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积弊深重的问题作的一次系统性纠偏,是专项整治行动,底线就是把学生校内外的负担减下来,让教育回归本位,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做出的重大教育制度安排。
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布,“双减”正式入法。如此速度和力度,究其原因,一是着眼现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焦虑和教育负担;二是深谋远虑,指向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十八大以后的文化复兴与“双减”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如出一辙,目的都是为了拉升中国人的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改善、改变、提升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人格素养。
近些年,唯分数论、注重考分的风气一度蔓延滋长,家长也一味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追求分数。家庭教育最该做的、对孩子人生更为重要的人格成长的教育,却被不知不觉忽略了。虽然一直也在提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千千万万个普通家长,一个个个体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看不到家庭教育的滞后,是情有可原的。国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现在动用一切力量、政策手段,彻底清除顽症,重塑教育生态,优化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环境。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立法宗旨是为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赋能。“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已上升为法律层面,意在帮助父母成为自觉的教育者。父母作为教育者的理性自觉,首先体现在有清醒的教育意识,指导如何培养孩子,知晓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去做。其次是自觉的教育行为,在家庭生活,父母亲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亲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具体的体现。最后还体现在父母亲教育孩子主动的责任与担当。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的复兴已经到了必须振兴的时代!
2
“双减”政策落实,最大受益者是学生,作业量、心理负担减了,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加了,让更多孩子们有一个相对更自由、更轻松的童年。家长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减了。但减负并不等于对孩子没有任何学业要求,并不意味着父母就能撒手了。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加载父母的责任。因此,“双减”政策提醒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个性特征,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对孩子提出适当的学业成绩要求,切忌期望过高或过低,也切忌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
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的负责。一个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家长,必须真正参与到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事业中。因为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只有一次机会。
一熟人的儿子高中期间出现抑郁情绪,父母以为孩子自己会慢慢恢复,没有引起重视。服药、休学、返校……坚持到大学毕业,儿子已成为抑郁症患者。如今独自蜗居在父母为其准备成家的楼房,闭门不出,拒绝服抗郁药、拒绝医生、拒绝与人交流。问其原因,源于高中时的一次恋爱。看着尚未退休的他满脸挫败感,唯有同情与叹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很可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却没有教孩子如何内心强大,如何抗拒生活中的挫折,在校期间的一次恋爱就让他崩溃。别人的毛毛雨,在他是狂风暴雨;别人的小浪花,在他是惊涛骇浪。恋爱的小船翻了,工作的大船就沉了,人生的巨轮也漏了。父母不知所措,晚年的日子可想而知。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揭示了“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于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
一个孩子的教养、友善、责任感、主动性、抗挫能力,一定都有其父母的功劳。所以,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该在他离开父母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养活自己的能力,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大帮助和保护。
一位朋友对儿子从小实施宽松式教育,从不强求孩子考高分拿名次。笃定培养儿子性格阳光、与父母沟通、待人友善、与同学友好相处,鼓励儿子积极参加学校、社区活动。孩子从小考试成绩不是非常优秀,但始终肤色白白净净,衣着干干净净,性格安静,心地善良。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如意的爱人,有了可爱的宝宝。家人知足满意。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并且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放眼望去社会上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在少数,心理出状况的、家庭出状况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只要在家中没有学会内生长,缺少了人格教育这一课,自我意识没有觉醒,基本上终生活在狭窄的人格世界里,这才有了大学生“空心病”的现象,才有了娱乐圈怪象丛生,才有了成人“巨婴”、抑郁症的现象,经营不好婚姻的现象,亲情淡漠的现象,“躺平”现象,饭圈文化、娘炮等等。忽略了人格教育,现实反馈给社会惨痛教训。
3
习主席说,“健康成熟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何走向人格的健康成熟?一定是内生长式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自身内在还是荒芜的,怎么能培养出内生长健康的孩子呢?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品德、学业将越来越凸显它的作用和价值。“好大学+好成绩=幸福的人生”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身为父母确实需要认识到时代与环境的需求,让教养方式与亲子生活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父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与之沟通交流。一个从小没被尊重的,没有感受快乐的人,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没有被亲人善待的人,怎么会善待别人?同样他不被尊重,他怎么会自尊?又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唯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懂感恩、有抱负、内心温暖强大的孩子。
当教育逐渐回归理性,作为家长必须要先知先觉,是做孩子保驾护航的守护者,还是善解人意的良师益友,或者是做“保姆”、管家……父母角色一旦没有扮演好,没有把握好度,就得承担作为父母本不该承担的责任。民族复兴依靠的不仅仅是人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生活中,一些家长虽有教育的意识,但是在理念方式、手段上还有改善的空间,即教而不当。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或严厉的吼骂,或通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敷衍而得到了孩子当下的认错,是有效教育吗?有效的做法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缘由,是否通过父母实施教育,让他真正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让孩子自发形成意识,主动规范自己今后的行为。
“双减”绝不是放养。“双减”政策规定,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如此一来,孩子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家长若不主动关心,不去留意,任其放飞,等孩子进入高年级,才意识到孩子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没有掌握,时间规划、主动学习、专注做事等习惯或者需要恶补,或者来不及补救,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由此拉开,而且会越拉越大。
培养孩子的正当兴趣爱好,对一个孩子的成才至关重要。家长要从小注意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细心呵护,逐渐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譬如仔细观察孩子,找出他们在做什么事情时最专注,孩子为什么会对那件事感兴趣?为什么会想做那件事?得到答案后,在家庭中为他们打造适合的环境,帮助孩子进行兴趣定位,才能走近孩子的内心。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好性情助推卓越人生。
每个家庭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起点也不同,但至少在引导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上,所有父母都可以做到。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热爱生活、善待他人,自尊自爱自律、喜欢阅读……这些言传身教能带给孩子的教育,远比说一万句“你要好好学习”有效。
不同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成长提供不同的教育土壤,从而培育出各具特色、性格鲜明的孩子。父母从“知道”到“做到”还必须付诸实践行动,父母选择站在原地,不学习育子理论,不讲究教育方式,不提升自己,那么只会和孩子越来越远。只有用心琢磨,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选定着眼点,选准抓手,转知成智,与孩子共同完成一场成长的旅行。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工作、事业繁忙已是常态,更有必要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爱,真正关注孩子。
教育无论如何改革,父母都是孩子的终身责任人。
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