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春日不迟 眷恋永恒

  • 作者:邵卫东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13 13:13:55
  • 阅读0
  •   又到清明,再回老家!春意渐浓,翠色在目,田野麦香氤氲在成熟的空气中,小溪流水抚摸着纵横的田垄。贺铸的《青玉案》写道:“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寻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

      蓝天白云下的老屋静谧而又温馨,四十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出生地,牵动着多少藏在血脉里的眷恋。绿杨高映话秋千,轻柳暗翻钟鼓喧,通榆河畔的家乡每到清明都格外热闹。在老盐城人的记忆里,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寒食、扫墓之外,还有祭祖、踏青、植树、荡秋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又暗含丝丝悲切,在万物复苏中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每到此时,会格外怀念我的祖父和祖母。祖父是识字的文化人,那个时代的盐中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扎根乡村,成了民办教师。他满怀希冀,与粉笔讲台一起共度了青春时光,后来历尽坎坷,土改、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命运被时代变革的洪流所裹挟,他在岁月面前终究是认了输,选择回乡务农,与劳动为伙,与土地为伴,朝起夕归,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知识与智慧深深涵养了这片土地,每逢春节,前来请他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家里的院子里坐满了乡邻父老。摊开一张红纸,信笔直走龙蛇,一幅幅春联挥笔泼墨,我站在旁边总是看得入迷。祖父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三字经》《千字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学楷书的人也是他。

      每个传统节日,他都会给我讲述它们的来历和习俗。清明时节,雨丝纷纷扬扬地洒落,打湿了窗外的新柳,也吐洒出一片淡淡的哀愁。祖父坐在那张有些年头的藤椅上,手指轻轻叩着扶手,目光透过雨幕,仿佛穿越回了往昔。他缓缓开口,说起介子推的故事……祖父的声音低沉而有韵味,我听得入神,脑海中浮现出那壮烈的画面,也明白了清明为何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又有踏青赏春的欢愉。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它诉说着以往之不谏,也告诫着来者之可追,可托遗响于悲风,便觉今是而昨非。

      童年的时光就在祖父的故事、父辈的指缝与皱纹里悄悄溜走,如今唯有老屋前的枣树还留着那段回忆的香气吧!只是,祖母在岁月中也消失了她的身影。眼前仍常常浮现她忙碌的模样,曾经在那间狭小的厨房中张罗着做艾饼。刚出锅的艾饼,热气腾腾,袅袅升腾的雾气裹挟着艾草馥郁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融化在心田。这小小的艾饼宛如春日的馈赠,将艾草的精华完美封存。凑近细嗅,清香四溢,仿佛能嗅到艾草在晨露中舒展身姿的蓬勃气息;放入口中,软糯细腻,舌尖轻触间,感受那天然的甘甜与艾草独有的馥郁芬芳。回乡再尝邻居婶子送来的艾饼,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色彩斑斓的回忆,浓浓的都是难以言说的乡愁。

      我曾想,如果能在都市的一角或是一条小巷,让我依稀看到一个老妇自制艾饼的场景,幻想着那看上去并不精致的艾饼甘醇回甜的味道,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满足与幸福。岁月随时光从指尖悄悄滑过,往事如梦,记忆如歌,那些被时光淡漠的、被人们所模糊的清明记忆却在我心中扎根很深——那情、那景、那人、那极具乡土味的艾饼,静静地沉淀于我的心间……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之意,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思念,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节日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家人常伴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清明无客不思家,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亦有“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闲逸。春和景明之日,观娟娟戏蝶,赏片片轻鸥,我们也可以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

      惟愿春日不迟,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清明,是往昔,是现在,永恒的不是人,是流淌在人血脉里的眷恋!

    【审核人:雨祺】

        标题:春日不迟 眷恋永恒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shuqingsanwen/24053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