾里,享受着惬意舒适的慢节奏生活。
临别古镇,顿生些许感慨,诗画柯桥,江南胜境,一曲满庭芳。“此时此景真堪画,只恐丹青笔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