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任延不事上官
东汉初期,有一个官员叫任延,南阳人,先后在九真、洛阳、武威、濉阳做过地方官。此人公正廉明,忠于职守,唯下不唯上,在老百姓中威信很高,在官场却口碑一般。
任延任九真太守时,汉光武帝召见他,告诫他要“善事上官,无失荣誉”。意思是要他尊重领导,搞好和上级的关系,维护自己的声誉。
光武帝这番话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任延和上级领导的关系没搞好,领导对他有感觉,并且反映到了上头,连皇帝都知道了。再一个就是,皇帝对他还是很信任很欣赏的,敲打敲打他,也是为他好。
依照常理,领导对你推心置腹,你就应该感恩戴德,何况这个领导是皇帝呢!任延应该感激涕零,虚心接受批评,表示坚决改正,决不辜负陛下期望。这不都是嘴边的话么!
但是任延这个人有点拎不清。他不但不接受批评,还给光武帝讲了一番大道理。他说:“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任延的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是道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善事上官,是官场的基本功。上级对你不认可,后果很严重,随便给你双小鞋,你就得迈不开步提着走。
一般来说,媚上必然欺下,善于侍奉上官的人,都不太善于侍奉老百姓。所以任延宁肯得罪皇帝,也不敢奉诏。
好在光武帝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任延的良苦用心,所以任延顶撞他他也没有生气,只是叹口气说:“卿言是矣”。这句话里,有理解,有赞同,也有无奈。
02.由刘敬想到田丰
刘邦当了皇帝,亲率大军北征,希望一举荡平匈奴,以绝后患。
在发动进攻前,刘邦派出几股侦查兵打探敌情。探子回来“皆曰可击”,鼓动刘邦立即出兵,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刘邦手下有个谋士叫刘敬。他也悄悄地深入敌后侦查,回来后坚决反对出兵。他的理由很简单:两军对峙,都是以强示敌,以收不战而胜之效,而匈奴显示的都是老弱病残,处处破绽,这明显不合常情,其中必定有诈。
刘邦不听,把刘敬下狱,亲率大军出击,结果中了匈奴的诡计,在白登被围七天(史称白登之围),后来侥幸逃脱,差一点就没命了。
刘邦回到军营,狱中放出刘敬,诚恳认错:“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封刘敬为建信侯。
读史到这里,我想起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利在久战;曹操兵少将寡,后勤空虚,利在速决。
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田丰,他建议袁绍以持久战对付曹操。袁绍不听,把田丰下狱,自己带兵去打曹操,结果兵败如山倒。
有人去狱中看望田丰,对田丰说,事实证明您的意见是对的,袁绍回来您就可以出狱了。
田丰叹了口气说,如果主公侥幸打了胜仗,我还能活;现在不幸被我说中了,我必死无疑。果然,袁绍逃回军营,第一件事就是杀田丰。
刘敬和田丰,都是谋士,都很有见解,都对主上忠心耿耿,但遭遇截然相反。他们运气不同,刘敬命好,遇上了刘邦,田丰点儿背,遇上了袁绍。
03.白起的悲剧
秦国大将白起兵分两路,带兵攻打赵国和韩国。赵国和韩国自知不是对手,难以抵敌,就派苏代到秦国公关。
苏代找到了秦国丞相范雎,对他说:白起已经为秦国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可谓功高盖世。如果白起再攻下韩国和赵国,必然要升为三公。范丞相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您愿意白起骑在你的头上吗?
苏代一语点中范雎的麻穴。范雎在秦王面前给白起点眼药,他提醒秦王,要警惕白起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范雎一语点中秦王的麻穴。秦王下令白起退兵,使白起功亏一篑。范雎又不断离间秦王和白起的关系,迫使白起自杀。
韩国和赵国拥有千军万马,在白起面前不堪一击;白起心雄万夫,在秦王面前不堪一击;秦王志在天下,在范雎面前不堪一击;范雎一代名相,在苏代面前不堪一击。
遍观历史,有白起就有苏代,有苏代就有范雎,有范雎就有秦王,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后人多为白起鸣冤,但白起的悲剧一再重演。这不是白起的悲剧,而是人性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
04.樊哙功不在萧曹下
论起汉代开国功臣,当属汉初三杰,史上已有定论。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论功行赏,张良、萧何、韩信,应排前三。第四名就该是曹参了。
但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樊哙的功劳被低估了,樊哙“功不在萧曹下”,至少可以与萧何、曹参平起平坐。
樊哙早年追随刘邦起兵反秦,身经百战,战功累累。汉朝开国每次大的战役,几乎都有樊哙参加。刘邦每次遇险,几乎都有樊哙出手相救,总能转危为安。樊哙不但有军功,而且对刘邦有私恩。
樊哙最出色的表现是在鸿门宴。鸿门宴上杀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樊哙手持盾牌,勇闯龙潭虎穴,怒叱项羽,气压项庄,让刘邦死里逃生。鸿门宴上如果没有樊哙,恐怕就没有大汉四百年天下了。
但是在乾隆皇帝眼里,这还不是主要的。乾隆在《御批历代通鉴》里写道:樊哙“乃有留居之谏,功不在萧曹下”。
乾隆认为,樊哙的主要功绩不在战功,而在“留居之谏”。那么“留居之谏”是怎么么回事呢?
怀王有约,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攻打秦国,先入关者为王。结果是刘邦先入关。刘邦进了秦宫,发现富丽堂皇,美女如云,就走不动路了,要在秦宫留居过夜。
樊哙得知消息,焦急万分,连忙去见刘邦。他劝告刘邦,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搞腐败还早了点。项羽大军就要入关,赶快部署军务要紧。刘邦不听。樊哙又搬来张良一起做工作,才说动刘邦返回军营。
试想当时,项羽大兵压境,关内百废待兴,如果刘邦住进秦宫享受去了,必然导致百姓失望,将士离心。等到项羽挥兵入关,刘邦恐怕逃命都来不及了。那也就没有后来的鸿门宴了。
想那樊哙,本是一介屠夫,以杀猪宰狗为生,大字识不了几个。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不糊涂,他有战略眼光。他的犯颜直谏,把刘邦从灭顶之灾中拉了出来。要说功劳,这天大之功无人能比。
所以,乾隆皇帝说樊哙功劳不在萧曹之下,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