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大西北的“江南”——陇南

  • 作者:任永强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21 00:04:22
  • 阅读0
  •   在春风温柔拂过,世间万物蓬勃生长的四月,宝鸡市文化旅游协会满怀热忱,精心组织协会会员,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意义非凡的红色革命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活动。这绝非是一次普通的参观访问,而是一场文化与产业深度交融的奇妙探索。我有幸受邀随团,一方面得以交流学习,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另一方面,更幸运的是结识了我市旅游界的诸多精英,与他们一同探寻宝鸡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新策略。

      起初,我对这次行程并没有太多期待。陇南与宝鸡市凤县接壤,在我狭隘的认知里,同属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想必与宝鸡相差无几。然而,一句“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的传说,再加上朋友的诚挚邀约,我上网搜索后才惊觉,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接区域,东接陕西,南通四川,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美誉。这里有着翠色欲流的山水胜境,孕育了人杰地灵的璀璨文明,是诗意栖居的生活福地,清新秀丽宛如江南,被称作“陇上江南”,瞬间点燃了我前往的渴望。

      2025年4月8日的清晨,大家齐聚在市民中心,统一乘车出发。雨后的宝鸡,空气格外清新,纯净的让人心旷神怡,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芬芳,那是春天独有的气息。八点整,汽车缓缓启动,驶出宝鸡。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渐渐被抛在身后,车窗外,柔和的阳光倾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光辉。

      当汽车缓缓驶入那长达32公里的隧道时,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嗡嗡声。隧道里灯光闪烁,恰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引领着我们在黑暗中前行。在这漫长的黑暗与光明交替的旅程中,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让人不禁对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终于,穿过隧道,从黄河流域一下子迈进了长江流域,眼前的景象陡然变换,仿佛闯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里的山水,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最温柔的笔触精心勾勒而成。天空湛蓝如宝石,两岸的植被愈发繁茂,花朵肆意地绽放着,红的、粉的、紫的,五彩斑斓,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像是大自然洒下的碎金;山间的野花也不甘示弱,竞相开放,如同是一幅又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随意却又美妙地铺展在大地上,美得让人陶醉。

      而车厢内,一曲曲陕北民歌、秦腔此起彼伏。欢笑声、鼓掌声相互交织,豪迈奔放的唱腔瞬间点燃了整个车厢的气氛,与窗外豪迈大气的秦岭风光相得益彰。车内的歌声热烈激昂,窗外的美景目不暇接,我们一路从宝鸡驶向两当,这无疑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在欢笑中,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抵达两当革命纪念馆。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静静矗立在眼前,乳白的外墙与青瓦相互映衬,在日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古朴而深沉的气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厚重的历史。纪念馆门前,一座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几位革命战士身姿挺拔,目光坚毅,迎着风站立,他们那饱经沧桑却又充满力量的面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会员们被雕塑中英雄的形象深深感染,不约而同地站成一排,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

      雕塑前,两当河悠悠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阳光洒下,宛如无数细碎的金子在闪烁。河面上,偶尔有几只水鸟轻盈地掠过,泛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河畔的垂柳依依,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像是在与河水低语,又像是在温柔地守护着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地。

      会员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进两当兵变纪念馆。踏入馆内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地再现了两当兵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家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了解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毅然发动兵变,为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深深震撼着会员们的心灵。

      通过参观两当兵变纪念馆,红色文化的种子在每个会员心中生根发芽。大家深刻领悟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使命感。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它激励着我们发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告别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一顿简单而温馨的简餐过后,会员们怀揣着期待与好奇,奔赴下一场旅程——金徽矿业公司。它宛如一颗隐匿在深山之中的璀璨明珠,被连绵起伏的群山温柔环抱。当车子缓缓驶入矿区,眼前的景象让我为之一振。这里全然没有印象中矿区的杂乱与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规划有序的建筑,仿佛置身于一座精心雕琢的花园小镇。

      深入矿区,最令人动容的是投资人秉承“大德立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矿工那份深沉而真挚的关怀,下矿时沐浴更衣,返回时泡脚按摩,全身心的关怀体贴;结婚单职工每人十万元补贴,子女考上清华北大补助四十万元,其它均有不同补助,一日三餐免费,并为旷工提供住房等等。正如投资人讲的:我们改变的不仅是矿业发展方式,而是要改变人们对矿山的传统看法;我们找到的不仅是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找回全社会对矿山企业和劳动者的尊重,找回旷山企业应有的尊严!在这里,矿工们不再是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安全被放在首位,生活也充满了温暖与希望。这种善待工人的态度,宛如一股春风,吹遍整个矿区,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尊重。

      在矿业科技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模型、一段段详实的介绍,诠释了矿业发展的创新与变革。让会员们了解到金徽矿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成就。他们将现代科技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让矿业不再是破坏环境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热爱,会员们乖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直至山顶。站在山巅,俯瞰整个矿区,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涌上心头。群山连绵,绿意葱茏,矿区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宛如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漫步在山顶的栈道上,吸着富氧离子极高的空气,惬意,舒展。此时此刻我深刻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金徽矿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矿业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四月的风携着秦岭的清润,将我们带入陇南腹地。当车轮碾过青泥岭的千年古道,一座被山水环抱的县城在晨雾中舒展画卷——徽县,这方被称作"陇上小江南"的土地,正以温婉的姿态铺陈开来。

      徽县因徽山驿而得名,静卧在甘陕交界的秦巴山地徽成盆地之中,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的上游,县城静卧于嘉陵江支流泰白河畔,南北两山如天然屏风,四季气候温润宜人,将城池护在怀中;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徽县富足资源优势,悠久的历史馈赠了徽县众多文化瑰宝,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诗仙李白“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不朽诗篇,犹如璀璨巨星,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灯塔;纵观数千载岁月长河,南宋名将吴玠等无数风流人物,过古仙人关,访栗川砖塔、踏茶马古道,交织成了一条浩荡文脉流淌千年,青山含黛,绿水含情,形成了独特的“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映象生态底色。车行进在泰白河旁的道路上,望着窗外青瓦白墙的民居和高楼沿河岸错落而建,河沿岸小景观园有散步休闲的老人,有锻炼身体的年轻人,整个县城给人干净、整洁的感觉,不一会我们来到了金徽家园,2000多套公寓,园区绿树成荫,“拎包入住”的承诺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米黄色的高楼,儿童乐园里传来清脆的笑声。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小区职工的水电气费全免,从幼儿园到小学,企业为职工子女提供全周期教育保障,连校服都由厂里统一定制。最动人的是那面“职工笑脸墙”,百张照片里盛满了归属感:酒坊里飘出的不仅是粮食的醇香,更是企业与职工共生共荣的温情。看到眼前的场景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员工,而我们有些企业把员工当成干活的机器,反观金徽酒业,一系列关爱员工的举措不断增强员工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使员工在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同时,如沐春风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成为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

      随后我们探访了徽县嘉陵镇田河村古银杏园,这里四面环山,水丰土腴,气候温润,天然环境为“活化石”银杏生长繁衍创造了绝佳条件。千年古树枝干撑起一片天空,眼前这棵"银杏王"已有3000年树龄,曾见证过杜甫“青泥何盘盘”的嗟叹,也看过茶马古道上的驼铃摇曳。据介绍,这里千年以上的银杏数有153株,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最美银杏村落”,我们一行被古银杏园所震撼,纷纷拿起手机打卡留念,并且一起围坐在小溪的巨石上留下了这美好瞬间。

      游览完古银杏村中午时分我们踏入稻花坪村,村庄位于嘉陵江畔,静谧的山村中有徽县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古建筑群落,幽静、秀丽、春气富足,两侧绝壁如刀削斧劈,谷底溪水叮咚作响。行至深处,白墙黛瓦的尹家大院豁然出现,马头墙在阳光映照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推门而入,天井里的青苔映着天光,木雕窗棂上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堂屋中"耕读传家"的匾额依然醒目。据族谱记载,尹氏家族在此定居四百余年,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它的存在让这座古朴的村庄拥有别样的韵味。漫步在古村庄的街道上,远眺,漫山葱茏,黄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尤为壮观,给人以宁静、清凉,犹如置身于诗意桃源之中,远山、竹林、溪水、鲜草、古民居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锦绣画卷,因所拥有的明清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在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2017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时间在不经意间指向十二点,我们围坐在农家小院餐桌上,吃着香椿、鸡娃菜、核桃花菜等山间的野菜,吸着负氧离子极高的新鲜空气,置身在群山环绕的秘境稻坪,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次我们一行之所以来稻坪村考察,一方面是被这深山秘境的生态景观吸引,另一方面是我市岐伯中医药数字产业园中医药种植基地在嘉陵镇稻坪村。午饭后,在项目负责人的引领下,我们一行穿越在嘉陵江大峡谷中,峡谷两边岩壁陡峭,山峰峻拔,植被茂密,水流潺潺,展现出了北方雄浑粗狂与江南小家碧玉的双重魅力,不仅是一条迷人的景观长廊,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美景、人文风情、历史遗迹与现代特色的丰富景观带。岐伯和园中医数字产业园为了确保药材的品质,不惜重金在这里以“中药材种植+观光农业+康养旅游“为主题,布局”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一个康养胜地、诗情画意的综合性园区,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协会的专家们围绕项目实施中问题、难点进行了现场咨询,也为徽县嘉陵镇政府为项目全身心的服务由衷的赞赏。

      4月10日我们一行到达金徽酒业公司参观学习,正值一年一度的第七届樱花节盛大启幕,四月的秦岭北麓,樱花如云霞般漫过嘉陵江畔的酿酒园区。金徽秦岭樱花节,是一场樱花与春酒的美学盛宴,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资多彩的乐游体验,盛开的樱花喜迎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乘坐观光车沿着两排樱花大道步入金徽酒业,整洁的厂区大道,现代感和干净程度足以打破你对一家酿酒企业的固有印象;一排排盛开樱花,粉白相间,如梦如幻,充满了浪漫与柔情,美了双眼,醉了心田。这座隐匿于秦岭南麓的白酒重镇,正以"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的独特身份,在传统酿造与现代管理的碰撞中,书写着中国白酒行业的生态传奇。

      穿过制曲车间弥漫的麦香,我们见证了金徽人对自然法则的极致敬畏。在占地3000亩的生态酿酒园中,300多种植物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空气中活跃着超过2000种微生物群落。这种"天人共酿"的理念,体现在三低工艺的传承中——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馏酒,让每一滴酒都浸润着秦岭的山魂水魄。

      在金徽酒的养酒馆内,从1975年到2022年47个不同年份的酒坛依次沿走廊排开。沿着楼道在地下副一层,幽暗潮湿的酒库中,440年历史的槐木酒海静静伫立;作为全国唯一的木制酒海库,金徽的50具槐木酒海中,最老的6具来自明万历年,已经列入国家一级文物;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智慧,与厂区内循环利用的雨水收集系统、光伏发电站形成奇妙呼应,展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态技术的完美融合。

      在金徽酒文化展览馆,进门处矗立的四羊方尊立在大厅中央,四个羊头分别代表“吉祥”“如意”“健康”和“平安”,博物馆以金徽酒的发展线为轴,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讲解员介绍到,金徽酒名字的由来,颇有历史典故。公元1134年,南宋名将吴玠在抗金大捷后,金徽百姓送美酒相庆,因为酒碗不够,将士们便摘下金人头盔作为盛器,原为金盔酒,后被提议更名为金徽酒;这里不仅陈列着1951年建厂时的老作坊工具,更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明清时期“康庆坊”“永盛源”等酿酒作坊的繁忙景象。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转化为“正能量”品牌的持续输出——从环青海湖赛事冠名到碳中和生产实践,金徽酒业将“酿造生态酒,传递正能量”的理念,融入到每一次品牌活动中。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管理模式的创新。金徽酒业将各部门虚拟化为独立公司,模拟市场化运营,形成“内部创业”机制。在制曲车间,班组间通过“工时银行”进行资源交易;在销售端,“核心店策略”精准锁定700家终端,通过“终端客情五动作”构建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大平台+小前端"的架构,让拥有60%员工持股的金徽酒业,始终保持着创业企业的敏捷与活力。

      四月的季节,阳光柔和,回望这座被樱花环绕的智慧工厂,我突然明白:金徽酒业的震撼之处,不仅在于整洁的厂区、先进的设备,更在于其以生态为棋盘、以文化为棋子的战略布局。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这种“落一子而活全局”的智慧,或许正是传统产业破局的关键所在。正如厂区石碑上镌刻的“天人共酿”四字,金徽人正在用千年酒乡的智慧,为中国白酒的未来写下新的注脚。

      时光如梭,三天的红色印记和产业魅力之旅将要结束,在返回的途中,车厢内依旧歌声、欢笑声声声震耳,而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红色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让历史照进现实的精神觉醒。在两党革命纪念馆和两党革命策源地纪念馆,我的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崇敬,眼前不时浮现出刘林圃、习仲勋、吕剑人等等革命先辈们年轻而坚定的身影,他们在两党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艰险,不畏生死考验,英勇斗争,无私奉献,铸就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探寻是为了传承,我们将带着珍贵的红色记忆,走过四季的更迭,见证岁月的流转,让红色精神在平凡的生活中熠熠生辉哦,照亮我们前行之路。

      金徽酒成功之处我个人认为是“坚持”“诚信”以及投资人的“格局”,它的成功也暗合了红色精神的三重密码:“信仰的力量”、 “群众路线”和“自我革命”。2006年亚特投资人接手时,这家企业账上只剩不足百万元,厂房破旧、人才流失,恰似当年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困境。但正如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开辟新道路,企业管理者带着“背水一战”决心,打破“白酒只能靠历史吃饭”的思维定式。他们用三年时间跑遍全国市场,精准捕捉消费者对“绵柔口感”的需求,改良传统香型;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打破家族式管理壁垒;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生产工艺革新到品牌战略重构的蜕变;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正是红色精神在产业领域的具象化。当我们感慨西凤酒作为“四大名酒”的底蕴时,更应深思:是否让“名酒基因”真正融入了新时代的奋斗血脉?西凤酒拥有6000年酿酒史、1700年成名史的深厚积淀,号称“中国四大名酒”,却在市场化浪潮中一度徘徊,或许正是输在了对“变与不变”的平衡把握上:如何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让品牌形象、营销模式、产品矩阵跟上时代节奏?这是所有老字号都需要破解的课题。

      “大景区+全域游”“绘就“诗和远方”是徽县旅游的特点,从巍峨的青泥蜀道“难于上青天”到绿水悠悠嘉陵江景区的水光三色,从田河的千年古银杏树群落的满目金黄到秘境稻坪,从金徽酒景区“娇媚”樱花的盛开等等,呈现出一路繁花春意浓,层林尽染美如画。而我市有“千年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法门寺,“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太白山,有号称“阿尔贝斯山”关山大草原等等,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史厚重,但就是“满天星斗,唯缺一轮明月”。

      陇南徽县之行也渐行渐远,这座藏在陇南山间的小城,既有江南的灵秀温婉,又有西北的质朴厚重。当我们离开时,金徽酒坊的灯火仍在夜色中闪烁,银杏村的古树依然守护着岁月,尹家大院的门环上还留着时光的温度——原来最好的旅行,从来不是匆匆掠过风景,而是在烟火与诗韵的交织中,触摸到一座城的心跳。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愿所有怀揣匠心的企业,都能以红色精神为帆,在传承中锚定方向,在变革中破浪前行,让古老的产业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2025年4月12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大西北的“江南”——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ejingsanwen/2412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