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三月是各种果树百花争艳的季节。
从最先开始的樱花,到粉杏、红梅,再到桃红、梨白、黄枣次第开放,一路迎着春风,在春天里争奇斗艳。
我每天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大段河堤,河堤边有着片片的果林,进入三月以来,各种果树陆续开始开花。每天能有这些花儿伴着同行,总会让心情有种说不出的愉悦。
堤边的果林,最大几片是桃树,而我也最喜欢桃树。据传说,桃树是追日的夸父死后的手杖所化。他的手杖,落地生根,迅速生长,变成了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每到三月,桃林里便开满了娇艳的桃花,粉粉嫩嫩,如梦如幻。站在桃林之中,仿佛置身于粉色的云海,桃花的芬芳如缕如丝,萦绕在鼻尖。那是一种甜蜜且清新的气息,带着春天独有的蓬勃朝气,让人心旷神怡。阳光穿透花瓣的缝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花枝摇曳,光影也随之翩翩起舞,宛如一场梦幻的光影盛宴。
说起桃花,就不能不说崔护。这位艳遇的鼻祖,大唐的桃花教主,不仅出身名门望族的博陵崔氏,更是在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可谓是年纪轻轻就走到了很多人一辈子达不到的高度。史书记载崔护本人资质甚美、孤洁寡合,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作为诗人,其诗风精炼婉丽,语言清新,一首《题都城南庄》,不仅让桃花成为爱情的象征,更把桃花的美和少女的美统一到“人面桃花”中。从此让桃花有了新的生命,成为形容美人的又一代名词。
据《旧唐书》记载,年轻的崔护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落榜而留在京城复读,准备下一次考试。就是这次落榜留京造就了一场艳遇,成就了一个“人面桃花”的典故,让崔护成为了大唐的桃花教主,让桃花成为姻缘的象征。落榜后留京的崔护在清明节期间,突然想去南郊走走,一路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来到一所花木掩映的小宅院前。口渴的少年郎想要讨一杯水喝,却发现庭院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见到俊美的崔护,女子不仅给予了水,更是和崔护交谈了一会儿。最后在女子的娇羞的目光中,崔护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突然想起来去年郊游见到的那位美丽女子,就立即故地重游,希望再次见到那位女子,来到那处庄园,却得知她已经病逝。崔护悲痛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题都城南庄》一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故事太过遗憾,所以后人不断地更改结局,让崔护用真情唤活已经断气的女孩,并给他们一个完美的长相厮守的结尾。可是我感觉,崔护能写出此诗,一定带着深深的遗憾,悲剧才是注定的结果。
而说起桃花引起的悲剧,更绕不开另一位著名的诗人刘禹锡。能以桃花诗被两次贬官下放的也只有这位少年成名的大诗豪。
刘禹锡,字梦得,荥阳人,祖籍洛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本人却出生于苏州嘉兴。十九岁时,在洛阳、长安的士林中就获得很高声誉。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后很快就升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三十三岁的刘禹锡开始进入当时的权力中枢,开始了有名的“永贞革新”。“二王刘柳”集团开始短暂的登上历史舞台。
这场革新,我不知道是谁提出了如此超前的变法政令,当然如果变法成功,绝对是可以改变当时的政治生态,让已经走向没落的大唐重新走向辉煌。可是这场革新太过超前,它几乎触动了当时所有既得利益集团和权贵的权益,从皇宫里的宦官到地方藩镇,再到朝中官员,全部成为革新的对象。在他们的联合反对下,短短七个月这场革新就以皇帝的下台,两位主要推动者王叔文、王伾“二王”身死,八位重臣被贬而潦草收场。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而刘禹锡就是八司马之一,从此也开始了他的贬官生涯。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被贬官十年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刚刚回到朝野的刘禹锡听说玄都观的桃花很是有名,在观看桃花后,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然我们只是简单的看这首诗,那就是一首写我刘禹锡去玄都观看桃花的叙事诗,可是结合题目和他以前的背景,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于是很快这首诗就成为他的政敌攻击他不满当时朝政的证据,在这些刘郎去后的新贵的共同努力下,刘禹锡再此被贬官外放。
这次被贬一直持续了十年,直至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才奉调回洛阳。此十年期间他曾辗转各地担任地方官员,而著名的《陋室铭》据说就诞生在他任职和州期间。
据传说,他到和州后按朝廷规定,其住房应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刘禹锡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事见没有达到目的,便将刘禹锡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刘禹锡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和州知事见刘禹锡仍很高兴,气不打一处来,恼羞成怒,说你刘禹锡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这些我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应该是后人的杜撰。
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在朝任主客郎中时,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吗!我胡汉三又回来。这让那些看不惯他的人再此找到攻讦他理由。随后不久刘禹锡再次下放到苏州、汝州、同州担任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年),才再次回到东都,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时间又过去了将近十年。会昌二年(842年),七十一岁的刘禹锡病卒于洛阳,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这位诗豪,为了两首桃花诗被贬官近二十年,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但他“刘郎”的名字却让人记住了千年。
当然对于桃花,不仅仅是这两位诗人垂青,明朝著名才子唐寅更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这位我的同性先辈,把自己比喻为桃花仙人,用桃花换酒钱的行为,让多少后人感叹其洒脱的生活态度。
我对于桃花不仅仅是喜爱,更是有着深深的感情,我的少年一直伴有桃花成长。我的爷爷和父亲都种过桃树,那不是一棵两棵而是几亩地一大片。爷爷栽种的桃林在我家南边的河堤旁,几十棵桃树成为我小时候最喜欢玩耍的地方。从桃花开,到桃子成熟,这片桃林就成了我守候的地方。重新调整地亩后,那片桃林被伐掉,我也没有了可以肆意摘桃子吃的好时光。几年后,父亲在我们重新分到地土地上,选了一片离家不太远的地方,又种植了几十棵桃树,我又开始了看桃的生活。
随着父亲的离世,我们家就再也没有了桃树。虽然依然有闲置的土地,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守在那里,哪怕是看守美丽的桃花林。桃花成为了一种美景,却再也和我没有了直接的关系。看着这盛开的桃花,那些曾经的记忆,那些爷爷父亲桃树下忙碌的身影,终究成为了不可回去的过往。
唐海峰,于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